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字的短句怎样区分是不是成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01:18:37
四个字的短句怎样区分是不是成语?
难道一定要凭经验和查字典吗?有没有相关规则!
难道一定要凭经验和查字典吗?有没有相关规则!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成语的定义如下:“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
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
宽泛的,以致于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语.
第一个问题:如何界定成语和俗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俗语的定义如下:“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
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从这个解释
可以看的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著者认为成语和词语的最大区别就是成语有出处,
而俗语则没有出处,来自民间.然而成语和俗语的区别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成语来源于俗语.例如指桑骂槐,就是一
个无从考证出处的俗语,由于使用得广泛而变成了成语.又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很多成语辞典说这句出于《容斋随笔》,可是《容斋随笔》里原文是:“信之为大将军
,实萧将军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显
然在洪迈之前便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并不是洪迈的原创.这里的俚语就是现在
的俗语之意.
有些是很容易区分界定的,比如:贼头贼脑一看就是俗语,但是贼眉鼠目就不太好
说究竟是成语还是俗语.特别是一些有出处的“俗语”,更是很难分清楚.比如“风马
牛不相及”作为成语异议不大,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很难说究竟算不算
成语.
俗语可以分为三类: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三类都和成语有交叉.
第一类:谚语.谚语的形式通常为完整的一句话,而不是一个词组.很多谚语和成
语的界限并不明显,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成语来自于谚语.《战国策·楚策》有“臣闻鄙
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之语,也就是“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本身是一个谚语,虽然现在我们常用前四个字,但是使用者都知道其含义
是“未为迟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赞:“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究其来源,《楚辞·卜居》中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
不同.”.可见这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就流传在楚国的谚语.
还有一些在边缘地带游荡的谚语,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坐山观虎斗”
,“挂羊头卖狗肉”,“驴唇不对马嘴”这些谚语也是沿用数百年,但是很多成语辞典
也会收入这些谚语.
第二类:歇后语.歇后语的形式类似谜语,前半句出一个谜面,后半句作出解释,
经常使用谐音谐意等形式.可以说歇后语和成语交叉不大,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例如
“打破砂锅璺(问)到底”,这是一个标准的歇后语,但是也常常被作为成语对待.类
似的还有“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天下乌鸦一般黑”,“开门七件事,柴米
油盐酱醋茶”等等.
第三类是惯用语.这部分照理说是最不容易和成语混淆的,事实上却是十分混乱.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四字的惯用语特别多,例如: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个人感觉
大部分的成语辞典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个问题:成语含义的变迁
去年因为“七月流火”,人大的校长着实露了一把脸.成语误用滥用现在已经成为
了一种社会现象,而现象后边必然存在着问题.语言的变迁是一个客观事实,无法否定
.一个方面是读音的变迁,一个方面是含义的变迁.有些含义的变迁已经被广泛接受,
而另外一些颇有争议.比如“素面朝天”,本出《杨太真外传》,说虢国夫人自恃容貌
娇媚,不化妆就去朝见天子.现在则将朝天理解为“面对公众”,可以说也不算有什么
错误.还有“望洋兴叹”是仰起头慨叹.现在理解为看到大海而产生渺小的感觉而慨叹
.
语言的从俗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那些需要从,那些不能从,则是一个值得考虑
的问题.例如“帧”原读zhèng,近年由于IT知识的普及发展,这个字被普遍误读成为
zhēn,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将zhēn作为正音了.还有纪晓岚的“纪”,现在
也是jǐ和jì都被视为正确读音了.
有很多成语是古人故意曲解或者谐谑而改变了含义.比如“每下愈况”是说越到细
微之处越能观察到事物的真相,而“每况愈下”就是一个因为宋人谐谑而形成的成语.
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能够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成语.当然用谐音
谐意来利用成语表示诙谐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不应该视为错误.
第三个问题:成语的形式
成语以四个字居多,但是并不是说只有四个字的才是成语.四个字的成语争议最少
,其他字数的多少都有些争议.
两个字的比较少,但是也有一些,例如:斧正,推敲.在古代汉语中,除了联绵词
,以单音节词为多,双音节词比较少.所以这类有著名典故的双音节词通常也被视为成
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四字成语可以简化为二字词语,例如:蛇足,效颦等等.这
种情况只是成语的简化,并不是二字的成语.
三个字的例如:风马牛,东道主,执牛耳,莫须有等等.
超过四个字的情况也不少见,比如:“五十步笑百步”,“小巫见大巫”,“冒天
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等.
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是很多人喜欢随意的打乱四字成语的顺序,不知道是为了表示与
众不同还是有才学.比如把“美轮美奂”说成“美奂美轮”,把“朝秦暮楚”说成“暮
楚朝秦”.我们承认有一部分成语是两种说法都有,但是大部分成语还是有固有形态而
不能生拉硬造的.有种极端的情况是为了保持平仄对仗或者押韵而把成语“倒装”,这
种现象我是极度不赞成的,就是一种明显的“以文害辞”.例如《红楼梦》第89回回目
:“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这里人亡物在是“平平仄仄”,杯弓蛇
影是“平平平仄”,为了做到偶数字平仄相对而将杯弓蛇影倒过来写成了“蛇影杯弓”
.
成语的问题一箩筐,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如何解决.不知道这种混乱的状态何时才
能结束.
--
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
宽泛的,以致于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语.
第一个问题:如何界定成语和俗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俗语的定义如下:“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
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从这个解释
可以看的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著者认为成语和词语的最大区别就是成语有出处,
而俗语则没有出处,来自民间.然而成语和俗语的区别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成语来源于俗语.例如指桑骂槐,就是一
个无从考证出处的俗语,由于使用得广泛而变成了成语.又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很多成语辞典说这句出于《容斋随笔》,可是《容斋随笔》里原文是:“信之为大将军
,实萧将军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显
然在洪迈之前便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并不是洪迈的原创.这里的俚语就是现在
的俗语之意.
有些是很容易区分界定的,比如:贼头贼脑一看就是俗语,但是贼眉鼠目就不太好
说究竟是成语还是俗语.特别是一些有出处的“俗语”,更是很难分清楚.比如“风马
牛不相及”作为成语异议不大,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很难说究竟算不算
成语.
俗语可以分为三类: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三类都和成语有交叉.
第一类:谚语.谚语的形式通常为完整的一句话,而不是一个词组.很多谚语和成
语的界限并不明显,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成语来自于谚语.《战国策·楚策》有“臣闻鄙
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之语,也就是“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本身是一个谚语,虽然现在我们常用前四个字,但是使用者都知道其含义
是“未为迟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赞:“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究其来源,《楚辞·卜居》中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
不同.”.可见这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就流传在楚国的谚语.
还有一些在边缘地带游荡的谚语,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坐山观虎斗”
,“挂羊头卖狗肉”,“驴唇不对马嘴”这些谚语也是沿用数百年,但是很多成语辞典
也会收入这些谚语.
第二类:歇后语.歇后语的形式类似谜语,前半句出一个谜面,后半句作出解释,
经常使用谐音谐意等形式.可以说歇后语和成语交叉不大,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例如
“打破砂锅璺(问)到底”,这是一个标准的歇后语,但是也常常被作为成语对待.类
似的还有“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天下乌鸦一般黑”,“开门七件事,柴米
油盐酱醋茶”等等.
第三类是惯用语.这部分照理说是最不容易和成语混淆的,事实上却是十分混乱.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四字的惯用语特别多,例如: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个人感觉
大部分的成语辞典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个问题:成语含义的变迁
去年因为“七月流火”,人大的校长着实露了一把脸.成语误用滥用现在已经成为
了一种社会现象,而现象后边必然存在着问题.语言的变迁是一个客观事实,无法否定
.一个方面是读音的变迁,一个方面是含义的变迁.有些含义的变迁已经被广泛接受,
而另外一些颇有争议.比如“素面朝天”,本出《杨太真外传》,说虢国夫人自恃容貌
娇媚,不化妆就去朝见天子.现在则将朝天理解为“面对公众”,可以说也不算有什么
错误.还有“望洋兴叹”是仰起头慨叹.现在理解为看到大海而产生渺小的感觉而慨叹
.
语言的从俗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那些需要从,那些不能从,则是一个值得考虑
的问题.例如“帧”原读zhèng,近年由于IT知识的普及发展,这个字被普遍误读成为
zhēn,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将zhēn作为正音了.还有纪晓岚的“纪”,现在
也是jǐ和jì都被视为正确读音了.
有很多成语是古人故意曲解或者谐谑而改变了含义.比如“每下愈况”是说越到细
微之处越能观察到事物的真相,而“每况愈下”就是一个因为宋人谐谑而形成的成语.
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能够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成语.当然用谐音
谐意来利用成语表示诙谐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不应该视为错误.
第三个问题:成语的形式
成语以四个字居多,但是并不是说只有四个字的才是成语.四个字的成语争议最少
,其他字数的多少都有些争议.
两个字的比较少,但是也有一些,例如:斧正,推敲.在古代汉语中,除了联绵词
,以单音节词为多,双音节词比较少.所以这类有著名典故的双音节词通常也被视为成
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四字成语可以简化为二字词语,例如:蛇足,效颦等等.这
种情况只是成语的简化,并不是二字的成语.
三个字的例如:风马牛,东道主,执牛耳,莫须有等等.
超过四个字的情况也不少见,比如:“五十步笑百步”,“小巫见大巫”,“冒天
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等.
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是很多人喜欢随意的打乱四字成语的顺序,不知道是为了表示与
众不同还是有才学.比如把“美轮美奂”说成“美奂美轮”,把“朝秦暮楚”说成“暮
楚朝秦”.我们承认有一部分成语是两种说法都有,但是大部分成语还是有固有形态而
不能生拉硬造的.有种极端的情况是为了保持平仄对仗或者押韵而把成语“倒装”,这
种现象我是极度不赞成的,就是一种明显的“以文害辞”.例如《红楼梦》第89回回目
:“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这里人亡物在是“平平仄仄”,杯弓蛇
影是“平平平仄”,为了做到偶数字平仄相对而将杯弓蛇影倒过来写成了“蛇影杯弓”
.
成语的问题一箩筐,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如何解决.不知道这种混乱的状态何时才
能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