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叙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8 04:53:39
简要叙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显著进步.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冶炼技术、医学等许多方面又多有创新.
数学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最为显著的学科之一,圆周率的推算又是古代数学发展最显著的成就.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了“周三径一”,即圆周率为3.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知道那太不精确了.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和其他相关问题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刘徽所运用的初步的极限概念和直曲转化思想,非常可贵.祖冲之则更进一步精确推算了圆周率,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两个数值之间,并提出其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在世界科技史上竟千年无人超越.他还著有《缀术》,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农学成就当首推《齐民要术》.自古以来,我国就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农业很发达.据《汉书·艺文志》记录,西汉以前共有九种农书.《胜之书》是西汉农书,但已散佚,就靠一些农政书籍尤其是《齐民要术》的引文,人们才能知其残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贾思勰的这部著作集中、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成就,尤其是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生产经验.贾思勰治学严谨,“采捃(jùn,摘取)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最终写成这部农学的科学著作.
地理学也是我国古代深得重视的学科.西汉时期,人们已能绘制精确的地图.东汉时,桑钦著《水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裴秀、北魏郦道元都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地理学家.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他对历史地理认真研究,方有此作.在《禹贡地域图·序》中,他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水经》记载了137条河流,《水经注》补入一千多条,文字也扩充了几十倍,内容涉及面更广,其内容远远超出了河道、水文,包括了河道流经地域的历史变迁、经济状况、自然景观等诸多方面,而且文笔生动流畅.
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刘徽,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家.曹魏末年,他撰成《九章算术注》9卷,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割圆术.《九章算术》说:“周三径一”,即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刘徽认为这太不精确,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而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刘徽发现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多边形周长就无限逼近圆的周长,从而创立割圆术,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刘徽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相继算出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直至正九十六边形的边长,求出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出圆周率为314的结论.后来,他又计算出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即圆周率为314159.刘徽运用了初步的极限概念,并提出了割圆术,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据《隋书·律历志》记载:“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过剩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朒nǜ.朒数,不足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幂,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书,名为《缀术》,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
祖冲之精确推算圆周率的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祖冲之(429—500),推算出圆周率的过剩近似值为3.1415927,不足近似值为3.1415926.直到15世纪前期,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把它打破.他求出了小数点后16位的圆周率精确数值;16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也突破了这个由祖冲之创造的纪录.他们都比祖冲之晚了一千年左右.祖冲之还用分数来表示圆周率,密率为355/113,约率为22/7.16世纪中期以后,德国数学家奥托(或译作鄂图、渥脱)、荷兰数学家安托尼兹,才先后分别求得密率,西方数学界还把密率称为“安托尼兹率”,其实他比祖冲之要晚一千一百年.因此,有人提出应把“安托尼兹率”称为“祖率”,这个荣誉应当属于中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
裴秀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裴秀在《禹贡地域图·序》中说:“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有图像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之于山海隔绝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巨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人们称他提出的六项制图原理为“制图六体”.
葛洪
葛洪(284—364),晋朝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年青时曾因镇压农民起义,赐爵关内侯.后做道士,曾到罗浮山炼丹.所著《抱朴子》,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外篇述“人间得失,人间臧否”.其中,内篇的《金丹篇》对炼丹法有明确记载.英国人、科技史权威李约瑟说:中国炼丹术是“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最重要的根源)”.葛洪还著有《肘后救卒方》,提出了预防接种疫苗的方法,并最早对天花、恙虫病等传染病作了记载.
法显
法显(约337—约422),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旅行家、翻译家、僧人.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他是我国僧人西行取经的先行者.后秦弘始元年(公元399)从长安出发向西,涉流沙,越葱岭,历尽艰险,终于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取得《摩诃僧诋律》《方等涅经》等佛教经典,并学会梵文、梵语,还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又得到了一些经籍.此后,法显乘附商人大舶归国,途中遇暴风,飘流到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他在当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再转乘别的商船去广州.不料途中又遇大风,大船任风随流,船上水尽粮绝.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这艘商船漂流到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南岸.归国后,法显南下建康,在道场寺与佛驮跋陀合译佛教经籍.他还记述旅行见闻,撰成《佛国记》.法显对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国佛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曹操《蒿里行》
全诗为:“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hāo)里行》,乐府歌名.据晋人崔豹《古今注·音乐》:“《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本篇意在哀伤战乱中生民万姓的死亡.
王粲《七哀诗》(三首选其一)
“西京乱无象(长安乱得不成名堂),豺虎方构患.复弃中国(中原地区)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kuì)然伤心肝.”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选二)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传本为‘三十年’有误,当作‘十三年’,陶渊明从29岁出仕,任江州祭酒,至41岁彭泽辞官,首尾共13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采桑度》七首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
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采桑不装钩,牵坏紫罗裙.
语欢稍养蚕,一头养百塸.奈当黑瘦尽,桑叶常不周.
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
采桑盛阳月,绿叶何翩翩.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
伪蚕化作茧,烂熳不成丝.徒劳无所获,养蚕持底为?
这是一组歌唱江南女子蚕桑劳动和春情的乐府民歌,取材立意颇具特色.南朝民歌,绝大多数出自城市,反映生产劳动者极少.开头两首,用明净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轻快明艳的阳春采桑图.第三和第七首,描写重点在采桑,歌唱劳动,表现采桑女独特的情趣.第四、第五、第六三首,内容与其他四首有别,色彩气氛亦有不同,表现了劳动的艰难和采桑女子难言的心曲,淡淡的惆怅.
分析全组诗歌,这位采桑女子似乎是初恋,一个满怀春情渴求异性爱怜的少女,竟被人冷落,不禁失望、懊恼、伤感.用采桑、养蚕表现恋情的民歌,南朝乐府中并不罕见;表现两情阻隔的民歌,也为数不少.这组诗歌的主要特色,在于较真切地运用采桑养蚕生产劳动,巧妙自然地暗示采桑女的不幸恋情,将劳动与恋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单纯表现恋情的民歌更有艺术厚度.全组诗歌的宗旨并不是为了表现劳动,主要是反映稍具乡村意味的恋情.
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321—379,另有一说为303—361),中国最杰出的书法大师之一,被后人誉为“书圣”.琅邪临沂人,出身士族,曾任右军将军,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早年师从卫夫人(铄)学习书法,后来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集前代各家之大成,推陈出新.
《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不论文章,还是书法,《兰亭序》都是精品佳作.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文士,在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位于今绍兴市西南郊)游宴兴会,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些文人乘兴写了很多诗.酒酣之际,王羲之兴致勃发,挥笔疾书,为诗集写了这篇序.这一墨宝笔走云龙,气象万千,全文有20个“之”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堪称绝代佳作.唐太宗死后,《兰亭序》手迹作为殉葬品“秘于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在今陕西礼泉境内)”.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兰亭序》是唐太宗命令冯承素临摹的.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顾恺之,古代著名画家,东晋时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博学有才气,善画人物.他的人物画以简练纤细的线条勾画轮廓和衣褶,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运思精微,襟灵莫测”.《女史箴图》是他的代表作.图卷根据西晋诗人张华所写的《女史箴》创作.张华的作品描写宫廷妇女节义,宣扬“女德”.如:第四节的内容是指责人们只知外表修饰,不重品德修养,强调人们应像洗脸梳头一样注重品德的修养.顾恺之《女史箴图》其四,就表现了上述内容.本图的画面就是贵妇梳妆的形象,以线、墨为主,施以透明色彩,女子安娴而坐,对镜侧现面容.画中人物的形象、神态都很符合各自的身份.顾恺之《女史箴图》真迹不存.现存的图卷,相传为唐朝人临摹,但也形神兼备,保有真迹的遗风,为传世珍品,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抢走了这一稀世珍品,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数学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最为显著的学科之一,圆周率的推算又是古代数学发展最显著的成就.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了“周三径一”,即圆周率为3.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知道那太不精确了.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和其他相关问题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刘徽所运用的初步的极限概念和直曲转化思想,非常可贵.祖冲之则更进一步精确推算了圆周率,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两个数值之间,并提出其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在世界科技史上竟千年无人超越.他还著有《缀术》,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农学成就当首推《齐民要术》.自古以来,我国就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农业很发达.据《汉书·艺文志》记录,西汉以前共有九种农书.《胜之书》是西汉农书,但已散佚,就靠一些农政书籍尤其是《齐民要术》的引文,人们才能知其残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贾思勰的这部著作集中、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成就,尤其是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生产经验.贾思勰治学严谨,“采捃(jùn,摘取)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最终写成这部农学的科学著作.
地理学也是我国古代深得重视的学科.西汉时期,人们已能绘制精确的地图.东汉时,桑钦著《水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裴秀、北魏郦道元都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地理学家.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他对历史地理认真研究,方有此作.在《禹贡地域图·序》中,他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水经》记载了137条河流,《水经注》补入一千多条,文字也扩充了几十倍,内容涉及面更广,其内容远远超出了河道、水文,包括了河道流经地域的历史变迁、经济状况、自然景观等诸多方面,而且文笔生动流畅.
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刘徽,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家.曹魏末年,他撰成《九章算术注》9卷,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割圆术.《九章算术》说:“周三径一”,即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刘徽认为这太不精确,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而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刘徽发现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多边形周长就无限逼近圆的周长,从而创立割圆术,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刘徽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相继算出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直至正九十六边形的边长,求出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出圆周率为314的结论.后来,他又计算出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即圆周率为314159.刘徽运用了初步的极限概念,并提出了割圆术,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据《隋书·律历志》记载:“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过剩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朒nǜ.朒数,不足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幂,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书,名为《缀术》,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
祖冲之精确推算圆周率的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祖冲之(429—500),推算出圆周率的过剩近似值为3.1415927,不足近似值为3.1415926.直到15世纪前期,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把它打破.他求出了小数点后16位的圆周率精确数值;16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也突破了这个由祖冲之创造的纪录.他们都比祖冲之晚了一千年左右.祖冲之还用分数来表示圆周率,密率为355/113,约率为22/7.16世纪中期以后,德国数学家奥托(或译作鄂图、渥脱)、荷兰数学家安托尼兹,才先后分别求得密率,西方数学界还把密率称为“安托尼兹率”,其实他比祖冲之要晚一千一百年.因此,有人提出应把“安托尼兹率”称为“祖率”,这个荣誉应当属于中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
裴秀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裴秀在《禹贡地域图·序》中说:“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有图像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之于山海隔绝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巨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人们称他提出的六项制图原理为“制图六体”.
葛洪
葛洪(284—364),晋朝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年青时曾因镇压农民起义,赐爵关内侯.后做道士,曾到罗浮山炼丹.所著《抱朴子》,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外篇述“人间得失,人间臧否”.其中,内篇的《金丹篇》对炼丹法有明确记载.英国人、科技史权威李约瑟说:中国炼丹术是“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最重要的根源)”.葛洪还著有《肘后救卒方》,提出了预防接种疫苗的方法,并最早对天花、恙虫病等传染病作了记载.
法显
法显(约337—约422),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旅行家、翻译家、僧人.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他是我国僧人西行取经的先行者.后秦弘始元年(公元399)从长安出发向西,涉流沙,越葱岭,历尽艰险,终于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取得《摩诃僧诋律》《方等涅经》等佛教经典,并学会梵文、梵语,还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又得到了一些经籍.此后,法显乘附商人大舶归国,途中遇暴风,飘流到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他在当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再转乘别的商船去广州.不料途中又遇大风,大船任风随流,船上水尽粮绝.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这艘商船漂流到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南岸.归国后,法显南下建康,在道场寺与佛驮跋陀合译佛教经籍.他还记述旅行见闻,撰成《佛国记》.法显对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国佛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曹操《蒿里行》
全诗为:“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hāo)里行》,乐府歌名.据晋人崔豹《古今注·音乐》:“《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本篇意在哀伤战乱中生民万姓的死亡.
王粲《七哀诗》(三首选其一)
“西京乱无象(长安乱得不成名堂),豺虎方构患.复弃中国(中原地区)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kuì)然伤心肝.”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选二)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传本为‘三十年’有误,当作‘十三年’,陶渊明从29岁出仕,任江州祭酒,至41岁彭泽辞官,首尾共13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采桑度》七首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
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采桑不装钩,牵坏紫罗裙.
语欢稍养蚕,一头养百塸.奈当黑瘦尽,桑叶常不周.
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
采桑盛阳月,绿叶何翩翩.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
伪蚕化作茧,烂熳不成丝.徒劳无所获,养蚕持底为?
这是一组歌唱江南女子蚕桑劳动和春情的乐府民歌,取材立意颇具特色.南朝民歌,绝大多数出自城市,反映生产劳动者极少.开头两首,用明净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轻快明艳的阳春采桑图.第三和第七首,描写重点在采桑,歌唱劳动,表现采桑女独特的情趣.第四、第五、第六三首,内容与其他四首有别,色彩气氛亦有不同,表现了劳动的艰难和采桑女子难言的心曲,淡淡的惆怅.
分析全组诗歌,这位采桑女子似乎是初恋,一个满怀春情渴求异性爱怜的少女,竟被人冷落,不禁失望、懊恼、伤感.用采桑、养蚕表现恋情的民歌,南朝乐府中并不罕见;表现两情阻隔的民歌,也为数不少.这组诗歌的主要特色,在于较真切地运用采桑养蚕生产劳动,巧妙自然地暗示采桑女的不幸恋情,将劳动与恋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单纯表现恋情的民歌更有艺术厚度.全组诗歌的宗旨并不是为了表现劳动,主要是反映稍具乡村意味的恋情.
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321—379,另有一说为303—361),中国最杰出的书法大师之一,被后人誉为“书圣”.琅邪临沂人,出身士族,曾任右军将军,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早年师从卫夫人(铄)学习书法,后来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集前代各家之大成,推陈出新.
《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不论文章,还是书法,《兰亭序》都是精品佳作.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文士,在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位于今绍兴市西南郊)游宴兴会,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些文人乘兴写了很多诗.酒酣之际,王羲之兴致勃发,挥笔疾书,为诗集写了这篇序.这一墨宝笔走云龙,气象万千,全文有20个“之”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堪称绝代佳作.唐太宗死后,《兰亭序》手迹作为殉葬品“秘于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在今陕西礼泉境内)”.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兰亭序》是唐太宗命令冯承素临摹的.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顾恺之,古代著名画家,东晋时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博学有才气,善画人物.他的人物画以简练纤细的线条勾画轮廓和衣褶,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运思精微,襟灵莫测”.《女史箴图》是他的代表作.图卷根据西晋诗人张华所写的《女史箴》创作.张华的作品描写宫廷妇女节义,宣扬“女德”.如:第四节的内容是指责人们只知外表修饰,不重品德修养,强调人们应像洗脸梳头一样注重品德的修养.顾恺之《女史箴图》其四,就表现了上述内容.本图的画面就是贵妇梳妆的形象,以线、墨为主,施以透明色彩,女子安娴而坐,对镜侧现面容.画中人物的形象、神态都很符合各自的身份.顾恺之《女史箴图》真迹不存.现存的图卷,相传为唐朝人临摹,但也形神兼备,保有真迹的遗风,为传世珍品,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抢走了这一稀世珍品,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