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几个持之以恒的例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01:24:24
急求几个持之以恒的例子
要越多越好!
例如:哪个人写什么用了多久
要越多越好!
例如:哪个人写什么用了多久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山西韩城).那里南邻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灵秀豪迈之气.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他知识广博,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兼容并包又崇尚道家的学术思想对司马迁有直接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10岁开始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献.汉代通行的是隶书,籀文是先秦古文字,司马迁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他的阅读范围相当广泛,上至尧舜禹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世的辞赋,他都有涉猎.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案,都是他阅读的对象.
司马迁在20岁时有过漫游的经历,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在会稽探访大禹的遗址,在场上水滨凭吊屈原,在登封瞻仰许由的坟墓,在楚地参观春申君的宫殿.在刘邦发迹的丰沛之地,司马迁参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故居.在漫游过程中,他流露出对传统文化及其深厚的感情.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寻根求源.游览韩信故里时,他听当地人讲韩信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尽管家境贫寒,仍然把故去的母亲安葬在高敞地.司马迁实地考察了韩母的墓地,那里果然地势开阔,证实了传说的可信.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大大拓宽了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他在游历的过程中的真切体会和亲身感受也一起写入书中.
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他开始了《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司马迁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司马迁修史
司马迁修史初期,旨在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并弘扬有汉一带的精神,把修史看作是“明圣盛德”、述“功臣史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但是经过李陵之祸以后,他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他列举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著书立说的动机,认为自己也属于发奋著书的类型,是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司马迁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多怨刺的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创伤所作的倾诉.
程门立雪
杨时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愚公移山
雄伟秀丽的王屋山位于河南西北部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因“山形如王者车盖”,故称王屋山.王屋山绝顶海拔1715.7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祈天之所,名日“天坛”.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为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绕过山梁到小有河去取水,愚公便带领他的子子孙孙决心把它移走.现在这条大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远看去,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
司马迁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毛主席怎样读书?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18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
鲁迅嚼辣椒驱寒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21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拾贝壳的孩子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14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13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10岁开始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献.汉代通行的是隶书,籀文是先秦古文字,司马迁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他的阅读范围相当广泛,上至尧舜禹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世的辞赋,他都有涉猎.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案,都是他阅读的对象.
司马迁在20岁时有过漫游的经历,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在会稽探访大禹的遗址,在场上水滨凭吊屈原,在登封瞻仰许由的坟墓,在楚地参观春申君的宫殿.在刘邦发迹的丰沛之地,司马迁参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故居.在漫游过程中,他流露出对传统文化及其深厚的感情.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寻根求源.游览韩信故里时,他听当地人讲韩信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尽管家境贫寒,仍然把故去的母亲安葬在高敞地.司马迁实地考察了韩母的墓地,那里果然地势开阔,证实了传说的可信.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大大拓宽了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他在游历的过程中的真切体会和亲身感受也一起写入书中.
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他开始了《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司马迁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司马迁修史
司马迁修史初期,旨在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并弘扬有汉一带的精神,把修史看作是“明圣盛德”、述“功臣史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但是经过李陵之祸以后,他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他列举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著书立说的动机,认为自己也属于发奋著书的类型,是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司马迁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多怨刺的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创伤所作的倾诉.
程门立雪
杨时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愚公移山
雄伟秀丽的王屋山位于河南西北部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因“山形如王者车盖”,故称王屋山.王屋山绝顶海拔1715.7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祈天之所,名日“天坛”.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为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绕过山梁到小有河去取水,愚公便带领他的子子孙孙决心把它移走.现在这条大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远看去,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
司马迁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毛主席怎样读书?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18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
鲁迅嚼辣椒驱寒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21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拾贝壳的孩子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14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13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