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如何培养孩子的 创造性?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9:28:51
如何培养孩子的 创造性?
如何培养孩子的 创造性?
一、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意义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在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造性人格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动力和监控的作用.只有具备创造性人格,个体才能不为各种环境因素所限制,坚持进行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个体,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会随时监控自己的活动过程,运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技能,取得创造成就.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使创造教育得到全面的开展.
美国心理学家Terman从1921年起对智商在135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的成才情况进行跟踪研究.30年后,他从研究对象中选出800名男性,就其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进行比较.结果,成就最大的一组成员的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等人格因素上与成就最小组的成员存在显著差异[1].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两者的明显差异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
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原则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不是随意的,而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综合已有的大量的研究,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应该遵循如下五条原则:早期教育原则,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原则,自我教育和终生教育结合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一)早期教育的原则
发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表明,早期的智力开发、情感培养和意志训练等将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如果忽视或耽误了早期教育,将会给人格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也会影响到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早期教育可以追溯到婴儿期的抚养、幼儿期和青少年期的教育,甚至胎教.不同阶段的早期教育侧重点也不一样,例如,新精神分析学派特别强调早期的情感教育,而社会认知的培养和人生观的确定则主要是青年期的教育重点.
(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原则
教育的统一性原则认为,人们在教育思想上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充分地认识到教育与学习是一项广泛的社会活动,不仅是教师这类专业教育人员的言行举止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家庭中的父母以及社会上的各类人和事,都可能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大量的研究材料表明,教师、家长、亲友以及社会人物的人格水平都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另外,除了现实社会之外,历史上所记载的人和事、媒体、文学艺术作品等也会给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带来影响.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起来.如果三种教育的标准不统一,则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冲突并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自我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原则
人格教育说到底是一种终生的自我教育.教育的效益是以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为前提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不断地建构个体健全的人格结构.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如何能将他控转化为自控.一个过早中断了学习,放松了对自己要求的人就不大可能建立起健全的人格结构.人格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受教育者自尊、自爱、自重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为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会根据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生存系统中要素的改变进行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态度更新这些心理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更好地为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民族的昌盛而奋斗.因此,实行人格教育必须坚持自我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原则,创造性人格特点的培养也必须坚持自我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原则.
(四)主体性原则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一无二,没有雷同的.特别是在目前的社会关系中,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其突出特点就是主体性的凸现,这种凸现反映了每个主体不仅是作为社会或集体的主体,而且是作为个人的主体.每个人的人格都反映了他自身独特的与他人有所区别的人格特点.现代社会给每个人以选择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机会,这是每个人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如果我们不注意培养主体的创造性人格,不帮助他们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这样的个体在现代社会是很难发挥创造性,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在人格方面个体相互之间有些共同之处,这为我们找到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共同措施提供了可能.
(五)社会性原则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还必须遵循社会性原则.人是作为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会在学习过程中、在生产劳动、各种社会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人格的社会属性.任何一个个体的人格形成都是在生物因素的前提下,主要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经过个体的主观努力而形成的.社会性因素对个体形成创造性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们这个时代,进行个体的人格塑造,也必须自始至终贯彻这一原则,要设法利用个体周围的社会力量,去培养个体的创造性人格特点.
三、家庭及学校在创造性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结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的普遍形式越来越趋向于夫妻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在这种家庭形式中,家庭的经济、政治等功能已逐步为社会所取代,而教育功能则不断得到强化,内容也日益丰富.有关家庭持征、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期望、出生顺序对儿童创造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表明,家庭是影响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个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在创造性人格培养中发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智力、性格以及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关键期”的概念,儿童的一些行为如果错过它们的“关键期”,就很难再在儿童身上出现.在对儿童的问题解决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幼儿解决问题的特点在于他们以自己特有的认知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早期的创造性的萌芽,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和培养.
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学校教育作为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环境条件,包括许多因素,如学校精神、班级气氛、教师特征、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风格、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等.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日常教学活动,教师本人的人格力量,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奖惩,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等等.学校氛围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也非常重要,学生长期处于学校的一个整体氛围之中,长期受它的影响.此外,学生同伴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同伴既是自己行为的强化者,又是一个可以模仿的示范者,还是将自己行为同别人进行社会比较时的参照标准.
当然,培养创造性人格必须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起来.如果两种教育的标准不统一,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冲突,增加混乱性,从而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四、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创造性人格培养
家庭和学校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家长和老师怎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因为良好心理品质是创造性人格的基础.
首先是意志的培养.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和行为都是意志活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活动和行为中,意志的因素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在创造性活动中,存在着巨大的障碍和困难需要去克服,目的性和方向性就表现得异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意志因素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创造性活动也就是复杂的意志活动.
第二是内部动机的培养.这是由心理学家阿玛拜尔提出的创造性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有无创造意识和创造意识高低是与内部动机紧密联系的.某些外力的作用引起创造意识活跃起来,这是外部动机的作用.与外部动机相比,人的内部愿望更为重要.外部动机要发生作用,必须转化为人的内在需要,如果外部压力没有变成个人的愿望,创造意识不可能活跃起来.
第三是培养自信.自信是一种正确、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是一种对自己认可、肯定和支持的态度.自信心是个体所具有的自我肯定意识,它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自信的人,坚信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正确性,并坚信自己—定会取得成功.从事创造性活动尤其需要自信.
第四是心理安全这一心理素质的培养.Rogers提出心理安全这个概念,是针对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所必需的条件表达出他的理解.个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会影响其创造性人格的发展,而心理安全是内部环境的核心内容.
为了说明心理安全,罗杰斯用农夫和种子的关系来打比方.虽然农夫不能使种子生长,但它可以提供培育种子的条件,允许种子发展它自己的潜能.同样的,教师、专家以及其他希望促进人的发展的人们都能够建立心理安全的条件,允许个体发展.心理安全与三个过程相联系:接受个体,减少对个体的外部评价,以及对个体的移情理解.其中,无条件地接受个体是心理安全的核心[2].
最后是涌流(flow)这一心理素质.Csikszentmihalyi认为,涌流指一个人对某一项活动的专注状态,这种专注状态使这个人完全不在乎其他任何东西;对活动本身的体验就是如此地令人愉快,以致从事这项活动纯粹是为了享受这项活动带来的愉悦,甚至不惜为此付出代价[2].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这里有几条具体的建议:每天带着一个要追求的特殊目标;把事情干好,它会令人开心;为了能保持欣赏事物的态度,需要增加事物的复杂性[3].
(二)尊重和鼓励个体的个性和特点
任何创造性活动的成功与否都受个体个性的极大制约,个体具有创造性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具有创造的个性.个体的个性和特点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往往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点,而这些个性特点在传统的教育中通常是不被重视,甚至是不受欢迎的.但是,任何一项创造活动都是对已有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因此,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和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鼓励个体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积极思考并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怀疑、反驳甚至否定前人的理论,要给他们发挥自己特点的机会.只有这样,个体才会敢于质疑,乐于求异.有利于发展个体的创造性特点.
(三)正确运用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同样,儿童也非常重视父母对其的评价.因此,父母及教师应慎用评价手段,使自己的评价有利于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坚持以正评价为主.正评价即正面的表扬、鼓励等评价方式,负评价则是指批评、指责等评价方式.正评价作为一种信息反馈,对个体的心理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当个体各方面表现较好,达到父母和教师的要求时,正评价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当个体遭遇挫折、失败,出现错误时,父母和教师还能否进行及时的鼓励,此时的正评价最能给个体鼓舞,使他们恢复自信.父母和教师应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适度的评价.行为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期望值”,若父母和教师的评价等于“期望值”,则效果一般;若评价小于“期望值”,则效果差;若评价略大于期望值,效果最好,能使其发挥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所以,父母和教师既不要吝啬对个体的表扬鼓励,也要避免“过度的表扬”,使评价能恰如其分,真正有效地激励他们,形成恰当的自我认识.
(四)营造创造氛围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育一般有三种方式:压制型、溺爱型和民主型.压制型和溺爱型不能调动孩子自主性,易使孩子依赖、顺从、无主见、创造水平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可激活孩子的创造动机,让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其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人格.因此,在家庭中创造民主气氛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父母的权威自古就受到颂扬,父母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人格就应该民主地对待孩子,只有这样儿童才会积极地和父母交流,父母才能发现孩子创造思想的闪现并加以挖掘和培养,才能使孩子成为独特而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
营造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这就对教师这一角色提出了要求.学校是以教师为主轴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人格品质的场所.教师应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视为创造性活动.要想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勇于创新.其意义在于,首先,教师将教育教学活动视为创造性活动,正是认清了教育的本质,立足于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活力所在,这样的教育才可能达到培养新时代创造型人才的目标.其次,教师是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品质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勇于和善于创新的教师将以最具号召力的榜样,带动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