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谁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05:41:17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谁有?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谁有?
- -.不好意思.我也不懂这个.也是给你搜的.希望能帮到你.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第四部分附录.这个标准,是九年一贯的,把小学到初中毕业的九年分成了四个学段.

  第一部分前.

  前言的总论部分,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这也就是语文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总论部分还论述了《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

  前言部分第一节,论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再谈一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问题,工具性的基本内涵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相通,这一思潮是以追求实用的唯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为基础的,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当年提出工具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片面强调工具性.

  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语文界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放眼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外两大思潮的论争和我国语文教育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是社会及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现象.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

  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个方面.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解释两个概念,一个是全面提高,一个是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就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另外,要全面发展,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不能偏废.

  语文素养这些年来总是谈语文能力,这里提语文素养是什么用意?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也就是说,素养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

  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重在功用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包含在其中.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有以下三点特点应该引起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把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内容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人们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应该有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同时要注意,开卷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即使是有益的作品,其含金量也有差异.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须重视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真选择.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指向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读写听说的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当然,语文教育是有理论的支撑的,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不是只要求实践操作,它会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但是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能用例子来图解原理.

  3、学生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母语,不是外语.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在方法上是应该有所不同的.

  学生学习外语,在起始阶段,缺乏这种语言的语感基础,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少不了要学习语音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要对词句结构和语言材料进行一些理性的分析和解释,要围绕这些知识和规则进行大量的练习.

  学生在学校学习母语,在学前就已经具有了母语的语感基础,学习母语的主要任务,是从口语转向书面语,培养书面语的语感.而且,学习母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都非常丰富.所以,学习母语不需要像学习外语一样,从学习语音和语法知识入手,围绕这些知识进行反复操练,用大量机械性的操练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各地学校教学设备方面的条件可能不一致,但是具有的课程资源可能都是丰富的,只是特点不同而已.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胆识、智慧和辛劳,也需要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

  语文课程改革要加强现代意识,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在开始阶段可能是幼稚的,但是如果没有初级阶段的幼稚,就不会有将来的成熟.

  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所以整个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就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说,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但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其中综合性学习属于学习方式,与前四个方面的内容不在一个层面,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所以把它专门列出,加以强调.

  下面我们分类学习一下各项目标的有关内容.

  识字与写字

  要注意三点

  1、要注意阶段目标的连贯性.

  初中阶段的三项目标,都是在小学的基础上一步步达成的.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要求学生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而小学阶段,只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阶段目标的连贯性体现得非常突出.

  2、要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在识字与写字教学领域的综合体现.

  比如,在小学12年级,就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就是侧重于情感态度的目标.认识汉语拼音、具有相应识字量、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等,就是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多种检字方法的掌握,就属于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可能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来的,但是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要坚持贯彻.

  在识字与写字教学方面,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

  学生学习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有没有情感态度的要求呢?我们认为,工具是被人所掌握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鉴于此《语文标准》中首先加强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这首先表现在重视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第一学段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二学段提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以此为前提,强调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到第四学段实现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为了落实美育方面的要求,注意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第一学段提出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但仅限于朦胧的感受,在第二学段开始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练习,要求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

  3、要注意识写要求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

  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这样做,目的是多认少写,扩大阅读量,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阅读

  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关键是要建立现代阅读理念.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比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现代对话理论已经被许多国家的教育家认同,并吸收到政府制定的母语教育有关文献之中,例如美国宾西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给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

  英国的英语课程大纲关于阅读的表述是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加拿大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应该着重强调阅读活动并非仅仅为了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编排周详的阅读课程,会为学生们提供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

  因此在制定《语文标准》阅读目标的时候,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在这种阅读观念的指导之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注意

  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教材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义上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既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映,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第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过去流行一种谈话法教学,是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这其实仍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此外,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

  第四,实现阅读的教学目标,还要注意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为实现这一指导思想,首先要从阅读的数量着手,这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数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以后逐年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阅读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并扩大了阅读范围,比如阅读一般现代文,由6年级的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提高到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由56年级的60篇增加到80篇.

  阅读总量由56年级的100万字提高到不少于260万字,并明确规定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也就是说79年级要阅读的名著总量将不少于69部,九年累计应达400万以上,这一数量是在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后确定的,大多数教师反映能够达到,《语文标准》还倡导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其次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