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案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0:15:37
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案例
【案情简况】
原告:徐某,女,17岁,同堂村村民,高中学生.
诉讼代理人:浙江创欣律师事务所 倪振杨 律师
被告:王某,夏黄村村民,原告生父.
被告:金某,夏黄村村民,原告生母.
被告:徐甲,同堂村村民,原告二叔.
被告:徐乙,同堂村村民,原告小叔.
案由:遗产归属纠纷
浙江省永康市同堂村村民徐某某,系第三、第四被告胞兄,因年过四十未婚,于1985年与失去前夫的章某结为夫妇.婚后两年未生育.
1987年9月中旬,原告出生第十五天即被徐某某、章某夫妇收养.1989年、1990年养母、养父先后去世,原告年仅三岁.因无合适监护人,原告亲生父母王某、金某不忍心看着年幼的原告失去依靠,毅然举家租住在同堂村,担负起对原告的监护责任至今.期间,原告村两委及乡邻多方关怀,给原告申报落户、分了责任田,并按孤儿给予照顾,对原告生父母担任原告监护人给予大力支持,使原告能重新享受人间真情的关爱,使孤儿能健康成长.但,养父去世九年后的1999年11月,四被告签订了"协议书",将原告所有的养父遗产处分给"亲胞兄弟所有".此后,第三、第四被告依"协议书"占有原告养父遗产(主要是三间房屋)至今.
2002年,村里分配土地征用款时,以原告不继承养父遗产、已由生父母监护为由,不给原告享受村民待遇.原告生父母遂感事情严重,委托浙江创欣律师事务所并指定倪振杨律师代理本案,于2003年9月起诉维权.
【争议焦点】法庭审理过程中,原告和第一、第二被告与第三、第四被告之间主要围绕以下焦点展开:
一、原告与徐某某、章某夫妇之间的收养关系是否成立和有效.
第三、第四被告辩称:原告与其养父之间的收养关系不成立.原告是弃婴,依据《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修正)(1995)第四十五条"禁止非法收养.非法收养的,按计划外生育处理"的规定.徐某某与章某将原告收养违反上述不得收养弃婴的规定,因此收养关系不成立.即使当时收养关系成立,但原告养父母去世时原告才三岁,此后,原告就被生父母领回去抚养至今,已经与养父母脱离收养关系,而与生父母重新建立父母关系.所以,收养关系已经不存在.
原告认为:原告与徐某某、章某夫妇间的收养关系成立并合法有效.
1、从1987年9月原告出生第十五天起,原告就被徐某某、章某夫妇收养.这是原告生父母与徐某某、章某夫妇生前的真实意思表示,而且得到包括第三、第四被告在内的徐氏家族一致认可,并得到村委会的支持.原告的户口簿、四被告的协议书和徐氏宗普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十五条虽然规定"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但《收养法》自1992年4月1日起施行.原告被收养是在1987年9月,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部分"收养问题"第28条"亲友、群众公认,或有关组织证明确以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虽未办理合法手续,也应按收养关系对待."之规定,原告与徐、章夫妇之间的收养关系客观存在并合法有效.
2、原告养父母去世时后,原告就被生父母抚养(监护)至今属实.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法律并没有规定养父母去世后,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然消失,也没有规定未成年的养子女与生父母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然恢复.因此,第三、第四被告认为收养关系已经不存在的主张不能成立.
二、四被告签订协议书对徐某某、章某的遗产所作的处分是否合法有效.
第三、第四被告认为:第一、第二被告是原告的监护人,有权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四方签订"协议书",约定将徐某某、章某的遗产归第三、第四被告所有,是原告生父母真实意思表示.所以,"协议书"合法有效.
原告认为:四被告签订"协议书",处分原告养父母遗产的行为无效.理由是:
1、原告养父母的遗产,依法应归原告继承,归原告所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养父母和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二十三条"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等规定,原告作为养父母遗产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养父母的父母早已去世,原告就是其养父母徐某某夫妇遗产的唯一继承人.因此,从原告养母、养父先后去世之时起,原告养父母的遗产就归原告所有,属原告的财产.
2、四被告签订"协议书"处分原告财产的协议内容无效.
如前所述,依照法律规定,1989年、1990年原告养母、养父先后去世之日起,其遗产即归原告继承和所有.但九年后的1999年9月(原告才13虚岁),四被告却签订协议书,约定"原告养父遗产由亲胞兄弟所有,原告徐某因未成年遗产归属问题由亲生父母王某、金某作主,自愿同意,原告不接(继)承其养父遗产."这一约定内容是违法的、无效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民法通则意见》第10条规定,"监护人的主要职责是:(1)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 (2)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3)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民法通则》第十八条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五) 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关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之规定,监护人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有权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但不得进行有损或者可能损害被监护人利益的处分行为.四被告签订协议将原告所有的财产处分给第三、第四被告所有,直接侵害原告合法的财产权利,使原告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协议书处分原告财产的内容违反法律强制性、禁止性规定,是违法的、无效的,应当予以撤销.
三、原告养父母的遗产(三间房屋)是否应归第三第四被告所有.
第三、第四被告认为:四被告于1999年9月签订"协议书"后,他们即依据该协议占有、使用原告财产,至今已5年,依据法律规定,原告已经超过了二年的诉讼时效,三间房屋应归他们所有.
原告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第三、第四被告依据违法的、无效的"协议书"占有、使用原告财产没有法律依据.原告今年才16岁,在年满20岁前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时效的限制.因此,不因两被告已经实际占有5 年而归占有人所有.
【法院认为】
法院经三次开庭审理后认为:原告与徐某某、章某之间所形成的收养关系,虽未按照有关收养的法律和政策办理收养手续,但原告与徐某某夫妇之间已实际形成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且该关系也已被群众所公认,并将原告作为徐某某夫妇的养女载入了徐氏宗谱,因此原告与徐某某夫妇之间的事实收养关系成立.本案所争讼的财产房屋为徐某某登记所有,是徐某某婚前财产,且章某先于徐某某亡故,因此该房产应属徐某某的个人遗产.原告作为徐某某夫妇的唯一法定继承人,其对徐某某的遗产享有继承权.被告王某、金某擅自处分未成年人的财产,与被告徐甲、徐乙签订的处分原告继承权的协议书,侵害了原告的合法财产继承权,故四被告于1999年9月所签订的协议书无效,徐某某的遗产应由原告依法继承.现由被告徐甲、徐乙占有的徐某某的遗产应归还原告继承和享有.原告请求确认四被告于1999年9月所签订的协议书中对徐某某遗产处分的内容无效及返还房屋的诉讼请求依法有据,本院予以支持.被告徐甲、徐乙的抗辩理由因无证据证明且依法无据,本院不予采信.
【判决、结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五)项 、第六十一条的规定,法院判决如下:
一、确认四被告于1999年9月所签订的协议书中处分原告继承权的内容无效.
二、被告徐甲、徐乙应在本判决生效后三个月内,将其所占有的同堂村徐某某的遗产房屋三间返还原告继承所有.
宣判后,被告徐甲、徐乙没有上诉.但在判决书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自觉履行判决书确定的义务.经原告申请,二OO三年底已由法院强制执行到位.
【分析、建议】本案原告在其三岁时因养父母的不幸去世得到了遗产,在十二岁时因生父母和叔叔的行为而被剥夺,十六岁时求助于法律,依法使失去的财产失而复得.这无疑是一个成功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例.
本案最大的特点是: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是别人,正是原告自己的生父母和叔叔.因此,在办案过程中,就碰到了法律上的障碍:
1、监护人的确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 祖父母、外祖父母;(二) 兄、姐;(三)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 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的规定,本案原告养父母去世后,原告与生父母之间并不因此而自然恢复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生父母并不能自然成为原告的合法监护人.好在从养父母去世原告三岁时,生父母就事实上履行对原告的监护、抚养的义务,原告的亲属、村民委员会和群众都无异议.到起诉时已经十三年.所以,原告的生父母是事实上的、合法的监护人,法院也没提出异议.
2、诉讼主体的确定.因为签订协议、处分原告养父遗产的一方就是原告生父母,也就是原告的监护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八条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0条监护人的主要职责第(3)项"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之规定.当被监护人合法权益被侵害,需要维权时,依法应由监护人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但本案中,侵权人是原告的生父母(监护人),无疑是本案的被告.如果由生父母(监护人)代理诉讼,生父母当然以原告的身份出现.这样,就成了自己告自己的状况,这显然是违背法理的.既然不能由监护人代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又应当由谁来履行监护责任,包括请律师代理呢?法律对此没有规定.--这是目前法律的空白.如果要等到被侵害人年满十八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再自行主张权利,就会造成明知受侵害而不能维权的状况,显然不利于充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建议:下次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时,对监护人侵害被监护人权益不能履行监护职责时,应当由谁代为履行监护职责作出明确规定,以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原告:徐某,女,17岁,同堂村村民,高中学生.
诉讼代理人:浙江创欣律师事务所 倪振杨 律师
被告:王某,夏黄村村民,原告生父.
被告:金某,夏黄村村民,原告生母.
被告:徐甲,同堂村村民,原告二叔.
被告:徐乙,同堂村村民,原告小叔.
案由:遗产归属纠纷
浙江省永康市同堂村村民徐某某,系第三、第四被告胞兄,因年过四十未婚,于1985年与失去前夫的章某结为夫妇.婚后两年未生育.
1987年9月中旬,原告出生第十五天即被徐某某、章某夫妇收养.1989年、1990年养母、养父先后去世,原告年仅三岁.因无合适监护人,原告亲生父母王某、金某不忍心看着年幼的原告失去依靠,毅然举家租住在同堂村,担负起对原告的监护责任至今.期间,原告村两委及乡邻多方关怀,给原告申报落户、分了责任田,并按孤儿给予照顾,对原告生父母担任原告监护人给予大力支持,使原告能重新享受人间真情的关爱,使孤儿能健康成长.但,养父去世九年后的1999年11月,四被告签订了"协议书",将原告所有的养父遗产处分给"亲胞兄弟所有".此后,第三、第四被告依"协议书"占有原告养父遗产(主要是三间房屋)至今.
2002年,村里分配土地征用款时,以原告不继承养父遗产、已由生父母监护为由,不给原告享受村民待遇.原告生父母遂感事情严重,委托浙江创欣律师事务所并指定倪振杨律师代理本案,于2003年9月起诉维权.
【争议焦点】法庭审理过程中,原告和第一、第二被告与第三、第四被告之间主要围绕以下焦点展开:
一、原告与徐某某、章某夫妇之间的收养关系是否成立和有效.
第三、第四被告辩称:原告与其养父之间的收养关系不成立.原告是弃婴,依据《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修正)(1995)第四十五条"禁止非法收养.非法收养的,按计划外生育处理"的规定.徐某某与章某将原告收养违反上述不得收养弃婴的规定,因此收养关系不成立.即使当时收养关系成立,但原告养父母去世时原告才三岁,此后,原告就被生父母领回去抚养至今,已经与养父母脱离收养关系,而与生父母重新建立父母关系.所以,收养关系已经不存在.
原告认为:原告与徐某某、章某夫妇间的收养关系成立并合法有效.
1、从1987年9月原告出生第十五天起,原告就被徐某某、章某夫妇收养.这是原告生父母与徐某某、章某夫妇生前的真实意思表示,而且得到包括第三、第四被告在内的徐氏家族一致认可,并得到村委会的支持.原告的户口簿、四被告的协议书和徐氏宗普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十五条虽然规定"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但《收养法》自1992年4月1日起施行.原告被收养是在1987年9月,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部分"收养问题"第28条"亲友、群众公认,或有关组织证明确以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虽未办理合法手续,也应按收养关系对待."之规定,原告与徐、章夫妇之间的收养关系客观存在并合法有效.
2、原告养父母去世时后,原告就被生父母抚养(监护)至今属实.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法律并没有规定养父母去世后,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然消失,也没有规定未成年的养子女与生父母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然恢复.因此,第三、第四被告认为收养关系已经不存在的主张不能成立.
二、四被告签订协议书对徐某某、章某的遗产所作的处分是否合法有效.
第三、第四被告认为:第一、第二被告是原告的监护人,有权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四方签订"协议书",约定将徐某某、章某的遗产归第三、第四被告所有,是原告生父母真实意思表示.所以,"协议书"合法有效.
原告认为:四被告签订"协议书",处分原告养父母遗产的行为无效.理由是:
1、原告养父母的遗产,依法应归原告继承,归原告所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养父母和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二十三条"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等规定,原告作为养父母遗产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养父母的父母早已去世,原告就是其养父母徐某某夫妇遗产的唯一继承人.因此,从原告养母、养父先后去世之时起,原告养父母的遗产就归原告所有,属原告的财产.
2、四被告签订"协议书"处分原告财产的协议内容无效.
如前所述,依照法律规定,1989年、1990年原告养母、养父先后去世之日起,其遗产即归原告继承和所有.但九年后的1999年9月(原告才13虚岁),四被告却签订协议书,约定"原告养父遗产由亲胞兄弟所有,原告徐某因未成年遗产归属问题由亲生父母王某、金某作主,自愿同意,原告不接(继)承其养父遗产."这一约定内容是违法的、无效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民法通则意见》第10条规定,"监护人的主要职责是:(1)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 (2)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3)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民法通则》第十八条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五) 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关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之规定,监护人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有权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但不得进行有损或者可能损害被监护人利益的处分行为.四被告签订协议将原告所有的财产处分给第三、第四被告所有,直接侵害原告合法的财产权利,使原告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协议书处分原告财产的内容违反法律强制性、禁止性规定,是违法的、无效的,应当予以撤销.
三、原告养父母的遗产(三间房屋)是否应归第三第四被告所有.
第三、第四被告认为:四被告于1999年9月签订"协议书"后,他们即依据该协议占有、使用原告财产,至今已5年,依据法律规定,原告已经超过了二年的诉讼时效,三间房屋应归他们所有.
原告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第三、第四被告依据违法的、无效的"协议书"占有、使用原告财产没有法律依据.原告今年才16岁,在年满20岁前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时效的限制.因此,不因两被告已经实际占有5 年而归占有人所有.
【法院认为】
法院经三次开庭审理后认为:原告与徐某某、章某之间所形成的收养关系,虽未按照有关收养的法律和政策办理收养手续,但原告与徐某某夫妇之间已实际形成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且该关系也已被群众所公认,并将原告作为徐某某夫妇的养女载入了徐氏宗谱,因此原告与徐某某夫妇之间的事实收养关系成立.本案所争讼的财产房屋为徐某某登记所有,是徐某某婚前财产,且章某先于徐某某亡故,因此该房产应属徐某某的个人遗产.原告作为徐某某夫妇的唯一法定继承人,其对徐某某的遗产享有继承权.被告王某、金某擅自处分未成年人的财产,与被告徐甲、徐乙签订的处分原告继承权的协议书,侵害了原告的合法财产继承权,故四被告于1999年9月所签订的协议书无效,徐某某的遗产应由原告依法继承.现由被告徐甲、徐乙占有的徐某某的遗产应归还原告继承和享有.原告请求确认四被告于1999年9月所签订的协议书中对徐某某遗产处分的内容无效及返还房屋的诉讼请求依法有据,本院予以支持.被告徐甲、徐乙的抗辩理由因无证据证明且依法无据,本院不予采信.
【判决、结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五)项 、第六十一条的规定,法院判决如下:
一、确认四被告于1999年9月所签订的协议书中处分原告继承权的内容无效.
二、被告徐甲、徐乙应在本判决生效后三个月内,将其所占有的同堂村徐某某的遗产房屋三间返还原告继承所有.
宣判后,被告徐甲、徐乙没有上诉.但在判决书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自觉履行判决书确定的义务.经原告申请,二OO三年底已由法院强制执行到位.
【分析、建议】本案原告在其三岁时因养父母的不幸去世得到了遗产,在十二岁时因生父母和叔叔的行为而被剥夺,十六岁时求助于法律,依法使失去的财产失而复得.这无疑是一个成功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例.
本案最大的特点是: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是别人,正是原告自己的生父母和叔叔.因此,在办案过程中,就碰到了法律上的障碍:
1、监护人的确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 祖父母、外祖父母;(二) 兄、姐;(三)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 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的规定,本案原告养父母去世后,原告与生父母之间并不因此而自然恢复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生父母并不能自然成为原告的合法监护人.好在从养父母去世原告三岁时,生父母就事实上履行对原告的监护、抚养的义务,原告的亲属、村民委员会和群众都无异议.到起诉时已经十三年.所以,原告的生父母是事实上的、合法的监护人,法院也没提出异议.
2、诉讼主体的确定.因为签订协议、处分原告养父遗产的一方就是原告生父母,也就是原告的监护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八条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0条监护人的主要职责第(3)项"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之规定.当被监护人合法权益被侵害,需要维权时,依法应由监护人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但本案中,侵权人是原告的生父母(监护人),无疑是本案的被告.如果由生父母(监护人)代理诉讼,生父母当然以原告的身份出现.这样,就成了自己告自己的状况,这显然是违背法理的.既然不能由监护人代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又应当由谁来履行监护责任,包括请律师代理呢?法律对此没有规定.--这是目前法律的空白.如果要等到被侵害人年满十八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再自行主张权利,就会造成明知受侵害而不能维权的状况,显然不利于充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建议:下次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时,对监护人侵害被监护人权益不能履行监护职责时,应当由谁代为履行监护职责作出明确规定,以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