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世界政治 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秩序和世界政治体系之间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2 02:50:22
论述世界政治 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秩序和世界政治体系之间的关系
是 <<当代世界与经济>>的问题
是 <<当代世界与经济>>的问题
国际秩序指的是与一定的世界格局相适应的,一一定国际关系准则为基础的国际社会经济与政治的运行机制.
1.先从什么是秩序说起,秩序即次序,是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或者说是表现出一种有条理、不混乱的状态.也有人把社会“秩序”解释为:左右一个社会的各种准则的总和.
政治秩序,就是遵循某种原则或制度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国际秩序则指是国际社会中既相互联系又不一致的国家之间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它表现各国在国际格局中主次先后的排列顺序,具有相对稳定性.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家政治秩序.
2.为什么需要秩序,解决或者缓解冲突,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
所以,秩序,包括政治秩序、以及国际政治秩序都是缓解或者解决冲突的一种制度安排.
3.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国际格局的相互关系
国际社会存在形态的不同层次.第一层次,国际社会体系.整个国际社会是一个系统,一个有机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政治体系应该是最基本的范畴,其次,第二层次是国际政治格局而国际秩序.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政治秩序尽管在含义与范围上有不少重叠之处,但是二者也有所不同.国际格局是国际力量对比的状态规模.政治格局,是指形成某种政治局面的结构和样式.国际政治格局,就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类政治实体在一定的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表现形态.如果说国际格局主要反映国际基本力量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模式和态势的话,那么,国际政治秩序则更多地研究相对稳定的国际态势的基本运作机制和位次顺序.从历史上看,每次国际政治格局的大变动都引发一场重建国际政治秩序的斗争,从而建立一种与这一时期国政治格局相一致的国际政治秩序.
(二)国际政治秩序的历史演变
国际政治秩序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相当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并没有国际秩序.漫长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商品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因而,相互之间还没有联系的纽带,当时的国际社会处于战争与无政府状态,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到封建社会以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将其他国家排斥在国门之外,各国之间有的只是战争,国际社会也根本算不上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国际政治秩序是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后建立的,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形成和演变.从其发展进程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十五世纪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欧洲列强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秩序.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法国、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立即在欧洲展开了新的角逐,形成了以这些国家为力量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并以他们利益分化组合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国际政治秩序.
第二阶段是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这一时期,国际政治秩序仍然是以极少数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秩序.但是在这一时期,国际政治秩序从国际社会没有统一的组织,向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组织转变,国际政治秩序处于一个重要的演变时期.
列宁曾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维也纳均势结构的破坏,帝国主义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在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次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欧洲两大集团:德奥意同盟国和英法俄协约国之间开战.后来,共有33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1919年,这次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在巴黎西南的凡尔赛宫进行和谈,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以确立战后的国际秩序,会议签定了《凡尔赛和约》.后来,由于美国的实力日渐强盛,1921――1922年,美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又陆续签定了《四国公约》、《五国关于性质海军军备条约》和《九国公约》等条约,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欧洲列强加上北美强国为核心的制度安排.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产物是国联的产生.国联是国际联盟的简称,又称国际联合会.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1月成立国际联盟,加入的国家有42 个,后又有21个国家加入,总部设在日内瓦.国际盟约共26条,国际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维护和平”,“尊重并保持所有联盟各会员国之领土完整及现有之政治独立,以防御外来之侵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要求裁减各国军备至能保卫国家安全及共同履行国际义务的最少限度.国际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具有全球意义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尽管,它实际上是控制在英、法等大国手中,是帝国主义推行其霸权政策的工具,并未发挥一个世界性组织所应有的权威与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维也纳体系一样,都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产物,都是列强争霸和大规模战争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在战争中胜利的一方为了统治欧洲和世界而建立起来,是一种强加与人国际政治的秩序.
第三个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89年底.
这一阶段是国际政治旧秩序受到巨大冲击,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萌芽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不同是,这次战争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第一次进行真正的合作,共同反对法西斯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都是资本主义列强,而在这次战争中,社会主义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这表明以资本主义统治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秩序将会结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国际政治秩序即将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意日的败局已定,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首脑连续召开了三次会议,就战后的国际秩序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安排,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45年2月,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秘密签定的《雅尔塔协定》,以此为基础,又经过多年的反复较量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确定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美国和苏联在各自的集团中居于决定性的地位,两极的争夺,实际上是美苏之间的争霸.这两个集团不仅经济上相互隔离,政治上相互对立,而且建立了各自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形成尖锐对峙的局面.这种国际政治秩序依然没有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阴影,两个超级大国凭借它们雄厚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剥削、政治控制和军事干涉.国际政治秩序依然大国控制世界,大多数国家处于从属和不平等的地位,世界依然充满了统治与服从、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况且,这种国际政治秩序也不能维持世界的真正和平,冲突不断,形势紧张,世界人民依然处于世界大战的严重威胁之下.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毕竟促进了世界政治的民主化,其主要表现就是联合国的建立.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产物.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邱吉尔举行了二战以来的第一次会晤,签署了联合国宣言,即大西洋公约,提议要建立一个“广泛的常设的普遍安全系统.”从那时起,经过了许多次各国之间的协调和筹备后,终于在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宪章》第一条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1)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主张依据国际法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2)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3)出金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4)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建立对国际政治秩序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它包含了许多国际关系所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如人民平等原则,尊重国家主权和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各国人民的和平愿望和正义要求,对维护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有序起了一定作用.尽管,在联合国建立的初期,它一直为美国等西方大国所把持,一度成为美苏争霸的场所.但是,随着7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日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权威.
当时,国际政治秩序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广大的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国和亚非拉其他国家独立斗争的胜利以后,他们在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五十年代,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这些都是针对国际政治旧秩序所提出的挑战.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大批获得独立的国家更是感受到了国际政治旧秩序对他们的严重阻碍,他们反对国际政治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斗争更加明确.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积极倡导下,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问题,列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在1974年4月举行的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专门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
苏联解体以后,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站后维持四十多年的“雅尔塔体系”崩溃,原来的两极格局因为一极的消失而不复存在,同时,德、日、中国等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国际政治中的行为主体日渐增多,且越来越增强相互之间的制衡,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是大势所趋.
从以上国际政治秩序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国际政治秩序从15世纪开始萌发到19世纪初20世纪末基本形成,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的两极争霸的国际政治秩序,始终是一种大国控制和压迫小国的国际政治旧秩序,其本质没有太多的变化.尽管其内部的民主力量越来越大,直到冷战结束以后,旧秩序逐渐走向崩溃,新秩序正式提上日程.
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冷战局面结束,相应地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旧国际政治秩序开始瓦解,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任务又远远没有完成,因此,冷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处于新旧国际政治秩序转换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将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第一、各种政治力量为争夺国际新秩序的主导权而展开既斗争又合作的互动.
第二、在国际政治新旧秩序的过渡时期,霸权主义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依然存在.
第三、地区一体化进展较快,酝酿地区性的制度安排.
欧洲和亚太将是建立地区新秩序的三大重点地区.欧洲的新秩序相对来说是难度较小的,欧洲各国之间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较为一致,1990年欧安会签定了《巴黎宪章》,宣告“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为欧洲新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欧洲新秩序的建立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欧洲和亚太将是建立地区新秩序的三大重点地区.欧洲的新秩序相对来说是难度较小的,欧洲各国之间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较为一致,1990年欧安会签定了《巴黎宪章》,宣告“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为欧洲新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欧洲新秩序的建立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四、在新旧秩序转化时期,国际社会存在着一系列相互矛盾的趋势.
一是民族化和一体化共存.冷战后,一方面,由于民族矛盾上升,民族分离主义猖獗,许多主权国家分裂;另一方面,随着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国家之间日益联合,地区一体化发展迅速.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共同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
二是世界总体局势趋向缓和,局部紧张
三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四是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五是国际关系准则与国际关系实践的矛盾
三、当前国际秩序所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p.111;原因当前国际政治秩序的提供者,名义上是联合国,但实质上,依据各国力量对比的状态规模,说到底要受到霸权国家的制约,霸权国家是以实力为后盾的,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因为,霸权国家提供秩序安排从根本上说,出发点是利己,当国际秩序不利于霸权国家利益,或者当霸权国家为国际制度的安排所付出的代价要高于所得到的收益,霸权国家就会破坏国际秩序,冲破国际制度安排,自行其事,甚至为所欲为;还因为现存的国际秩序,是在霸权国家的主导下,通过国际力量对比的相对均势达成的,首先是大国之间的均势,利益均衡,其次是大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对均势,利益相对均衡,但是均势都不过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一旦国际竞争打破旧的均势,国际秩序就要重新调整,或重建.
四、关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若干构想
美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单极世界”;第二、巩固以美国为主导,以西方联盟为基础的盟国关系;向全世界上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集体安全机制”美国的领导下,“由各地区盟国共同组成”,以多边或双边的安全协议为基础,以美国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以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事存在来保证,从而建立“地区和全球均势”,形成“一个国际安全网络”;控制联合国为其服务.
西欧国家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确立欧美日三极体制在国际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建立以西欧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为标准的自由世界;建立独立自主的安全机制;注意缓解南北矛盾和贫富差距,主张推动南北对话,以此来扩大在非洲、中东和拉美的影响,从而增强与美日抗衡的实力;改组联合国,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是“建立在所以国家的公正、主权平等、互相依靠、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而不问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如何,这种秩序将纠正不平等和现存的非正义并且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有可能消除,并保证目前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在和平和正义中稳定地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的主张:补充:第一、和平和发展为国际新秩序的出发点和目标.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准则;国际新秩序的目标模式是以主权为基础,实行不以实力为标准的“一球多制”.第四、求同存异是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政策原则.
1.先从什么是秩序说起,秩序即次序,是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或者说是表现出一种有条理、不混乱的状态.也有人把社会“秩序”解释为:左右一个社会的各种准则的总和.
政治秩序,就是遵循某种原则或制度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国际秩序则指是国际社会中既相互联系又不一致的国家之间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它表现各国在国际格局中主次先后的排列顺序,具有相对稳定性.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家政治秩序.
2.为什么需要秩序,解决或者缓解冲突,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
所以,秩序,包括政治秩序、以及国际政治秩序都是缓解或者解决冲突的一种制度安排.
3.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国际格局的相互关系
国际社会存在形态的不同层次.第一层次,国际社会体系.整个国际社会是一个系统,一个有机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政治体系应该是最基本的范畴,其次,第二层次是国际政治格局而国际秩序.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政治秩序尽管在含义与范围上有不少重叠之处,但是二者也有所不同.国际格局是国际力量对比的状态规模.政治格局,是指形成某种政治局面的结构和样式.国际政治格局,就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类政治实体在一定的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表现形态.如果说国际格局主要反映国际基本力量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模式和态势的话,那么,国际政治秩序则更多地研究相对稳定的国际态势的基本运作机制和位次顺序.从历史上看,每次国际政治格局的大变动都引发一场重建国际政治秩序的斗争,从而建立一种与这一时期国政治格局相一致的国际政治秩序.
(二)国际政治秩序的历史演变
国际政治秩序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相当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并没有国际秩序.漫长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商品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因而,相互之间还没有联系的纽带,当时的国际社会处于战争与无政府状态,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到封建社会以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将其他国家排斥在国门之外,各国之间有的只是战争,国际社会也根本算不上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国际政治秩序是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后建立的,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形成和演变.从其发展进程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十五世纪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欧洲列强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秩序.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法国、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立即在欧洲展开了新的角逐,形成了以这些国家为力量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并以他们利益分化组合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国际政治秩序.
第二阶段是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这一时期,国际政治秩序仍然是以极少数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秩序.但是在这一时期,国际政治秩序从国际社会没有统一的组织,向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组织转变,国际政治秩序处于一个重要的演变时期.
列宁曾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维也纳均势结构的破坏,帝国主义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在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次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欧洲两大集团:德奥意同盟国和英法俄协约国之间开战.后来,共有33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1919年,这次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在巴黎西南的凡尔赛宫进行和谈,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以确立战后的国际秩序,会议签定了《凡尔赛和约》.后来,由于美国的实力日渐强盛,1921――1922年,美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又陆续签定了《四国公约》、《五国关于性质海军军备条约》和《九国公约》等条约,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欧洲列强加上北美强国为核心的制度安排.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产物是国联的产生.国联是国际联盟的简称,又称国际联合会.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1月成立国际联盟,加入的国家有42 个,后又有21个国家加入,总部设在日内瓦.国际盟约共26条,国际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维护和平”,“尊重并保持所有联盟各会员国之领土完整及现有之政治独立,以防御外来之侵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要求裁减各国军备至能保卫国家安全及共同履行国际义务的最少限度.国际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具有全球意义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尽管,它实际上是控制在英、法等大国手中,是帝国主义推行其霸权政策的工具,并未发挥一个世界性组织所应有的权威与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维也纳体系一样,都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产物,都是列强争霸和大规模战争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在战争中胜利的一方为了统治欧洲和世界而建立起来,是一种强加与人国际政治的秩序.
第三个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89年底.
这一阶段是国际政治旧秩序受到巨大冲击,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萌芽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不同是,这次战争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第一次进行真正的合作,共同反对法西斯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都是资本主义列强,而在这次战争中,社会主义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这表明以资本主义统治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秩序将会结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国际政治秩序即将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意日的败局已定,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首脑连续召开了三次会议,就战后的国际秩序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安排,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45年2月,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秘密签定的《雅尔塔协定》,以此为基础,又经过多年的反复较量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确定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美国和苏联在各自的集团中居于决定性的地位,两极的争夺,实际上是美苏之间的争霸.这两个集团不仅经济上相互隔离,政治上相互对立,而且建立了各自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形成尖锐对峙的局面.这种国际政治秩序依然没有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阴影,两个超级大国凭借它们雄厚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剥削、政治控制和军事干涉.国际政治秩序依然大国控制世界,大多数国家处于从属和不平等的地位,世界依然充满了统治与服从、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况且,这种国际政治秩序也不能维持世界的真正和平,冲突不断,形势紧张,世界人民依然处于世界大战的严重威胁之下.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毕竟促进了世界政治的民主化,其主要表现就是联合国的建立.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产物.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邱吉尔举行了二战以来的第一次会晤,签署了联合国宣言,即大西洋公约,提议要建立一个“广泛的常设的普遍安全系统.”从那时起,经过了许多次各国之间的协调和筹备后,终于在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宪章》第一条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1)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主张依据国际法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2)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3)出金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4)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建立对国际政治秩序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它包含了许多国际关系所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如人民平等原则,尊重国家主权和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各国人民的和平愿望和正义要求,对维护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有序起了一定作用.尽管,在联合国建立的初期,它一直为美国等西方大国所把持,一度成为美苏争霸的场所.但是,随着7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日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权威.
当时,国际政治秩序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广大的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国和亚非拉其他国家独立斗争的胜利以后,他们在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五十年代,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这些都是针对国际政治旧秩序所提出的挑战.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大批获得独立的国家更是感受到了国际政治旧秩序对他们的严重阻碍,他们反对国际政治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斗争更加明确.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积极倡导下,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问题,列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在1974年4月举行的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专门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
苏联解体以后,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站后维持四十多年的“雅尔塔体系”崩溃,原来的两极格局因为一极的消失而不复存在,同时,德、日、中国等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国际政治中的行为主体日渐增多,且越来越增强相互之间的制衡,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是大势所趋.
从以上国际政治秩序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国际政治秩序从15世纪开始萌发到19世纪初20世纪末基本形成,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的两极争霸的国际政治秩序,始终是一种大国控制和压迫小国的国际政治旧秩序,其本质没有太多的变化.尽管其内部的民主力量越来越大,直到冷战结束以后,旧秩序逐渐走向崩溃,新秩序正式提上日程.
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冷战局面结束,相应地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旧国际政治秩序开始瓦解,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任务又远远没有完成,因此,冷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处于新旧国际政治秩序转换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将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第一、各种政治力量为争夺国际新秩序的主导权而展开既斗争又合作的互动.
第二、在国际政治新旧秩序的过渡时期,霸权主义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依然存在.
第三、地区一体化进展较快,酝酿地区性的制度安排.
欧洲和亚太将是建立地区新秩序的三大重点地区.欧洲的新秩序相对来说是难度较小的,欧洲各国之间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较为一致,1990年欧安会签定了《巴黎宪章》,宣告“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为欧洲新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欧洲新秩序的建立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欧洲和亚太将是建立地区新秩序的三大重点地区.欧洲的新秩序相对来说是难度较小的,欧洲各国之间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较为一致,1990年欧安会签定了《巴黎宪章》,宣告“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为欧洲新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欧洲新秩序的建立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四、在新旧秩序转化时期,国际社会存在着一系列相互矛盾的趋势.
一是民族化和一体化共存.冷战后,一方面,由于民族矛盾上升,民族分离主义猖獗,许多主权国家分裂;另一方面,随着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国家之间日益联合,地区一体化发展迅速.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共同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
二是世界总体局势趋向缓和,局部紧张
三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四是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五是国际关系准则与国际关系实践的矛盾
三、当前国际秩序所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p.111;原因当前国际政治秩序的提供者,名义上是联合国,但实质上,依据各国力量对比的状态规模,说到底要受到霸权国家的制约,霸权国家是以实力为后盾的,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因为,霸权国家提供秩序安排从根本上说,出发点是利己,当国际秩序不利于霸权国家利益,或者当霸权国家为国际制度的安排所付出的代价要高于所得到的收益,霸权国家就会破坏国际秩序,冲破国际制度安排,自行其事,甚至为所欲为;还因为现存的国际秩序,是在霸权国家的主导下,通过国际力量对比的相对均势达成的,首先是大国之间的均势,利益均衡,其次是大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对均势,利益相对均衡,但是均势都不过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一旦国际竞争打破旧的均势,国际秩序就要重新调整,或重建.
四、关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若干构想
美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单极世界”;第二、巩固以美国为主导,以西方联盟为基础的盟国关系;向全世界上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集体安全机制”美国的领导下,“由各地区盟国共同组成”,以多边或双边的安全协议为基础,以美国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以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事存在来保证,从而建立“地区和全球均势”,形成“一个国际安全网络”;控制联合国为其服务.
西欧国家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确立欧美日三极体制在国际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建立以西欧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为标准的自由世界;建立独立自主的安全机制;注意缓解南北矛盾和贫富差距,主张推动南北对话,以此来扩大在非洲、中东和拉美的影响,从而增强与美日抗衡的实力;改组联合国,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是“建立在所以国家的公正、主权平等、互相依靠、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而不问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如何,这种秩序将纠正不平等和现存的非正义并且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有可能消除,并保证目前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在和平和正义中稳定地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的主张:补充:第一、和平和发展为国际新秩序的出发点和目标.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准则;国际新秩序的目标模式是以主权为基础,实行不以实力为标准的“一球多制”.第四、求同存异是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政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