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23:18:55
季羡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用2个成语,一个句子
用2个成语,一个句子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