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复兴之路》的观后感,1000字以上(要与众不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10:11:23
谁有《复兴之路》的观后感,1000字以上(要与众不同)
由邱敦红同志著、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复兴之路》,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际,紧扣当代中国发展与世界若干重要问题的好书,是作者几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结晶.
之所以取《复兴之路》这个书名,作者说,“是因为此书的内容都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关”.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遭受了难以细说的屈辱.尽管孙中山先生向国人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号召,并在1911年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彻底消灭封建制度,也没使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仍是一片渺茫.多少志士仁人为此嗟叹!这种状况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才得以根本改变.但也正如作者所说的,“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大国进行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没有使中国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于是,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从1978年开始起步,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全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国力大为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巨大.民族复兴之路在人们眼中也开始逐渐明朗了起来,而当我们步入21世纪后,这条伟大的复兴之路更是清晰可见.
《复兴之路》全书分为五辑,55万多字.内容涉及政治和党建,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三农”问题,国际形势、外交和国家安全,港澳回归和“一国两制”,海峡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等等内容.其涉及面之广泛,论述之精辟,论证之严密,为政治学家中少见.可以说,通读此书,会对当代中国发展和世界若干重要问题有更透彻、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对本身肩负的责任也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由于作者担任过党内“第一支笔”(邓小平语)胡乔木同志的秘书,长期接受胡乔木同志的言传身教,因而,他的文章论述起点高,视野宽,立意新.比如,他在论述党的建设时,就将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历史机遇,严峻挑战和庄严历史使命讲得相当清楚;而在《论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则从我们党执政面临的外部环境、深化改革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新问题,党的建设必须不断创新、实现自我超越,学习和思想教育是根本大计,转变领导观念、改进领导方式,反腐败斗争必须常抓不懈等方面娓娓道来,条分缕析,给人以很大的启发.而其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治文明与党的执政方式等等文章中的观点,不仅让人可以窥见作者的渊博学识,更让人体会到其企盼中国共产党珍惜优势,发展政治文明,巩固执政基础,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炽热之心.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领导是根本.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也要十分注意冷静审视,脚踏实地,切实抓住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显然,作者在这方面对“三农”工作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他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粮食与其他农产品问题、土地承包与规模经营、农民增收与减负、地区差别与扶贫、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农业科技开发、调整产业结构与农业现代化、农村精神文明和基层组织建设等问题,都结合“三农”实际作了详尽的阐释,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国际形势的稳定.这样,对中国安全战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作者依据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理解和对我国家利益的强烈关注,分别对国际几大强势力量之间如俄美、欧美、日美关系作了较深刻的分析,对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和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方针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同时还对全球化的定义、特点和实质,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以这么说,看过这些文章,加上平时有阅读、观看国际新闻的习惯,人们一般就可以在看似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中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为处理港澳回归问题而提出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把高度的原则性和操作的灵活性相结合,把目标的一致性和方法的多样性相结合,形成了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主权体制.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又一成功范例.作者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华社澳门分社工作过几年,因而,他对“一国两制”国策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有着比常人更深的体会,以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及记者的敏锐观察写出的几组文章,既有其本人的亲身经历,也可以说是真实的记录,其中更多的则是丰富的历史知识、缜密的论证和睿智的思辨.
至于台湾问题,作者倾注了很大的心力.他断言:“民族复兴离不开祖国的完全统一,基本可以说海峡两岸统一之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作者说,无论台湾今后什么党和什么人掌权,由于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基本格局不可逆转,祖国大陆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海内外中华儿女反对分裂,人心思统的历史不可逆转,所以他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是乐观的.此言极是.联想国共两党关系已逐渐正常化,国民党在台湾赢了大选,两岸“三通”逐步实现,同胞之间联系日益频繁,血浓于水、有难同帮、共克时艰已蔚然成风.海内外中华儿女见此一切无不欣慰之极.
《复兴之路》是一本好书,正如本书封面所提示的:“从醒来到站起来再到富起来,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就是这样在复兴的征途上一步一步奋斗过来的.”读后让人受益良多.掩卷长思,本书理论上的制高点、论述上的严密性、选题上的广泛性,更是非常值得自己借鉴和学习的.因为这些都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和优点.自己不仅是站在党的宣传舆论阵地的一个战士,肩负着沉甸甸的重担,而且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理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之所以取《复兴之路》这个书名,作者说,“是因为此书的内容都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关”.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遭受了难以细说的屈辱.尽管孙中山先生向国人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号召,并在1911年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彻底消灭封建制度,也没使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仍是一片渺茫.多少志士仁人为此嗟叹!这种状况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才得以根本改变.但也正如作者所说的,“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大国进行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没有使中国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于是,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从1978年开始起步,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全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国力大为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巨大.民族复兴之路在人们眼中也开始逐渐明朗了起来,而当我们步入21世纪后,这条伟大的复兴之路更是清晰可见.
《复兴之路》全书分为五辑,55万多字.内容涉及政治和党建,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三农”问题,国际形势、外交和国家安全,港澳回归和“一国两制”,海峡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等等内容.其涉及面之广泛,论述之精辟,论证之严密,为政治学家中少见.可以说,通读此书,会对当代中国发展和世界若干重要问题有更透彻、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对本身肩负的责任也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由于作者担任过党内“第一支笔”(邓小平语)胡乔木同志的秘书,长期接受胡乔木同志的言传身教,因而,他的文章论述起点高,视野宽,立意新.比如,他在论述党的建设时,就将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历史机遇,严峻挑战和庄严历史使命讲得相当清楚;而在《论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则从我们党执政面临的外部环境、深化改革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新问题,党的建设必须不断创新、实现自我超越,学习和思想教育是根本大计,转变领导观念、改进领导方式,反腐败斗争必须常抓不懈等方面娓娓道来,条分缕析,给人以很大的启发.而其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治文明与党的执政方式等等文章中的观点,不仅让人可以窥见作者的渊博学识,更让人体会到其企盼中国共产党珍惜优势,发展政治文明,巩固执政基础,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炽热之心.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领导是根本.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也要十分注意冷静审视,脚踏实地,切实抓住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显然,作者在这方面对“三农”工作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他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粮食与其他农产品问题、土地承包与规模经营、农民增收与减负、地区差别与扶贫、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农业科技开发、调整产业结构与农业现代化、农村精神文明和基层组织建设等问题,都结合“三农”实际作了详尽的阐释,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国际形势的稳定.这样,对中国安全战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作者依据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理解和对我国家利益的强烈关注,分别对国际几大强势力量之间如俄美、欧美、日美关系作了较深刻的分析,对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和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方针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同时还对全球化的定义、特点和实质,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以这么说,看过这些文章,加上平时有阅读、观看国际新闻的习惯,人们一般就可以在看似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中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为处理港澳回归问题而提出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把高度的原则性和操作的灵活性相结合,把目标的一致性和方法的多样性相结合,形成了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主权体制.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又一成功范例.作者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华社澳门分社工作过几年,因而,他对“一国两制”国策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有着比常人更深的体会,以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及记者的敏锐观察写出的几组文章,既有其本人的亲身经历,也可以说是真实的记录,其中更多的则是丰富的历史知识、缜密的论证和睿智的思辨.
至于台湾问题,作者倾注了很大的心力.他断言:“民族复兴离不开祖国的完全统一,基本可以说海峡两岸统一之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作者说,无论台湾今后什么党和什么人掌权,由于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基本格局不可逆转,祖国大陆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海内外中华儿女反对分裂,人心思统的历史不可逆转,所以他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是乐观的.此言极是.联想国共两党关系已逐渐正常化,国民党在台湾赢了大选,两岸“三通”逐步实现,同胞之间联系日益频繁,血浓于水、有难同帮、共克时艰已蔚然成风.海内外中华儿女见此一切无不欣慰之极.
《复兴之路》是一本好书,正如本书封面所提示的:“从醒来到站起来再到富起来,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就是这样在复兴的征途上一步一步奋斗过来的.”读后让人受益良多.掩卷长思,本书理论上的制高点、论述上的严密性、选题上的广泛性,更是非常值得自己借鉴和学习的.因为这些都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和优点.自己不仅是站在党的宣传舆论阵地的一个战士,肩负着沉甸甸的重担,而且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理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