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读书笔记,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06:59:58
赤壁赋读书笔记,赏析
说到文章本身,首先应注意到它体裁方面的特点.它是“赋”,不是纯粹散文,却也不是诗,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它是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这在当时是一种新文体,是古典散文从骈文的桎梏中冲杀出来取得胜利后的一个新成果.可是这种新体的“赋”很难写,自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以后,便不大有人染指了.既然它是“赋”,就应具有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苏轼写这两篇赋,没有按照汉魏六朝时代的作家写赋时那样大量堆砌辞藻,但比起他本人的其他文章来,文采显然要多.至于“体物写志”,则《赤壁赋》以“写志”为主,“体物”的部分着墨不多,却也精警凝炼,形象鲜明.作者在赋中所铺张的内容,主要不是景物和事件,而是抽象的道理.但作者所讲的抽象道理是通过形象、比喻、想象、联想以及凭吊古人和耽赏风月等方式来完成的,并不显得空泛或枯燥.这是在古人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结果.试以欧阳修《秋声赋》与之相比,欧赋的说理内容就未免过于抽象了,因此不及此赋更为扣人心弦.此外,汉魏的赋一般在开头结尾都有短幅叙事,中间有主客问答,此文亦具备.可见作者并没有脱离传统“赋”体的规格,从体制上讲,它仍符合作“赋”的要求.我们说,文学作品要继承传统.却不一定求其必遵循老路.苏轼正是本着这种创新精神来写《赤壁赋》的.
其次,从贯穿全篇的思想内容看,《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耽赏大自然的江山风月,亦即《念奴娇》结尾的“一樽还酹江月”.而主导思想乃偏重于后者.但这两层意思都是从篇中所歌唱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两句诗生出来的,这就不难看出苏轼的立足点和采取这种生活态度的原因.也许有的读者会说,《赤壁赋》中并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进步思想,不过主张“及时行乐”而已.这话当然不错.但在这篇赋中“及时行乐”的思想并未从文章中正面反映出来,读者所感受到的乃是作者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该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尽管它是短暂的)环境里,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而文章的成功处乃在于它有一种魅力,即大自然之美足以使人流连忘返,不得不为之陶醉.这种沉浸于当前的适意的境界中的满足,正是苏轼一贯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处于逆境之下.这种生活态度总比畏首畏尾、忧心忡仲或无所作为、意志消沉显得乐观旷达,显得有生机和情趣.因此,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和在常人已无法忍受的处境中,这种生活态度应该说尚有其可取的一面.而作者在《念奴娇》的收尾处,虽然说了“一樽还酹江月”的话,却没有摆脱掉“人生如梦”(一本作“人间如寄”)的空幻与悲哀.比起这篇赋来,就显得有些不足了.
因此看来,《赤壁赋》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乃是主要的.作者在篇中驰骋着意气纵横的想象力,仿佛“所向无空阔”的“天马”;同时却又体现出作者细密的文心,谨严的法度,无论遣辞造句,都不是无根据无来历的脱离传统艺术渊源的任意胡为.作者戛戛独造的创新之处无一不建筑在深厚而坚实的功力的基础之上.清代方苞评此文说:“所见无绝殊者(没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心地旷达),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畅)遂也.”可为定评.盖表面看去似挥洒自如,仿佛没有费什么气力,实际上却是思路缜密,一丝不苟:这正是苏轼文章的不可及处.
其次,从贯穿全篇的思想内容看,《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耽赏大自然的江山风月,亦即《念奴娇》结尾的“一樽还酹江月”.而主导思想乃偏重于后者.但这两层意思都是从篇中所歌唱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两句诗生出来的,这就不难看出苏轼的立足点和采取这种生活态度的原因.也许有的读者会说,《赤壁赋》中并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进步思想,不过主张“及时行乐”而已.这话当然不错.但在这篇赋中“及时行乐”的思想并未从文章中正面反映出来,读者所感受到的乃是作者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该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尽管它是短暂的)环境里,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而文章的成功处乃在于它有一种魅力,即大自然之美足以使人流连忘返,不得不为之陶醉.这种沉浸于当前的适意的境界中的满足,正是苏轼一贯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处于逆境之下.这种生活态度总比畏首畏尾、忧心忡仲或无所作为、意志消沉显得乐观旷达,显得有生机和情趣.因此,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和在常人已无法忍受的处境中,这种生活态度应该说尚有其可取的一面.而作者在《念奴娇》的收尾处,虽然说了“一樽还酹江月”的话,却没有摆脱掉“人生如梦”(一本作“人间如寄”)的空幻与悲哀.比起这篇赋来,就显得有些不足了.
因此看来,《赤壁赋》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乃是主要的.作者在篇中驰骋着意气纵横的想象力,仿佛“所向无空阔”的“天马”;同时却又体现出作者细密的文心,谨严的法度,无论遣辞造句,都不是无根据无来历的脱离传统艺术渊源的任意胡为.作者戛戛独造的创新之处无一不建筑在深厚而坚实的功力的基础之上.清代方苞评此文说:“所见无绝殊者(没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心地旷达),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畅)遂也.”可为定评.盖表面看去似挥洒自如,仿佛没有费什么气力,实际上却是思路缜密,一丝不苟:这正是苏轼文章的不可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