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7:04:11
关于三国的作文
论曹操
西晋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称曹操“建元功于九有,故举世之所推”.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当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德代”.
曹操形象的根本性的转变出现在宋代.苏轼《东坡志林》就提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即快.”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曹操的形象在广大百姓的心中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理学家朱熹对曹操进行攻击:“只有先主名分正,曹操自是贼”(《资治通鉴纲目》).陆游诗中也有“帮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的句子.再到后来又逐渐出现了丑化曹操的剧目,这一点在元代的杂剧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元代民间艺人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对于曹操的丑化,则更加说明曹操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被大大贬低.罗贯中最后来了个集大成,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塑造,更是令曹操的奸臣形象活灵活现,深入人心.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民族矛盾引起的.
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有了“还我河山”的愿望.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作品的出现.而当时的作家又以当时最为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把刘备、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当做自己的民族英雄来怀念,而把董卓、曹操之流看成是残暴的统治者而仇恨,加上在历史上曹操也的确有过类似的劣迹,因此,曹操也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花脸奸臣了.
像刘备、孙权之流又何尝不是像曹操一样置民众之生死于不顾?被后世尊为正统的刘备,不也是曾经“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
孙氏父子三人,为了达到其逐鹿天下的目标,不也四处征讨,杀人无数吗?袁术、袁绍、刘焉之流,又哪里让人民享受什么好日子,但唯独曹操为千夫所指,岂不怪哉?
曹操曾经写出诸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来表达他对乱世的忧心和对民众苦难的悲悯,这不正说明他对于太平生活的一种渴望吗?当时的历史背景,正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而在这样一个改朝换代已经毫无悬念的局面之下,曹操终其一生,虽三分天下有其二,却始终保留了他汉臣的名分,如此气魄,岂是奸臣二字所能涵盖的呢?
------------------------------------------------------------------------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
放寒假了,我又把妈妈给我买的《三国演义》看了一遍,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是我喜欢的.诸葛亮,字孔明,干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舌战群儒,巧借东风,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真是足智多谋,他用过好多计策,比如:空城计,疑兵计,火攻之计,激将法…… 关羽,字云长,武功绝顶,义气深重,也深有谋略.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辉煌事迹.刘备,字玄德,他用人有方,使天下许多英雄都投到他的旗下.他三顾茅庐,使诸葛亮出山,定三分天下之计.这真是一本好书啊!
----------------------------------------------------------------------------
这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经过了桃园三结义,王司徒巧定连环计让吕布来刺杀董卓,曹操大战吕布,曹孟德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袁本初败兵折将,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孔明先生,赤壁之战,最后刘备打下四川,就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人物有:孙权、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赵云、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在这上表现了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任正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的明君任正,社会安定的愿望.
我喜欢《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赵云.我先说诸葛亮吧!他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孔明聪明过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的事都瞒不过他,像火烧新野、捉张任、大破魏兵、空城计、草船借箭,这都是谁精心策划的?是孔明先生!据说孔明没有打过败仗,真是太聪明了!再说赵云吧!他姓赵,名云,字子龙,赵子龙勇冠三军,超过关羽、张飞.他的银枪上下翻飞,武力过人,像曹兵认识到赵子龙的厉害,有的都从马上掉下来了!赵子龙外号小霸王.赵子龙单骑救主,这也太勇了!一个人去救刘备的夫人,超过想象!
读完《三国演义》我觉得诸葛亮非常聪明,赵子龙很勇敢,一个智,一个勇,这是奇才呀!我们要尽量去学他们,虽然我们比不上他们,但是要努力呀!
西晋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称曹操“建元功于九有,故举世之所推”.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当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德代”.
曹操形象的根本性的转变出现在宋代.苏轼《东坡志林》就提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即快.”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曹操的形象在广大百姓的心中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理学家朱熹对曹操进行攻击:“只有先主名分正,曹操自是贼”(《资治通鉴纲目》).陆游诗中也有“帮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的句子.再到后来又逐渐出现了丑化曹操的剧目,这一点在元代的杂剧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元代民间艺人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对于曹操的丑化,则更加说明曹操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被大大贬低.罗贯中最后来了个集大成,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塑造,更是令曹操的奸臣形象活灵活现,深入人心.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民族矛盾引起的.
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有了“还我河山”的愿望.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作品的出现.而当时的作家又以当时最为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把刘备、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当做自己的民族英雄来怀念,而把董卓、曹操之流看成是残暴的统治者而仇恨,加上在历史上曹操也的确有过类似的劣迹,因此,曹操也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花脸奸臣了.
像刘备、孙权之流又何尝不是像曹操一样置民众之生死于不顾?被后世尊为正统的刘备,不也是曾经“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
孙氏父子三人,为了达到其逐鹿天下的目标,不也四处征讨,杀人无数吗?袁术、袁绍、刘焉之流,又哪里让人民享受什么好日子,但唯独曹操为千夫所指,岂不怪哉?
曹操曾经写出诸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来表达他对乱世的忧心和对民众苦难的悲悯,这不正说明他对于太平生活的一种渴望吗?当时的历史背景,正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而在这样一个改朝换代已经毫无悬念的局面之下,曹操终其一生,虽三分天下有其二,却始终保留了他汉臣的名分,如此气魄,岂是奸臣二字所能涵盖的呢?
------------------------------------------------------------------------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
放寒假了,我又把妈妈给我买的《三国演义》看了一遍,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是我喜欢的.诸葛亮,字孔明,干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舌战群儒,巧借东风,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真是足智多谋,他用过好多计策,比如:空城计,疑兵计,火攻之计,激将法…… 关羽,字云长,武功绝顶,义气深重,也深有谋略.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辉煌事迹.刘备,字玄德,他用人有方,使天下许多英雄都投到他的旗下.他三顾茅庐,使诸葛亮出山,定三分天下之计.这真是一本好书啊!
----------------------------------------------------------------------------
这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经过了桃园三结义,王司徒巧定连环计让吕布来刺杀董卓,曹操大战吕布,曹孟德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袁本初败兵折将,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孔明先生,赤壁之战,最后刘备打下四川,就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人物有:孙权、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赵云、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在这上表现了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任正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的明君任正,社会安定的愿望.
我喜欢《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赵云.我先说诸葛亮吧!他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孔明聪明过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的事都瞒不过他,像火烧新野、捉张任、大破魏兵、空城计、草船借箭,这都是谁精心策划的?是孔明先生!据说孔明没有打过败仗,真是太聪明了!再说赵云吧!他姓赵,名云,字子龙,赵子龙勇冠三军,超过关羽、张飞.他的银枪上下翻飞,武力过人,像曹兵认识到赵子龙的厉害,有的都从马上掉下来了!赵子龙外号小霸王.赵子龙单骑救主,这也太勇了!一个人去救刘备的夫人,超过想象!
读完《三国演义》我觉得诸葛亮非常聪明,赵子龙很勇敢,一个智,一个勇,这是奇才呀!我们要尽量去学他们,虽然我们比不上他们,但是要努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