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怎样使一年级新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应努力做到的几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17 11:13:16
怎样使一年级新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应努力做到的几点:
怎样使一年级新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应努力做到的几点:
(一)正面强化,晓之以理
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而良好的习惯最终要落在个体优良的外在行为上,因此,习惯的养成主要应通过行为训练和行为强化来进行.碰到孩子沾染了某些不良行为,教师要及早教育.先要诚恳地、耐心地告诉他,这个行为是错的,帮助孩子辨别是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再引导孩子分析这个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空间观念.然后可以以商量的语气建议用另一种好的行为来补充.切不可在孩子还没有真正认识错误时,满足于孩子的口头认错,或只是大声训斥,作为惩罚.这样做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坚持循循善诱,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乐意去学去做,并坚持下去.如在课堂上,针对有的孩子作业速度慢,经常拖拖拉拉的毛病,可以利用手表对他的作业进行记时,发现有进步及时鼓励:“你这一次的作业做得真快,比上一次快多了.”“你看,又快了二分钟”,从而激起孩子要求越做越好、越做越快的热情.经过反复锻炼,既加快了孩子的作业速度,又培养起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而在平时的学习和活动中,看到孩子们中有一些良好习惯的萌芽出现,老师的肯定、赞许的目光也是对这种行为的积极强化,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习惯.
同时以形象化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树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良好的行为.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是养成教育的前题.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内容,又结合班级学生的情况,制定班风、班规,再配以寓言故事、名言警句、儿歌等加以强化.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比如宣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一条“尊敬国旗、国徽……”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国旗的来历、国徽的含义及《国歌》的产生历程,同时从中国近代史中选取讲述了许多先烈们为缔造新中国、前赴后继、血染疆场的动人故事,使学生对国旗、国徽的崇敬、热爱之情油然而生.由于每周坚持这样的宣传、诱导,每周宣传《规范》中的一条,以利于学生消化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净化了学生的思想,形成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意识.
(二)言传身教 ,动之以情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榜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他的以身作则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极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因为教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他的一言一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好奇、善模仿,教师是他们的偶像,必然会成为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良好的言行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这个道理,而《论语子路》记述孔子的言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更肯定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性.
所以,作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在平时, 教师要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道德要自己做得到.上课起立时,教师标准的站姿,就是无声的命令;下课后,教师随手关灯,就是最好的榜样.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不动声色地把它检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擦;桌椅歪了,排一排……那么,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教师即使不提明确的要求,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好的行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此外,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检查、鼓励、表扬、批评等手段进行强化,促使孩子早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不少教师为培养习惯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总是收获不大,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严格要求.如有的教师虽然也对孩子提出—定的要求,但为了抓教学质量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教学上,在行动上不加以督促,遇到困难后就任其打退堂鼓.这样不仅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还会加深孩子的惰性,使他们越来越缺乏迎战困难的勇气,这种做法有百害而无一利.教师对孩子的要求不宜过多、过高,要切合他们的实际.要求一旦提出,就要督促孩子做到,决不轻易改变.
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为此,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同时要讲究科学性和渐进性.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由易到难,把握好训练的层次,将学生应掌握的规范分解成若干个小点,帮助学生逐渐掌握.一个规范可以分“小步子”实施,一步一步地训练,使学生一步上一个台阶,逐渐适应小学生活;也可以一个月或一周抓一个训练重点,一点一点来训练,逐渐增加训练内容,将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阶段的小目标中去实现,而且要允许学生反复.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常常会不一致.即使他们了解并熟记了各种规范和要求,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仍旧会冒头,将教师辛勤工作的成果付之一炬.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抓苗头,强化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讲究科学.不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地高标准严要求,有时只会适得其反.
(四)家校合一,导之以行
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现实存在即身体,是由家庭提供的;学生成长的第一社会存在即教育环境,也是由家庭提供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的实施者是教师,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家长,不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目的、原则方面是一致的,但是二者的环境、方式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则差距很大,需要相互补充、配合和支持.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言谈举止影响着孩子,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的品行形成的最主要、最直接原因也恰恰在家长.如在学校,我们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可是在家里许多父母却总是无休止地疼爱孩子担心这,担心那,却没有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个有孝心的人.这样,两种教育脱钩,就使学校进行教育留于形式.研究发现,所谓“问题儿童”多数出生在对子女溺爱、父母对孩子态度不一等因素的家庭.所以只有把学校和家庭结合起来,让父母配合学校,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既然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有一个从学校到家庭或从家庭到学校的过程,那么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为了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首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可以通过个别交谈、个别约谈、家访、与家长建立联系本等形式了解并理解家长的教养心态,教育行为,注意尊重家长的人格,以平等、友善、建议式的口吻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并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认识,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习惯的培养,使他们懂得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不仅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提供和谐的成长环境,还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良好的习惯.要通过言辞、情感和行为潜移默化的催发孩子,要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同时配以具体指导,这里既包括对某些行为动作在技术上的指导,也包括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如何克服它的指导.这样家校合一共同施教,在充分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与教师,孩子与家长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并且贯穿于一日生活中,将这种带强制性的,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从而使孩子较为顺利地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并顺利地融入小学生活.
总之,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好习惯的培养是个繁琐细致的工作,它是需要所有老师共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要把这项工作认真细致地坚持下去,使每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