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200字《静》作文(语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20 05:56:06
200字《静》作文(语文)
200字《静》作文(语文)

静水流深,不显不露,静,以外观的姿态隐藏着内在的力量,蕴藉的思想.一个“静”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禅意.
身静,方可心无旁骛,专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佛家禅宗似乎是最早领悟到这一要诀的.禅宗的必修课,也是入门功夫——坐禅,就要修行者身静入定,诵经冥想.双目一闭,便将滚滚红尘,污垢尘埃尽闭于心门之外,身静入定,便不为外物所役而细品沉思.自印度莲花大师始,不少僧人在喜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饥餐荨麻,渴饮雪水,形容枯槁而终于“静”中思得佛门真谛,成就一代高僧.面壁,或思过,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静.身如静水,不显不露,方能让思想纵横千里.
心静,方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单纯的身静,心中依然万念错杂,自然不可得道.身静的同时,更要心静.不去想那人间的纷杂,只将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静的冰凉怡人,将心态、精神放松.而到了更高层的镜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旧可如止水.于是,你不必奇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受,只因为他“心远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苏东坡被贬黄州,仍能于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为他从不变的静中,悟出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大境界,于是便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智者在静中修身悟道,在静中羽化登仙,在静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测的力量.但他们还是保留着那份静,或许是习惯已成为自然.直到有一天他们打破了沉默,你才惊讶他们的智慧与博大,于是才有那“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感慨.《天龙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一个默默无闻,甚至无名的扫地僧;助魏公子窃符救赵的侯生原本也只是大梁夷门的一个守关者;智慧象征的诸葛亮,出茅庐的也只是躬耕于南阳的农夫……他们往日的静正反衬出有朝一日力量爆发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静,那不是单纯的沉默,而是为了蓄积之后的爆发!
于是不难理解稽康在面对前呼后拥,大讲排场来拜见他的钟会时,仍旧不理不睬,只在熊熊的炉火和铿锵的锤声中默默忙碌的举动.圣贤的静,岂容俗世的嘈杂来打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千年前的智者从深邃的静水中悟出了禅意.这禅意并非不可言传,只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去感悟呢?这也许是现代文明的悲哀.

生命的形式很多,有人狂放于外,有人喜静,善于在静中思考.我喜欢静,因为静中蕴含着生命的博大精深,在静中你可以畅游于生命之洋.
静可以让人沉思,让人体味出生命的真谛.很多哲学家都是在静中思考出人生的意义,可以说静是哲学思想的摇篮.神圣的《宗教论》就是在静中诞生的,那伟大的哲学家是一位彻底的孤独者.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没有友情,在他发泄之后,他就归于心静,在无际的静的海洋中,他思考出了人的起源,人的意义,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在世人将要将他忘却的时候,他的《宗教论》出版了,这本书震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目光纷纷注视到那位“厌世者”的身上,识别出他的价值的权贵们纷纷来到他的处所,而他却将他们拒于门外:“只有在静中,只有在无际的孤独中,我才能思考.”这是他留与世人的话.
静可以让人摆脱心魔的困扰,让你的心归于平静.岁月不待人,物换星移,曾经的几度飞花,几度春飞,曾经的樱桃再红,曾经的芭蕉再绿.很多人都在抱怨人生的变幻无常,生命的短暂,在无际的愁海中无法挣脱.其实,只要你平静下来,在静中你一定会醒悟,你一定会拥有苏轼的境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抱明月而长终.
在静中,最猛烈的力量才会爆发出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那个中国犹如吹不起半点涟漪的死水的年代,社会真的好“静”,几乎听不见国人呼吸的声音.可是就在那时,最迅猛的力量爆发了.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力量驱走了黑暗,带给人们光明与希望,新中国就在这种力量的带动下诞生了.在静中,中国并没有灭亡,而是以新的形象展现于世界的舞台,其实静中也蕴含着希望啊!
贝多芬在静中创造音乐之国,在静中,他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峰,也成就了他的一生英名;海伦在静中书写了他人生最美的篇章,让她的灵魂之光闪耀在世界的顶端.
静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舒适,给人以希望,给生命以光辉.我怎能不喜欢静呢?
静,我的最爱!


海子写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黄昏华美而至上”.他原本是想哭诉爱情的苦涩,而且相信他那时正身处喧嚣的北京城,可是为什么我在他的诗里读不出一丝地嘈杂?
哲人说过:“真正产生干扰我们的噪音来自我们的内心”,欲望的嘶吼,人性的阴暗,在世俗的角落里蠢蠢欲动,这声音逐渐控制了我们的心率,我们的世界变得不再安宁——
而海子不一样,他虽身处闹市,却听到了“黄昏”的声音,他的世界该是多么的宁静啊!或许他真的参透了人生的玄机,扫尽了世俗的灰尘,照亮了人性的光辉.摒了名,弃了利,世界自然也就宁静了,自然听得到“华美而至上”的黄昏了.
辞去公职,披上袈裟,从那本来名高利重的角色里退出来,李叔同不在了.古殿清灯,弘一法师独坐在虎跑寺里感受那宁静的黄昏.心静则天下寂,心躁则天下嚣,看破了红尘,穿上了佛衣,那宁静的心灵里只有佛在低语.
有诗人说:“在梨子树下,晚霞永驻.”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独立在梨子树下,观望那永驻的晚霞?宁静的人,不必去忙于追名逐利的人,不必奔走于凡尘俗世的人,这些人超脱于时间,与历史一样坚固:苏格拉底追求智慧与美德,将生命亦终结于此,他拒绝了统治者的宽恕.因为在宁静者的心中生命的结束也没有声音:爱因斯坦顶着一头乱发和智者的光环,支票在他的书页里只是一张薄薄的书签--------他们的世界因宁静而致远.
我们不必在抱怨这个世界有多么不公,有多少波折,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心灵安静下来.唯黄昏华美而至上--------

含英咀华:
最爱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写出了第一抹春意,这份敏感与细致,让我感动,更让我震撼.那如丝的细雨,草尖上的露珠,内心不够宁静的人又岂能看到?

有诗云:“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有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有诗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意境虽是不同,但无不给我们展示了静的美丽.
《江雪》中的垂钓者也许是宁静心境的最美描绘.冰天雪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把竹竿,一身蓑衣,“独钓寒江雪”.他的心,一定也静得如一片冰雪的世界.没有波澜起伏,没有浊浪滔天.在如此之境地垂钓,而今又会有谁呢?放下一切世俗的纷扰,放弃一切身外之物的牵绊,当庄子垂钓于濮水,陶渊明采菊于东篱,李白把酒临风,邀月与共,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们于是便拥有了宁静而致远的内心世界,他们于是获得了心灵的永恒.

“守静”的方式很多,小隐隐于山,如陶渊明梭罗般为自己追求一方远离尘世的净土归复心灵的宁静,他们所追求的宁静是由物及心,在我看来这不是真的守静,真正的守静是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坚定,正如瑜加的深含义所说的那样:“纵使外界是急风骤雨,我的心正如轻风拂过水面.”

有人说,我隐居山林,不问世事,或清灯古刹,了此余生,岂不就达到了心灵的宁静了吗?非也非也,范仲淹身处草野,依然心忧天下,李叔同虽处方外,却心系国家,一曲《祖国歌》把爱国的赤子之心诠释地淋漓尽致.真正的心静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出世俗脱尘世的大作为.由此说来,真正的静不在于身在何处,而在于心在何处.心灵的静者在凡世中也能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学不来陶渊明种一篱笆幽寂的菊以求灵魂的馨香;学不来梭罗从瓦尔登湖中打捞一蓝五彩的梦.我是俗人一个,放不开世俗种种.我希望在俗世中求得一个宁静的灵魂,享受物质却不被物质所累,置身闹市,享受热闹却不跑乱了心跳.

青草之争,合则为静.静之所在,慧则生之.智者动,仁者静.板凳要坐十年冷是静,十年之后静则生动,潜龙出海,飞龙在天.

待到秋叶落尽,生命的脉络清晰可见,生命的真谛充分显露.那时,静听百合花开、暗香浮动,共创一个“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的美丽世界.
参考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