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19:02:59
余震怎么样
张翎的《余震》:我特别不能忍受的是…… “那些关于劫难的记忆当时击中了我,我特别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失去父母的幸存孤儿,他们在文章的结尾被简单概括为‘后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者‘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和‘后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这样的表述.”——张翎 2006年7月28日下午,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在首都机场准备乘坐回多伦多的飞机.因为大雨飞机误点,她在机场书店闲逛时,发现一个书架上摆满了关于唐山地震的书.她随手抽下一本名为《唐山大地震亲历记》的书.书里是60位幸存者和历史见证者对唐山地震的回忆.“那些关于劫难的记忆当时击中了我,我特别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失去父母幸存的孤儿,他们在文章的结尾被简单概括为‘后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者‘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和‘后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这样的表述.”张翎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这本书是北京市地震局宣教中心为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特别策划、编辑的,收录了冯骥才、苏叔阳、赵大年、航鹰等见证人和地震亲历者的60篇文章,以个人的角度,记录了唐山地震对普通人的家庭、生活产生的影响;也有他们在震后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历.她还记得冯骥才文中的一个细节:地震之后,几位天南海北的旅客同居一室,一个劫后余生的唐山青年被东北青年好奇的追问逼出眼泪,最后众人睡去他未眠,一夜之间茶几上留下几十个烟头.在候机厅里等飞机的张翎,坐在长椅上看完了书.那天刚好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纪念日.“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写一部关于唐山地震的小说.那些孤儿的艰难成长,和收养他们的家庭的融入,那些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伤痕、苦痛,还没有被充分地书写.”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张翎还是温州一家车床厂的工人:“唐山地震的消息通过广播和报纸传播到温州时,经过一层层过滤,我们看到、听到的只是一些标语、口号、数字,照片上只有倒塌的房屋,没有一个人.” 回到加拿大,张翎到图书馆里收集了关于唐山地震的图书,钱钢的《唐山大地震》、张庆洲的《唐山警示录》,还有一些关于那次大灾难的资料.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张翎写了2万字的《余震》.“我在海外已经看过不少国内看不到的唐山地震内幕,但我感兴趣的是人心灵的余震,那些一夜之间遭受亲人离散的孤儿,被灾难剥夺了童年的快乐,心灵的重创是不是也能像地震毁坏的房子、道路、桥梁那样很快被修复?我就是从这个角度创作了《余震》这部小说.”张翎说.这时,恰好冯小刚去加拿大做《夜宴》的后期制作.他的助理张述曾在加拿大和张翎做邻居.张述介绍这位老邻居认识了冯小刚,他们一起见面吃了顿饭.张翎给了冯小刚几篇自己的小说,里边就有《余震》.在回北京的飞机上,冯小刚看完了,觉得小说的角度不错,“但要改编成电影,内容还是单薄了点.”冯小刚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兴趣,但还没决定把它拍成电影.2007年1月,《余震》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不少文学选刊都做了转载.小说和现在的电影有很大不同:小说以旅居加拿大的女作家王小灯为主角,她是一个有严重失眠症的人.唐山地震时她父亲不幸身亡,她和同胞弟弟一起被压在水泥板下,只能救起一个人,最后妈妈选择救身体虚弱的弟弟.后来王小灯也活了下来,被另外一对在工厂上班的夫妻收养,却惨遭继父猥亵.大学毕业后她到了加拿大,但她对地震发生的一切一直无法释怀.最后,她回到出生地唐山,见到了自己的母亲,推开了那扇多年无法推开的窗.小说发表后,北京的一位年轻导演买下了电影的改编权,项目搁置了一年多,迟迟没有启动.后来,唐山市政府找到电影局,提出拍一部唐山地震的电影的想法,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把这个任务给了冯小刚.冯小刚立即想起了张翎的《余震》.张宏森听了冯小刚转述的故事,也觉得不错.冯小刚买回了《余震》的版权,张翎最终没有参与电影剧本的写作.“我没法当编剧,那完全是按照大众趣味来的,比如《余震》结尾我已经扔了一片止痛片给自己,非得让她们母女相认,其实按照故事逻辑下去,这母女这辈子都不相认的.冯小刚的电影比我更进一步,他还要在母女相认后,双方下跪,让母女互相说‘我对不起你!’”张翎说.在电影《余震》里,张静初演的王登后来上了复旦大学,她的那段校园生活就是取材于张翎本人在复旦的生活.“我看电影的时候,看到张静初提着个包报到,尿憋急了找厕所,那就是我当年的样子,很有意思.”张翎虽然没有参与编剧,但在冯小刚工作室的电脑里看《唐山大地震》初剪版本时,她哭了几次.“我觉得电影离我的小说已经很远了,我小说表述的是一个‘疼’字,电影表述的是一个‘暖’字.我觉得这是一部能被观众接受的成功电影.” 【转自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7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