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童年的人物分析和艺术特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2:43:21
高尔基的童年的人物分析和艺术特色
急
急
经典名著 (高尔基 童年)
《童年》与其续篇《在人间》、《我的大学》共同构成了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是首篇.在这部小说中,描写的是作者10岁以前的童年时代的生活.记叙了主人公成长、生活的历程,描写了那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阿廖沙四岁时,父亲就死了,于是跟着外祖父、外祖母过着贫寒、艰苦的生活.外祖父有着矛盾复杂的性格,他的内心有善良的一面,但贪婪金钱腐蚀了他的灵魂.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庇护、关心着他,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
作品提要
阿廖沙(即童年高尔基)很小的时候,父亲得病死了,母亲带着他回到外公外婆家.
阿廖沙母亲的到来引起了大舅米哈伊尔与小舅雅科夫的争斗,他们怕母亲来讨要嫁妆,闹着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团.阿廖沙初步认识到外公家弥漫着的相互仇恨的气氛.大舅捉弄老裁缝格里戈里,让侄子把烧得滚烫的顶针放在格里戈里手边,不料却被外公无意中戴上,外公把孙子抽了一顿.阿廖沙因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也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顿,打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幸灾乐祸,连母亲也因害怕外公而不敢阻止他,只有外婆一人护着阿廖沙.打过阿廖沙后,外公来看他,给他讲起自己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畔当纤夫时的情景,阿廖沙觉得外公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地长大,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童话中的大力士.挨打之后,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他擅长跳舞,幻想着有一副好嗓子.阿廖沙非常爱他,但他却被两个舅舅强迫着扛承重的橡木十字架去坟地,中间绊倒后,被十字架压在下面,因失血过多死掉了.
茨冈死后,阿廖沙更加依恋外婆.睡觉前,给外婆开玩笑,外婆给他讲上帝与小鬼的故事.外婆是阿廖沙最喜欢的人.
“外婆到来之前,我仿佛在昏睡,仿佛躲在黑暗中.她的出现唤醒了我,使我见到了光明,她把我周围的一切联结起来,把这一切编织成色彩缤纷的花边图案.她很快就成了我终生的朋友,成了我最贴心的人.她最理解我,也是我最珍贵的人,这是因为她对世界充满了无私的爱.这种爱使我感到充实,使我在艰难的岁月里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外婆知道的故事、诗歌、传说、童话多得不计其数,阿廖沙听的入了迷.一天晚上,家里突然失了火,家里人惊慌失措,外婆却非常勇敢,用一只空袋子蒙着头,身上批着马被,毫不畏惧地冲进火里,从里面抱出一只水桶大的盛满硫酸盐的瓶子,又镇定地指挥别人灭火.大火后,又忍着巨痛去接生孩子.
一开春,舅舅们就分了家,外公为自己买了一所新房,阿廖沙仍跟着外公外婆住.这是一段节奏平缓的日子,阿廖沙接触的人只有外公外婆.外婆向他讲述自己的身世.外婆也是孤儿,母亲一贫如洗,而且是个残废,为了生活,外婆跟随母亲四处流浪、乞讨,后来靠外婆织花边维持生活.外公也讲起小时侯与法国兵相处的事情.这段时间外公开始教阿廖沙识字.外公老病复发,动手打了外婆,阿廖沙感到无法忍受.
宁静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两个舅舅为了分外公家产,联合起来到外公外婆家闹事,尤其是大舅米哈伊尔,喝醉酒就闹事,整夜在房子周围转来转去,带来帮手把马林果丛和酸栗树统统拔掉,捣毁浴室,砸坏玻璃.一次拿粗大的木根砸门,外公集合了两个房客及酒店老板的妻子对付他.为帮儿子,外婆的胳膊被舅舅打断,阿廖沙无比仇恨舅舅.
接下来又是一段单调的日子,外婆每天祈祷,外公也每天祈祷.阿廖沙认为外婆的上帝仁慈、有同情心,外公的上帝却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望而生畏.阿廖沙喜欢外婆的上帝,讨厌外公的上帝,故意抓住外公祈祷时的失误捉弄他.这时期阿廖沙经常同街上的孩子打架,因为这些孩子做出的恶作剧令他无法容忍.这时,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因双目失明被舅舅解雇,沦落为乞丐,阿廖沙为此感到难堪.
外公突然卖掉原有房子在别处买了房子.在这里阿廖沙结识了许多人.有外号为“好事儿”的房客,有伪装成马车夫抢劫教堂的的彼得伯伯,有奥甫相尼科家的三个孩子.阿廖沙与他们都建立了友谊,但同“好事儿”的关系最为密切.“好事儿”是一个整天忙着做实验的药剂师,对人生有透彻的感悟,经常指导阿廖沙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教给他人生的道理.“在我看来院子里平淡无奇没什麽值得留心的东西.但经他轻轻一推,或者三言两语指点一下,我所看到的一切就不同了,仿佛这些东西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因而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就特别深.”但“好事儿”终因不被周围人理解而被外公赶走,阿廖沙非常生气但毫无办法.
百无聊赖之中,母亲回来了.在几个城市呆了很长时间又生了一个孩子后,走投无路的她又回到外公家.她开始教阿廖沙认字,让他背许许多多的诗.外公强迫母亲改嫁,母亲拼命反抗,外公异常生气,将气愤转嫁到外婆身上,毒打外婆,发针深深地插进外婆头皮.阿廖沙为外婆报仇,将外公最喜欢的圣徒像剪碎.
阿廖沙被母亲送进了学校,但不久因出水痘被迫休学在家.因发愁母亲的婚事,外婆开始酗酒并向阿廖沙讲述父亲与母亲的往事.不久,母亲看上了一个学测量学的学生并坚持要嫁给他.阿廖沙不喜欢继父与新的祖母,不想让母亲改嫁但毫无办法.母亲改嫁后,阿廖沙继续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开始长大,拥有了自己的自信.阿廖沙又回到学校,但老师不喜欢他,只有主教赏识他.他因拿了一卢布买童话书被母亲打了一顿.继父对母亲很不好,用脚踢她,阿廖沙与继父拼命,又被送回外公家.
外公破产了,阿廖沙与外婆相依为命,通过三年级考试后他不再上学,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他结识了许多伙伴,他们互相帮助,一起捡破烂,扯木材.八月,母亲去世了,外公说阿廖沙不是奖章,不能老挂在他的脖子上.于是,阿廖沙便走向人间,外出谋生去了.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为使读者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这里简介一下后两部作品的内容.《在人间》描绘阿廖沙11岁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三、思想内容
1914年俄国作家梭罗古勃在《作家日记》中谈到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时写道:“我边读边感到遗憾.我不由得想起列夫·托尔斯泰那充满芬芳气息的童年.相反地这里却是打架,斗欧,鞭笞……简直是一种在心理上不可理解的施虐狂.”的确,整篇《童年》中所描绘的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斓的、离奇的难以形容的生活.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的天才讲出来一个悲惨的童话.在那种黑暗生活中,残酷的社事情太多了.
小孩子做错了一点事,要脱掉裤子挨打;父子兄弟间为了分家,吵架斗殴,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母毫无过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脚踢;米哈伊尔舅舅为了寻开心,用烧红的顶针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亲跪在地上请求继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继父却用他穿着靴子的脚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当他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时,却被赶出染坊,流浪街头乞食为生;外公不但残酷剥削工人,而且六亲不认,与老伴一起煮茶时,茶叶也要放在手心里细细数过,生怕自己吃了亏.最后,又把老伴与外孙赶出家门,让她们自谋生路.但尽管作品中描写了那麽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作者高尔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说明:“每当我回忆起俄国令人压抑的龌龊野蛮的生活,我常常问自己:这种丑陋的行为有必要去写吗?我每次都怀着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为这就是活生生的丑陋的生活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存在着.要改变这种现实,要从人们的记忆和心灵中,从我们沉重龌龊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响,就必须透彻地了解这种现实.”“我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丑恶行为,还有一个比较积极的原因:虽然这些丑行令人恶心,使我们感到压抑;虽然它们扼杀了无数美好的灵魂,但俄罗斯人的心灵仍旧是那样健康、年轻,正在克服并且最终能够克服这种丑恶的行为.”“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的败类的肥沃的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长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们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的希望.”这一方面表明了高尔基的美学原则:作家不必回避生活中的任何丑事,但目的是为唤醒人们的重视,从而彻底消灭它,并且坚信人类社会有一种真善美的自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也表明高尔基写童年的悲惨经历,目的不是为了向人显示他是多麽值的同情与可怜,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无论环境多麽恶劣,生活多麽艰难.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怀着一颗向上的心,在龌龊的环境下也能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灵.因此,我们说全书的思想内容表现上是积极向上而非颓废委靡的.
作品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两大类人物的叙述表达了对他们的爱憎之情.两大类人物一类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化,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底下.物质上破产,精神上也完全垮掉.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当他给阿廖沙讲到那时的经历时,露出一种真诚而兴奋的表情.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与对外公那类人的厌恶相反,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与外婆同类的人还有小伙子茨冈与房客“好事儿”.小伙子茨冈是个弃婴,被外婆收养,长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很善良乐观.相对于小伙子茨冈来说,房客“好事儿”则是一个成年人,对生活有透彻的了解与感悟.他是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一个,见识远大,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欢与崇敬的,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开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富有创造性的东西.作者在作品里写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象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实着我的心灵,这种蜜往往是肮脏而苦涩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蜜.”因此,高尔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些人的热爱、赞美之情,通过阿廖沙的与他们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他们.
作品通过对阿廖沙童年经历的描写从侧面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当时的俄国社会处于19世纪70—90年代,正是俄国大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人民流离失所.偷窃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种风气,已经不算是罪恶,而且对于半饥半饱的小市民来说差不多是唯一谋生的手段.儿童无钱上学,沦落街头,靠捡破烂为生.从广义上讲,也正是这种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造成了阿廖沙的个人悲剧.
四、艺术特色
高尔基是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在创作中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重视描写的真实性与细节的精确性等.1937年,高尔基在回答列宁格勒作家出版社关于他“利用什么样的材料(自传性的、书本的、观察和记录)”进行创作时说:“我主要用的是自传性的材料,但是我使自己站在事件目击者的立场,而避免作为当事人挺身而出,为的是不要防碍自己作为生活的讲述者.”《童年》这部作品就遵循了这样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对阿廖沙生活经历的客观描述,一方面写出了阿廖沙性格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广泛地描绘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揭露了沙俄专制制度的黑暗与罪恶,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全篇特别鲜明地表现了两种力量的冲突:一方面是小市民的黑暗、残忍和野蛮的风习,另一方面是俄国人民优异的精神力量——心灵纯洁,意志坚强,同情弱者,热爱正义,富于幻想,向往光明、幸福与合理的生活,为其实现孜孜不倦地努力.所有这些内容的表现,都是通过客观的、冷静的现实主义描写、记叙来实现的,书中所描述的是一幅幅逼真的现实生活场景,人物的语言、行动、客观环境都与实际生活相符.这与他前期的一些浪漫主义作品如《海燕之歌》的创作手法是截然不同的.《海燕之歌》全篇扬溢着浪漫主义精神,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革命风暴到来前夕革命人民与反动势力英勇搏斗的壮丽图景: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雷声隆隆,愤怒的大海掀起巨浪冲向高空,同他们进行激烈的搏斗;飞翔着的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大声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部作品与《童年》不同,作者没有如实的描写现实生活,而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对自然现象大气磅礴气势的夸张描写,抒发了强烈的主观感受.
《童年》中高尔基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导下,还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残酷自私、阴险暴躁的外公、贪图钱财的舅舅、冷漠无情的母亲、善良慈祥的外婆、快乐能干的茨冈、勤劳能干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快活可爱的保姆叶夫根尼亚.这些人物的塑造中,外婆、外公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外婆的形象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妇女形象之一,她是伟大母亲的象征,也是俄国苦难生活的象征.她喜欢唱歌、讲故事、跳舞.她慈爱、善良、刚强,在十分嘈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也能把人们吸引到她的周围,为艰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调.书中高尔基通过她的外貌描写、语言、行动以及引用大量民间歌谣、童话、故事等各种形式对其形象进行全方面刻画.高尔基这样描述她的外貌:“外婆讲起话来像唱歌似的,特别动听,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温柔、鲜妍、清新,很容易
《童年》与其续篇《在人间》、《我的大学》共同构成了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是首篇.在这部小说中,描写的是作者10岁以前的童年时代的生活.记叙了主人公成长、生活的历程,描写了那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阿廖沙四岁时,父亲就死了,于是跟着外祖父、外祖母过着贫寒、艰苦的生活.外祖父有着矛盾复杂的性格,他的内心有善良的一面,但贪婪金钱腐蚀了他的灵魂.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庇护、关心着他,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
作品提要
阿廖沙(即童年高尔基)很小的时候,父亲得病死了,母亲带着他回到外公外婆家.
阿廖沙母亲的到来引起了大舅米哈伊尔与小舅雅科夫的争斗,他们怕母亲来讨要嫁妆,闹着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团.阿廖沙初步认识到外公家弥漫着的相互仇恨的气氛.大舅捉弄老裁缝格里戈里,让侄子把烧得滚烫的顶针放在格里戈里手边,不料却被外公无意中戴上,外公把孙子抽了一顿.阿廖沙因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也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顿,打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幸灾乐祸,连母亲也因害怕外公而不敢阻止他,只有外婆一人护着阿廖沙.打过阿廖沙后,外公来看他,给他讲起自己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畔当纤夫时的情景,阿廖沙觉得外公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地长大,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童话中的大力士.挨打之后,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他擅长跳舞,幻想着有一副好嗓子.阿廖沙非常爱他,但他却被两个舅舅强迫着扛承重的橡木十字架去坟地,中间绊倒后,被十字架压在下面,因失血过多死掉了.
茨冈死后,阿廖沙更加依恋外婆.睡觉前,给外婆开玩笑,外婆给他讲上帝与小鬼的故事.外婆是阿廖沙最喜欢的人.
“外婆到来之前,我仿佛在昏睡,仿佛躲在黑暗中.她的出现唤醒了我,使我见到了光明,她把我周围的一切联结起来,把这一切编织成色彩缤纷的花边图案.她很快就成了我终生的朋友,成了我最贴心的人.她最理解我,也是我最珍贵的人,这是因为她对世界充满了无私的爱.这种爱使我感到充实,使我在艰难的岁月里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外婆知道的故事、诗歌、传说、童话多得不计其数,阿廖沙听的入了迷.一天晚上,家里突然失了火,家里人惊慌失措,外婆却非常勇敢,用一只空袋子蒙着头,身上批着马被,毫不畏惧地冲进火里,从里面抱出一只水桶大的盛满硫酸盐的瓶子,又镇定地指挥别人灭火.大火后,又忍着巨痛去接生孩子.
一开春,舅舅们就分了家,外公为自己买了一所新房,阿廖沙仍跟着外公外婆住.这是一段节奏平缓的日子,阿廖沙接触的人只有外公外婆.外婆向他讲述自己的身世.外婆也是孤儿,母亲一贫如洗,而且是个残废,为了生活,外婆跟随母亲四处流浪、乞讨,后来靠外婆织花边维持生活.外公也讲起小时侯与法国兵相处的事情.这段时间外公开始教阿廖沙识字.外公老病复发,动手打了外婆,阿廖沙感到无法忍受.
宁静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两个舅舅为了分外公家产,联合起来到外公外婆家闹事,尤其是大舅米哈伊尔,喝醉酒就闹事,整夜在房子周围转来转去,带来帮手把马林果丛和酸栗树统统拔掉,捣毁浴室,砸坏玻璃.一次拿粗大的木根砸门,外公集合了两个房客及酒店老板的妻子对付他.为帮儿子,外婆的胳膊被舅舅打断,阿廖沙无比仇恨舅舅.
接下来又是一段单调的日子,外婆每天祈祷,外公也每天祈祷.阿廖沙认为外婆的上帝仁慈、有同情心,外公的上帝却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望而生畏.阿廖沙喜欢外婆的上帝,讨厌外公的上帝,故意抓住外公祈祷时的失误捉弄他.这时期阿廖沙经常同街上的孩子打架,因为这些孩子做出的恶作剧令他无法容忍.这时,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因双目失明被舅舅解雇,沦落为乞丐,阿廖沙为此感到难堪.
外公突然卖掉原有房子在别处买了房子.在这里阿廖沙结识了许多人.有外号为“好事儿”的房客,有伪装成马车夫抢劫教堂的的彼得伯伯,有奥甫相尼科家的三个孩子.阿廖沙与他们都建立了友谊,但同“好事儿”的关系最为密切.“好事儿”是一个整天忙着做实验的药剂师,对人生有透彻的感悟,经常指导阿廖沙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教给他人生的道理.“在我看来院子里平淡无奇没什麽值得留心的东西.但经他轻轻一推,或者三言两语指点一下,我所看到的一切就不同了,仿佛这些东西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因而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就特别深.”但“好事儿”终因不被周围人理解而被外公赶走,阿廖沙非常生气但毫无办法.
百无聊赖之中,母亲回来了.在几个城市呆了很长时间又生了一个孩子后,走投无路的她又回到外公家.她开始教阿廖沙认字,让他背许许多多的诗.外公强迫母亲改嫁,母亲拼命反抗,外公异常生气,将气愤转嫁到外婆身上,毒打外婆,发针深深地插进外婆头皮.阿廖沙为外婆报仇,将外公最喜欢的圣徒像剪碎.
阿廖沙被母亲送进了学校,但不久因出水痘被迫休学在家.因发愁母亲的婚事,外婆开始酗酒并向阿廖沙讲述父亲与母亲的往事.不久,母亲看上了一个学测量学的学生并坚持要嫁给他.阿廖沙不喜欢继父与新的祖母,不想让母亲改嫁但毫无办法.母亲改嫁后,阿廖沙继续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开始长大,拥有了自己的自信.阿廖沙又回到学校,但老师不喜欢他,只有主教赏识他.他因拿了一卢布买童话书被母亲打了一顿.继父对母亲很不好,用脚踢她,阿廖沙与继父拼命,又被送回外公家.
外公破产了,阿廖沙与外婆相依为命,通过三年级考试后他不再上学,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他结识了许多伙伴,他们互相帮助,一起捡破烂,扯木材.八月,母亲去世了,外公说阿廖沙不是奖章,不能老挂在他的脖子上.于是,阿廖沙便走向人间,外出谋生去了.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为使读者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这里简介一下后两部作品的内容.《在人间》描绘阿廖沙11岁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三、思想内容
1914年俄国作家梭罗古勃在《作家日记》中谈到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时写道:“我边读边感到遗憾.我不由得想起列夫·托尔斯泰那充满芬芳气息的童年.相反地这里却是打架,斗欧,鞭笞……简直是一种在心理上不可理解的施虐狂.”的确,整篇《童年》中所描绘的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斓的、离奇的难以形容的生活.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的天才讲出来一个悲惨的童话.在那种黑暗生活中,残酷的社事情太多了.
小孩子做错了一点事,要脱掉裤子挨打;父子兄弟间为了分家,吵架斗殴,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母毫无过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脚踢;米哈伊尔舅舅为了寻开心,用烧红的顶针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亲跪在地上请求继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继父却用他穿着靴子的脚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当他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时,却被赶出染坊,流浪街头乞食为生;外公不但残酷剥削工人,而且六亲不认,与老伴一起煮茶时,茶叶也要放在手心里细细数过,生怕自己吃了亏.最后,又把老伴与外孙赶出家门,让她们自谋生路.但尽管作品中描写了那麽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作者高尔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说明:“每当我回忆起俄国令人压抑的龌龊野蛮的生活,我常常问自己:这种丑陋的行为有必要去写吗?我每次都怀着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为这就是活生生的丑陋的生活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存在着.要改变这种现实,要从人们的记忆和心灵中,从我们沉重龌龊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响,就必须透彻地了解这种现实.”“我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丑恶行为,还有一个比较积极的原因:虽然这些丑行令人恶心,使我们感到压抑;虽然它们扼杀了无数美好的灵魂,但俄罗斯人的心灵仍旧是那样健康、年轻,正在克服并且最终能够克服这种丑恶的行为.”“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的败类的肥沃的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长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们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的希望.”这一方面表明了高尔基的美学原则:作家不必回避生活中的任何丑事,但目的是为唤醒人们的重视,从而彻底消灭它,并且坚信人类社会有一种真善美的自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也表明高尔基写童年的悲惨经历,目的不是为了向人显示他是多麽值的同情与可怜,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无论环境多麽恶劣,生活多麽艰难.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怀着一颗向上的心,在龌龊的环境下也能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灵.因此,我们说全书的思想内容表现上是积极向上而非颓废委靡的.
作品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两大类人物的叙述表达了对他们的爱憎之情.两大类人物一类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化,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底下.物质上破产,精神上也完全垮掉.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当他给阿廖沙讲到那时的经历时,露出一种真诚而兴奋的表情.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与对外公那类人的厌恶相反,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与外婆同类的人还有小伙子茨冈与房客“好事儿”.小伙子茨冈是个弃婴,被外婆收养,长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很善良乐观.相对于小伙子茨冈来说,房客“好事儿”则是一个成年人,对生活有透彻的了解与感悟.他是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一个,见识远大,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欢与崇敬的,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开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富有创造性的东西.作者在作品里写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象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实着我的心灵,这种蜜往往是肮脏而苦涩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蜜.”因此,高尔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些人的热爱、赞美之情,通过阿廖沙的与他们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他们.
作品通过对阿廖沙童年经历的描写从侧面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当时的俄国社会处于19世纪70—90年代,正是俄国大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人民流离失所.偷窃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种风气,已经不算是罪恶,而且对于半饥半饱的小市民来说差不多是唯一谋生的手段.儿童无钱上学,沦落街头,靠捡破烂为生.从广义上讲,也正是这种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造成了阿廖沙的个人悲剧.
四、艺术特色
高尔基是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在创作中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重视描写的真实性与细节的精确性等.1937年,高尔基在回答列宁格勒作家出版社关于他“利用什么样的材料(自传性的、书本的、观察和记录)”进行创作时说:“我主要用的是自传性的材料,但是我使自己站在事件目击者的立场,而避免作为当事人挺身而出,为的是不要防碍自己作为生活的讲述者.”《童年》这部作品就遵循了这样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对阿廖沙生活经历的客观描述,一方面写出了阿廖沙性格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广泛地描绘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揭露了沙俄专制制度的黑暗与罪恶,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全篇特别鲜明地表现了两种力量的冲突:一方面是小市民的黑暗、残忍和野蛮的风习,另一方面是俄国人民优异的精神力量——心灵纯洁,意志坚强,同情弱者,热爱正义,富于幻想,向往光明、幸福与合理的生活,为其实现孜孜不倦地努力.所有这些内容的表现,都是通过客观的、冷静的现实主义描写、记叙来实现的,书中所描述的是一幅幅逼真的现实生活场景,人物的语言、行动、客观环境都与实际生活相符.这与他前期的一些浪漫主义作品如《海燕之歌》的创作手法是截然不同的.《海燕之歌》全篇扬溢着浪漫主义精神,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革命风暴到来前夕革命人民与反动势力英勇搏斗的壮丽图景: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雷声隆隆,愤怒的大海掀起巨浪冲向高空,同他们进行激烈的搏斗;飞翔着的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大声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部作品与《童年》不同,作者没有如实的描写现实生活,而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对自然现象大气磅礴气势的夸张描写,抒发了强烈的主观感受.
《童年》中高尔基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导下,还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残酷自私、阴险暴躁的外公、贪图钱财的舅舅、冷漠无情的母亲、善良慈祥的外婆、快乐能干的茨冈、勤劳能干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快活可爱的保姆叶夫根尼亚.这些人物的塑造中,外婆、外公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外婆的形象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妇女形象之一,她是伟大母亲的象征,也是俄国苦难生活的象征.她喜欢唱歌、讲故事、跳舞.她慈爱、善良、刚强,在十分嘈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也能把人们吸引到她的周围,为艰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调.书中高尔基通过她的外貌描写、语言、行动以及引用大量民间歌谣、童话、故事等各种形式对其形象进行全方面刻画.高尔基这样描述她的外貌:“外婆讲起话来像唱歌似的,特别动听,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温柔、鲜妍、清新,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