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小石潭记》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疑问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7 20:30:48
柳宗元《小石潭记》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疑问
1:小石谭景色美,可为什么作者却不愿久居而要“乃记之而去”?说说你的理解.
2:同是贬谪之人,柳宗元和苏轼都寄情于景,为何感受却不尽相同,请结合文中句子分析得出结论.
1:小石谭景色美,可为什么作者却不愿久居而要“乃记之而去”?说说你的理解.
2:同是贬谪之人,柳宗元和苏轼都寄情于景,为何感受却不尽相同,请结合文中句子分析得出结论.
1:小石谭景色美,可为什么作者却不愿久居而要“乃记之而去”?说说你的理解.
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表现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2:同是贬谪之人,柳宗元和苏轼都寄情于景,做法类似,为何感受却不尽相同,请结合文中句子分析得出结论.
苏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柳宗元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作者被贬后心情愤懑,难以抒发,见此情景,自然心情悲凉
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表现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2:同是贬谪之人,柳宗元和苏轼都寄情于景,做法类似,为何感受却不尽相同,请结合文中句子分析得出结论.
苏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柳宗元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作者被贬后心情愤懑,难以抒发,见此情景,自然心情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