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的内涵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0:44:48
儒家仁的内涵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6〕.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17〕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8〕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19〕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20〕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1〕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22〕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6〕.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17〕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8〕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19〕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20〕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1〕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22〕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