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孔孟庄墨荀分别在的时期及其主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4 10:35:49
孔孟庄墨荀分别在的时期及其主张
越详尽越好. 以“总——分——总”的结构作答. 谢谢. 最好还区分儒家和道家等等.
孔孟庄墨荀分别在的时期及其主张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汉族.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另一说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1、私人感觉可以间接判断 《庄子·秋水》篇记载了庄周和惠施这两位老朋友散步中的一次辩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的第一句话很平常,小学生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小鸟在快乐地歌唱.”从平常处发现其不平常,惠子提出了一个精彩的问题:“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呢?”快乐是一种内在的感觉,超出我们的观察之外.我们如何体会他人的快乐呢,我们又如何证实呢?这是一个知识论的问题.庄子的回答也很精彩,他使用的是反证法:“如果说不同个体间的感觉完全无法感知,那么你也不是我,你又如何可能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因此,如果认为其他个体的感觉完全无法感知,就会使辩论无法进行.这是反面的回答,庄子其实也已经给出了正面的回答,也就是第一句,庄子看到鱼儿“出游从容”,因此他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如果在菜市场看到正在被杀的鱼儿,它们使尽浑身的力气在扑腾滚翻,我们也会认为这时的鱼儿是痛苦恐惧的,因为趋生避死的本能,鱼儿与人类是一样的.2、私人感觉无法直接判断.然而,这种判断是间接的.鱼儿也有可能内心很痛苦,外表却作出一副“出游从容”的样子.正如小孩子有时也会装出疼痛的样子,以博取大人的同情与爱护.影视里的演员表演疼痛,也是同样的情形.对于私人感觉,他人无法进行确定的判断.私人感觉难以直接判断的难点在于,私人感觉的对象在内心之中,而不在外境.如果我们讨论的对象在外境,比如“这朵花是红色的”,别人听了这句话,只要去看看那朵花,看是不是红色的,就可以进行判断.当讨论的对象在内心之中,比如“我疼”,“我快乐”,“我知道这朵花是红色的”(注意与上句不同),这些都是本人对自己内心对象的言说,他人无法直接观察判断你的“疼”、“快乐”和“知道”.以佛学来看,我们知识有六个来源:“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可以识别“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前面的五境“色声香味触”一般是外境,讨论这五境对象时,他人可以判断.最后一境“法”境则在内心中,本人可以进行判断和言说,外人却无法直接进行判断.3、“本质直观”是一种私人感觉.实在论者倾向于相信个别之后有一般,唯名论者倾向于相信语词是约定的其背后没有一般的对象.一个理论往往有实在论的一面,也有唯名论的一面.简单地给一个理论带上“实在论”或者“唯名论”似乎不妥.或许,我们可以在“实在”这个度上来给理论排序,说一个理论相对另一个理论更“实在”当且仅当这个理论更倾向“实在论”.现象学相对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可以说是更“不实在”的;现象学相对于佛教唯识学来说,又可以说是更“实在”的.每个理论“实在” 度的不同,往往在于理论提出者私人感觉的不同.以下以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为例. 胡塞尔认为,从具体的红色中,可以本质直观到一般的红.他的“本质直观”来源于对自己内心认识方法的反思.这也正是私人感觉,讨论对象处于内心之中,每个人只能问自己是否可以“本质直观”.有些人感觉有,就接受“本质直观”.有些人感觉没有,就否定“本质直观”.这两类人原则上也没有辩论的必要,他们观点的分歧,在于他们拥有各自的私人感觉,都无法通过分析说理的方式说服对方.每个人只能求诸于己,通过对自己内心认识活动的反思,来澄清自己是否接受 “本质直观”.4、越侧重私人感觉的理论越不好检验.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外部世界,很少涉及私人感觉,因此科学理论容易检验,就像“这朵花是红色的”,每个人都可以去检验判断并接受这句话.因此,科学具有公众性.宗教领域则侧重私人感觉,宗教告诉我们如此如此消恶向善,可以获得心灵的平静.这种心灵的平静,他人是不好检验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此,宗教更是私人的. 墨子,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 (约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只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