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藤野先生中文中相呼应的句子有哪些?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中相关联的句子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9 21:59:48
在藤野先生中
文中相呼应的句子有哪些?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文中相关联的句子有哪些?
文中相呼应的句子有哪些?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文中相关联的句子有哪些?
1 藤野先生 整理编辑:芈芈LOV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本文的叙述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文中写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注“我”,并主动问“我”上课的“讲义”能否抄下来,要“我”拿出所抄的讲义给他看,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这些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里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在藤野先生亲切和蔼的谈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既尊重学生——“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也尊重科学——“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3.关心解剖实习.“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除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问题研究
(一)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二)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藤野离开仙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文章开头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表达了对这一环境的厌恶之情.作者在东京的见闻是怎样的呢?作者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看到的是一群“清国”留学生,他们以盘结辫子为荣,整天浑浑噩噩;本来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有几本书可买,“有时还值得去转一转”,然而就连这么一席之地也被他们搅得一团糟!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忿怼心情和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他百感交集,远大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所以,作者在文中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作者从东京来到仙台,受到教职员们的优待,尤其还遇到了给他以无私的关爱和热情的鼓励的藤野先生.按理说,作者正可以从这里卒业回国,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但是,为什么又毅然决然告别恩师、弃医从文呢?本文主要写了两个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又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去了.
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等等.
(三)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呢?
作者到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练习说明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宜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1.第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勇气”,继续战斗.第二,《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一句所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
3.这是从另一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宽广一些,是对上面两种观点的折衷.
编者的观点倾向于第1种.除上述理由外,补充如下:第一,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来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野先生还健在),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第三,本文确实饱含着爱国主义感情,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感情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错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对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拓展题,第1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题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学会比较.
教学建议
一、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且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密切,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或者与历史老师联系,结合历史教学,介绍20世纪初中国落后挨打的社会状况.
二、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很有特点,可先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暗线.
三、本文有几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应给予适当的提示.
(一)“中国是弱国,……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一段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其中“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第二件是看电影事件.作者在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刺激.影片上的中国人因愚昧而被杀,因愚昧和麻木而做围观的看客,实在可悲之至.“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正当此时又听到日本学生拍掌欢呼,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呜呼,无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这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二)课文最后一段“他所改正的讲义,……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对主题的作用.本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结尾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本文的叙述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文中写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注“我”,并主动问“我”上课的“讲义”能否抄下来,要“我”拿出所抄的讲义给他看,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这些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里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在藤野先生亲切和蔼的谈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既尊重学生——“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也尊重科学——“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3.关心解剖实习.“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除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问题研究
(一)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二)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藤野离开仙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文章开头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表达了对这一环境的厌恶之情.作者在东京的见闻是怎样的呢?作者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看到的是一群“清国”留学生,他们以盘结辫子为荣,整天浑浑噩噩;本来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有几本书可买,“有时还值得去转一转”,然而就连这么一席之地也被他们搅得一团糟!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忿怼心情和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他百感交集,远大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所以,作者在文中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作者从东京来到仙台,受到教职员们的优待,尤其还遇到了给他以无私的关爱和热情的鼓励的藤野先生.按理说,作者正可以从这里卒业回国,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但是,为什么又毅然决然告别恩师、弃医从文呢?本文主要写了两个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又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去了.
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等等.
(三)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呢?
作者到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练习说明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宜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1.第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勇气”,继续战斗.第二,《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一句所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
3.这是从另一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宽广一些,是对上面两种观点的折衷.
编者的观点倾向于第1种.除上述理由外,补充如下:第一,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来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野先生还健在),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第三,本文确实饱含着爱国主义感情,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感情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错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对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拓展题,第1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题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学会比较.
教学建议
一、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且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密切,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或者与历史老师联系,结合历史教学,介绍20世纪初中国落后挨打的社会状况.
二、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很有特点,可先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暗线.
三、本文有几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应给予适当的提示.
(一)“中国是弱国,……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一段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其中“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第二件是看电影事件.作者在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刺激.影片上的中国人因愚昧而被杀,因愚昧和麻木而做围观的看客,实在可悲之至.“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正当此时又听到日本学生拍掌欢呼,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呜呼,无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这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二)课文最后一段“他所改正的讲义,……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对主题的作用.本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结尾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在藤野先生中文中相呼应的句子有哪些?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中相关联的句子有哪些?
在鲁迅的中文中相呼应的句子是哪些?,哪些语句相互关联.什么形成了文章的线索.
语文中首尾呼应的句子有哪些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相呼应的句子有哪些?
驿路梨花课文中有哪些描写梨花的句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藤野先生》 1.找出文章的叙事线索 2.围绕中心人物、文中叙述了哪些事?重点写啦哪四件事?
描写鲁迅先生的句子有哪些
《詹天佑》有哪些句子相呼应
藤野先生文章的中心.藤野先生是一个具有.、.品质得人 从文中哪些句子和事例可以看出
初中文言文中,哪些句子有“以”字的句子?
赏析文章的句子都有哪些
文章花脸 有哪些打比方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