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先后经历了西周和东周,东周按照当时的历史特点分为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1 01:16:34
周朝先后经历了西周和东周,东周按照当时的历史特点分为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第二年(前770年),周幽王太子宣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历史时期,史称之为“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则被称为“战国时期”.
(1)东周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他注意增加生产,训练士兵,积聚力量.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最后灭掉了吴国.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那时,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逐渐采取了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2)东周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东周时期,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编辑本段东周王系
东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
周平王:(姬臼),在位51年,(公元前770—公元前719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23年,(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
周庄王:(姬佗),在位15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81年).
周厘王:(姬胡齐),在位5年,(公元前681—公元前676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25年,(公元前676—公元前651年).
[font color=#000000] [/font]周襄王:(姬郑),在位33年,(公元前651—公元前618年).
周顷王:(姬壬臣),在位6年,(公元前618—公元前612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6年,(公元前612—公元前606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21年,(公元前606—公元前585年).
周简王:(姬夷),在位14年,(公元前585—公元前571年).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27年,(公元前571—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姬贵),在位25年,(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1年,(公元前520—公元前519年).
周敬王:(姬匄),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姬仁),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8年).
周贞定王:(姬介),在位28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0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15年,(公元前440—公元前425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24年,(公元前425—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姬骄),在位26年,(公元前401—公元前375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7年,(公元前375—公元前368年).
周显王:(姬扁),在位48年,(公元前368—公元前320年).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6年,(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59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
编辑本段政治制度
周灭商后,国王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又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封建国家.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编辑本段经济技术
西周时,锋利的青铜农具得到较普遍的使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垦殖和耕耘;原来的抛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沤治和施用绿肥,以火烧法防治病虫害,标志了田间管理的新水平.西周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土地耕种制度即“井田制”,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增加,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这样,为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基础.
西周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由王室和诸侯控制,众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各项手工业,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铜铸造业.其分布地区很广,生产能力扩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铸造工艺改进.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和焊接的技术.陶器业已逐渐采用快轮法,产品走向规格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以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能够生产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制作逐渐普遍,器表夹苎,施以红、黑两种彩绘,颜色鲜艳,花纹精美.家蚕的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的一项重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织品和刺绣品.已经掌握池水沤麻的微生物脱胶法,以便将纤维分离出来.
西周时,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由官府独裁,设有“质人之官”作为市场的管理者,限制私人从商.商贸的品种有作物、牛马、用具、珍异和兵器等,甚至掠卖奴婢.西周的货币除贝以外,已开始使用铜币.
编辑本段科学文化
中华科学、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最早提出「天文」的定义.《周易》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他表达的确实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阴阳思想,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易》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羲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周易》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代的另一种完善的文化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1)东周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他注意增加生产,训练士兵,积聚力量.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最后灭掉了吴国.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那时,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逐渐采取了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2)东周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东周时期,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编辑本段东周王系
东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
周平王:(姬臼),在位51年,(公元前770—公元前719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23年,(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
周庄王:(姬佗),在位15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81年).
周厘王:(姬胡齐),在位5年,(公元前681—公元前676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25年,(公元前676—公元前651年).
[font color=#000000] [/font]周襄王:(姬郑),在位33年,(公元前651—公元前618年).
周顷王:(姬壬臣),在位6年,(公元前618—公元前612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6年,(公元前612—公元前606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21年,(公元前606—公元前585年).
周简王:(姬夷),在位14年,(公元前585—公元前571年).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27年,(公元前571—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姬贵),在位25年,(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1年,(公元前520—公元前519年).
周敬王:(姬匄),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姬仁),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8年).
周贞定王:(姬介),在位28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0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15年,(公元前440—公元前425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24年,(公元前425—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姬骄),在位26年,(公元前401—公元前375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7年,(公元前375—公元前368年).
周显王:(姬扁),在位48年,(公元前368—公元前320年).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6年,(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59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
编辑本段政治制度
周灭商后,国王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又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封建国家.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编辑本段经济技术
西周时,锋利的青铜农具得到较普遍的使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垦殖和耕耘;原来的抛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沤治和施用绿肥,以火烧法防治病虫害,标志了田间管理的新水平.西周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土地耕种制度即“井田制”,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增加,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这样,为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基础.
西周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由王室和诸侯控制,众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各项手工业,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铜铸造业.其分布地区很广,生产能力扩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铸造工艺改进.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和焊接的技术.陶器业已逐渐采用快轮法,产品走向规格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以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能够生产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制作逐渐普遍,器表夹苎,施以红、黑两种彩绘,颜色鲜艳,花纹精美.家蚕的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的一项重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织品和刺绣品.已经掌握池水沤麻的微生物脱胶法,以便将纤维分离出来.
西周时,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由官府独裁,设有“质人之官”作为市场的管理者,限制私人从商.商贸的品种有作物、牛马、用具、珍异和兵器等,甚至掠卖奴婢.西周的货币除贝以外,已开始使用铜币.
编辑本段科学文化
中华科学、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最早提出「天文」的定义.《周易》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他表达的确实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阴阳思想,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易》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羲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周易》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代的另一种完善的文化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