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求罗密欧与朱丽叶人物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07:18:25
求罗密欧与朱丽叶人物赏析
求罗密欧与朱丽叶人物赏析
一个是心地善良的美男子,一个是纯洁如玉的好佳人,偏偏生长积怨深重的两大家族里.朱丽叶的父母要求她和泰保尔罗结婚,她不愿意和他结婚,便向劳伦斯教士要来了灵药,这种灵药可以让人伪装一天的假死.朱丽叶假死了以后,罗密欧以为朱丽叶真死了,便服毒自尽了.朱丽叶醒来了以后,发现罗密欧死了,自己也殉情了.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死了,但他们的死却成了两家化解仇恨的纽带.从此,凯普莱脱和蒙太久便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了.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莎士比亚(1564—1616)早期创作的著名悲剧.它诗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
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
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团的势力.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朱丽叶曾说:
名字有什么? 我们叫玫瑰的那种花换成别的名字还不是一样芬芳.罗密欧要是不叫罗密欧,同样会那么可爱完美,这本来和名字没有关系.罗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为了换取跟你本身毫无关系的空名,把我整个儿拿去吧.
罗密欧对于姓氏的态度更为激烈、率直:
你只要把我叫做爱,
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
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
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旧仇,言归于好,并且用纯金在维洛那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铸像.这意味着两个年轻人为之献身的理想胜利了.他们将成为未来人们的典范.老凯普莱特在痛悔中承认:这对情人是“我们的仇恨的可怜的牺牲品”.然而剧中死去的不止这两个,牵涉到的也不止这两家,正像维洛那亲王最后说的:“大家都受了惩罚”.但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的死亡,同时又证明了他们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新价值观念的胜利,使社会摆脱了无谓的仇恨和纷争.祸患无穷的世仇消解了,仇人转变而和好了,在维洛那,人们将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故事中学到极为重要的一课:爱情比仇恨更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毁征服.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乐
观主义的悲剧.
莎士比亚曾明确地称《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命运悲剧.但这部作品与莎士比亚以后创作的悲剧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除了强烈的爱恋这单一的情致外,男女主人公并不是像《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众多悲剧中的人物那样处于种种冲突的支配地位,最终造成毁灭性的必然结局.哈姆雷特面对父亲的突然死亡,作为人文主义者、王子和儿子的他,必须
承担的三重使命,又加剧了他性格中的犹豫和彷徨.而克劳迪斯的阴险,狡诈及其所代表的旧势力的强大,这激烈的外在和内在的冲突,更把年青的哈姆雷特一步步推向无可选择的必然的悲剧性的结局.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却不是这样,它几乎都是出乎难以解释的偶然.里格尔曾明确地说:“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外在的偶然事故粉碎了精明能干的
神父的干预,就导致两位有情人的死亡.”以黑格尔观点为基础评论莎士比亚悲剧的布拉雷德也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命运先是向上发展,在他们的结合中达到顶点,然后就因为双方家族的反对开始衰落.家庭的反对加上偶然事故造成悲剧的结局,但随即又转化为由悔恨导致的和解.”仔细研读剧本,确实如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相见是偶然:为凯普莱特家族举
办的舞会通知贵宾的仆人竟不认识通知单的名字,罗密欧为他念诵时知道了这一消息,为了见到自己迷恋的美人罗瑟琳,罗密欧才决定冒险参加舞会,不想却见到了娇美、清纯的朱丽叶,两人一见钟情,成为悲剧的起因.罗密欧失手杀死朱丽叶的表兄提伯尔特也是偶然:罗密欧的好友茂丘西奥和提伯尔特口角,罗密欧的劝阻,招致提伯尔特的咒骂和挑衅,罗密欧一再退让,激怒的茂丘西奥和提伯尔特拔剑相击,被提伯尔特刺死.悲愤的罗密欧冲上拼击,杀死了提伯尔特,于是被大公判决逐出维洛那城,成为悲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性的动因.罗密欧最后服毒还是偶然,劳伦斯神父设计朱丽叶服药昏睡假死,然后送信通知流放的罗密欧,使两人一起远走他乡.但信未送到罗密欧先得到朱丽叶死的传闻,遂秘密潜回维洛那,劳伦斯神父得知消息后,匆忙赶往墓地,而罗密欧已经进了墓穴,服毒死在即将苏醒的朱丽叶身边,这一切成为导致悲剧性结局的最后的直接原因.总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是一系列偶然性的情节,使家族的世仇与真挚的爱情构成了矛盾,并不断地激化着矛盾,使矛盾的解决无法采取圆满的方式,只能选择了最后的毁灭.所以这部戏剧留给人们的首先是对于本可避免而又未能避免的悲剧结局的遗憾,是对于殉情所导致的家族和解的欣慰.却不是像他中期创作的那些著名的悲剧一样是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类本性当中的必然性悲剧因素的思考.
另外,《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出现的大量的抒情意象和抒情形式,是莎士比亚其他悲剧中所没有的.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对爱情的热忱、向往中,第二幕第二场凯普莱特家花园中,朱丽叶对月抒怀,青年男女热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别时的难舍难分,弹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缠绵的青春的颂歌、爱的颂歌.
朱丽叶:明天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叫人来看你?
罗密欧:就在九点钟吧.
朱丽叶:我一定不失信,挨到那个时候,该有20年那么长久,我记不起为什么要叫你回来了.
罗密欧:让我站在这儿,等你记起了告诉我.
朱丽叶:你这样站在我的面前,我一心想着多么爱跟你在一块儿,一定永远记不起来了.
罗密欧:那么我就永远等在这儿,让你永远记不起来,忘记除了这里以外还有什么家.
这奔放的青春和充溢的情怀,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所惯常表现的.这纯粹、美好的爱情,是与理性、法度和社会责任等尘世的价值观念相对立的.男女主人公只是由于死亡才实现了尘世所不容的恋情,他们的死显示了青春和爱情的巨大力量,对现实世界投射出无限的光芒,化解了两个家族的仇恨.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最后结局仍然是一个大团圆.所以,这部戏剧确实更接近于莎士比亚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喜剧.
新版中学教材节选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第三场,即全剧的结局部分.这一部分中所凝聚的爱情的深沉和坚贞,男女主人公冲决封建礼教的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死对现实巨大的冲击力,特别是男女主人公对白中所孕含的浓郁的诗情,都深刻体现了全剧作为“乐观主义悲剧”的全部特征.
下面是罗密欧进入墓穴看到服药假死的朱丽叶时的长篇独白:“一个坟墓吗? 啊,不!……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着光明的欢宴的华堂.”——这里没有死亡的阴惨和恐怖、辉映着的却是青春和爱情的光芒,朱丽叶压抑不住的生机扫尽现实的阴霾,给黑暗的人生带来永恒的光明和无尽的欢乐.
“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仍然这样美丽? 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 为了防止这样的爱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这是对爱情的咏叹和爱情的誓言,在罗密欧的意念中,朱丽叶虽然失去了“呼吸的芳蜜”,但却永葆着“红润的美艳”,永恒的青春以不可摧残的力量战胜了“灰白的死亡”,面对死神,相依相恋,永不分离的誓愿,既有对爱情的执著,更有对中世纪封建压抑的强烈的反叛.这里,在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中,涌动着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浪潮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 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之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莎士比亚用诗情化的笔触,使悲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