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在世界史上有什么地位?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1 15:51:21
司母戊鼎在世界史上有什么地位?
商王朝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约四百九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朝晚期青铜器的发展也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制造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雄伟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它被视为国家或宗侯立国立族的象征,在历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称之为国之重器
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 .高1.33米 ,口长1.10米,重达875千克 .用陶范铸造 ,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 ,其合金成分为 :铜84.77% ,锡11.44% ,铅2.76%,其他0.9% .司母戊鼎是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制,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制作于商朝,出土于河南安阳.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作品的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四个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这些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动物形象.鼎耳的侧面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 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 .高1.33米 ,口长1.10米,重达875千克 .用陶范铸造 ,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 ,其合金成分为 :铜84.77% ,锡11.44% ,铅2.76%,其他0.9% .司母戊鼎是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制,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制作于商朝,出土于河南安阳.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作品的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四个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这些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动物形象.鼎耳的侧面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 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