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和施耐庵?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3 23:36:06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和施耐庵?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和施耐庵?
问:《水浒传》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目前难以定论,但还是请您提出一个初步的简明扼要的答案.
答:如果希望说得相对正确一点,那就应该说,是集体创作.不过这个集体是个特别大的集体,从时间上说,上起北宋末年,下至明末清初,长达四五百年;从空间上说,东至东海海滨,西至太行西岳,南至长江下游,北至长城内外;纵横好几千里.在这个时空之内,有不计其数的作者都为写成这部大书出了力,把他们的心血留在字里行间.不过这些作者相互之间都没有见过面,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那些说书的,天天都在说,天天都在修改;那些演戏的,天天都在演,天天也在改进.凡是改得好的,比较成熟的故事,最后都写进了书里.这本书稿又不断地被加工,加工者,大都是流落江湖的文人.说这个大创作组总数有千百人,一点也不夸张.不过他们从来没有开过会,没有商量过创作计划,一切编写,修改工作都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规律默默无声地进行,自己修改前人的创作,又让后人来修改自己的创作.有许多地方,后人修改前人的书稿是改好了,但是也有改糟了的地方,还不乏改来改去,重复劳动,白费工夫.所以一改再改,改了几百年,直到最后成书,还存在以下这些毛病,或者叫做不足之处.
一、前70回既有人想反上东京,夺了帝位,也有人朝思暮想,希望招安.下半部中亦复如此.不仅全书没有统一的主题,前后两部分全都没有统一的主题,造成聚讼纷纭,至今还得不出一个明白的结论.
二、此书真正精彩的篇章,不过是40回之前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如鲁智深、林冲、宋江、武松、李逵等人.这以后许多攻城打仗的情节,都是那些民间艺人所不熟悉,只是为了拉人上山凑数才安排的.所以就精彩不起来,怎么修改也没有用.
三、那些民间艺人所塑造起来的人物,总有一些或多或少的毛病,因为他们平时所接触的只能是这些江湖人物.只有林冲是由后来的加工者江湖文人所塑造起来的,他一出现,立刻后来居上,成为全书的中心人物,逼上梁山的典型.
四、人物太多了,反而成为负担.如果只有36个头领,不勉强凑民108个,此书必然精彩得多.前重后轻,是此书一个难以克复的大缺点,那个决定把36人扩大为108人的决策者应该对此负责.
五、此书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是由许多小故事堆砌而成.有些小故事十分精彩,但是组合在一起反而被冲淡了,凡是由民间小故事聚合而成一本大书的著作都有这种毛病.如果像扬州评话《武十回》那样,把精彩部分尽量发挥,艺术上的成就必然更大.
六、综观全书,其中某些故事似有重复之嫌.例如两个红杏出墙的女人都姓潘,其中一些情节也颇相似.这绝不是作者为了卖弄才华而故用险笔,实在是把许多小故事揉合在一书中而出现的难以避免的漏洞.
对于《水浒传》的作者问题,陈松柏《〈水浒传〉作者研究八说》一文说得既十分周到,又精简扼要.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
问:如果要您答复,这本书的真正作者究竟是谁,您会怎样回答?
答:我认为此书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在宋、元、明三代的长期中逐渐积累,逐渐修改而完成的.民间艺人编写成许多水浒故事,这对最后成书,起了主要作用.江湖文人把许多故事编纂成为一书,对于最后成书,只起了次要作用.把此书的作者说成一两个人——罗贯中或施耐庵,既非事实,也不公平.
问:对于施耐庵的问题,现在说法不一.有人主张继续探讨,有人认为无此必要.您的看法如何?
答:我的看法是无此必要.有人说,经过考证,确有此人.我认为:我们要找的,是《水浒传》的作者,而不是施耐庵其人.如果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证明他是《水浒传》的作者,则我们找出了施耐庵又有何用!还有,我们不探讨施耐庵的问题,但是并不反对别人去探讨.我们虽然没有探讨这个问题的计划,如果别人进行探讨,有了出乎意外的收获,那也是大好事.
我认为: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研究作品的本身是主要工作,探讨作者的情况是次要工作.如果探讨作者的情况已经山穷水尽,再无发展了(对《水浒传》作者的探讨已是这种情况),难道我们对作品的研究就进行不下去了吗?当然不是.了解作者的情况,对于研究作品本身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随着作品的不同,探讨作者的情况作用也不一样.研究《红楼梦》和《儒林外史》时,了解作者情况十分必要,因为这两部作品都是由作者一手写出来的(暂不谈读书的问题).作品本身常常是作者的自传,了解作者对于了解作品确实非常重要.研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情况就不一样,它们的作者不是真正的作者,只相当于现代的一个编书者或责任编辑,他与作品的内容关系不是那么密切,因此,了不了解作者情况,就不十分重要了.更何况《水浒传》的作者施、罗二人还不是真名,而是托名、化名.
弄不清作者,作者不可考,其实并不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研究,与评论其价值.例如我们的《古诗十九首》,其中所写的离愁别绪,委婉动人,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深远,超过了后来的任何一位大诗人.但其作者为谁?已不可考.此后南方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北朝民歌《木兰辞》也是如此,虽然影响很大,就是考查不出谁是作者.
参考资料:http://www.stuccess.com/bbs/html/2006-5-6/230738817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