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古人炼字炼句的掌故?除了贾岛推敲 王安石改诗(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掌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06:08:21
有哪些古人炼字炼句的掌故?除了贾岛推敲 王安石改诗(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掌故
1
唐代有个名叫李相的官员,十分好学,一有空闲就捧起《春秋》来读.他经常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吹”字音.长期在他身边的一个侍从,老是听他把这个字读错,便很不满意,但对自己的主人又不好明说,只有憋在心里.后来,侍从的不满情绪还是被李相觉察到了,李相就问这个侍从:“我每次读到这里,你就流露一股不满的情绪,这是什么原因呢?”侍从怕直说了于己不利.可不说又不行,正在这为难之际,他忽然灵机一动,便婉转地答道:“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吹’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所以对自己不满意.”李相一听,知道是自己读音有误,忙说:“哦,那一定是我读错了!我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而你是有老师教过的,你肯定是对的.”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李相连忙站起来,把侍从接在自己的座位上,拜侍从为“一字之师”.
2
杨万里,字亭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人称南宋四大家.其诗善为“杨诚斋体”,不堆砌典故,构思新巧,语言平易自然,自成风格,有《诚斋集》传世.传说有一天,杨万里在馆中与人闲聊,谈到晋朝间,就说起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怎么怎么,旁边有个小吏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杨万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杨万里看.果然韵书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此二者为有一字误读而经他人匡正的例子;以下事例均为有一字运用欠妥而经他人改良者——
3
唐代有个诗僧名叫齐己,写的诗清逸隽永,耐人寻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恰巧诗友郑谷来访,看后认为梅花数枝开不能算早,就提笔改了一个字,将“数枝”改为“一枝”,突出其独在百花之先绽开.齐己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郑谷是“一字之师”.
4
高适,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也是唐代的杰出诗人.早年久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所作多边塞诗.其诗大多意境雄浑,情调苍凉,间有清丽俊秀的咏景佳作.一天,高适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写完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5
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雁门(今山西代县)人,诗作风格清婉,多写自然景物,间或写民间疾苦,著有《雁门集》.有一次,萨都剌写了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吟哦再三,颇为自得.有个老人看见这联诗后,连连摇头,不以为然.萨都剌一见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见,便虚心向他讨教.老人说:“这一联诗,写得的确不凡,摹景状物,别有意境.只是上半联已有一个‘闻’字,下半联又用一个‘听’字,字虽有异,却皆隐‘耳’意.恰犯诗家大忌.” 萨都剌豁然大悟,忙问:“依您之见,改什么字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诗中不是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佳句吗?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来一用.” 萨都剌试着把“闻”雨改为“看”雨,仔细玩味,觉得果然更好.上半联的“看”字隐“眼”意,下半联的“听”字隐“耳”意,不仅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愈发显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萨都剌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一字之师”.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谦虚好学的人,随处可得“一字师”.这种事古代有,近现代也有.)
唐代有个名叫李相的官员,十分好学,一有空闲就捧起《春秋》来读.他经常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吹”字音.长期在他身边的一个侍从,老是听他把这个字读错,便很不满意,但对自己的主人又不好明说,只有憋在心里.后来,侍从的不满情绪还是被李相觉察到了,李相就问这个侍从:“我每次读到这里,你就流露一股不满的情绪,这是什么原因呢?”侍从怕直说了于己不利.可不说又不行,正在这为难之际,他忽然灵机一动,便婉转地答道:“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吹’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所以对自己不满意.”李相一听,知道是自己读音有误,忙说:“哦,那一定是我读错了!我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而你是有老师教过的,你肯定是对的.”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李相连忙站起来,把侍从接在自己的座位上,拜侍从为“一字之师”.
2
杨万里,字亭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人称南宋四大家.其诗善为“杨诚斋体”,不堆砌典故,构思新巧,语言平易自然,自成风格,有《诚斋集》传世.传说有一天,杨万里在馆中与人闲聊,谈到晋朝间,就说起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怎么怎么,旁边有个小吏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杨万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杨万里看.果然韵书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此二者为有一字误读而经他人匡正的例子;以下事例均为有一字运用欠妥而经他人改良者——
3
唐代有个诗僧名叫齐己,写的诗清逸隽永,耐人寻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恰巧诗友郑谷来访,看后认为梅花数枝开不能算早,就提笔改了一个字,将“数枝”改为“一枝”,突出其独在百花之先绽开.齐己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郑谷是“一字之师”.
4
高适,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也是唐代的杰出诗人.早年久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所作多边塞诗.其诗大多意境雄浑,情调苍凉,间有清丽俊秀的咏景佳作.一天,高适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写完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5
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雁门(今山西代县)人,诗作风格清婉,多写自然景物,间或写民间疾苦,著有《雁门集》.有一次,萨都剌写了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吟哦再三,颇为自得.有个老人看见这联诗后,连连摇头,不以为然.萨都剌一见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见,便虚心向他讨教.老人说:“这一联诗,写得的确不凡,摹景状物,别有意境.只是上半联已有一个‘闻’字,下半联又用一个‘听’字,字虽有异,却皆隐‘耳’意.恰犯诗家大忌.” 萨都剌豁然大悟,忙问:“依您之见,改什么字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诗中不是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佳句吗?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来一用.” 萨都剌试着把“闻”雨改为“看”雨,仔细玩味,觉得果然更好.上半联的“看”字隐“眼”意,下半联的“听”字隐“耳”意,不仅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愈发显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萨都剌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一字之师”.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谦虚好学的人,随处可得“一字师”.这种事古代有,近现代也有.)
有哪些古人炼字炼句的掌故?除了贾岛推敲 王安石改诗(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掌故
王安石推敲是怎磨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的
除了贾岛和王安石的推敲古诗的故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还有没有人推敲的故事(别说侦探故事)古代现代的
古人炼字炼句的例子
古人推敲的名句可以是王安石的,李白的,杜甫的.不要春(风又绿江南岸)了,还有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都知道了,不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用一个绿字,反复推敲的故事有那些?
是诗人王安石写的,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可以换成哪些字?
名人推敲的故事别复制我大多处都看了 不要贾岛推敲 不要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
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如何炼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在下面的诗句中找出传神之字.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两个黄鹂
谁知道一些名人该文章的事例,一则就行.(“推敲”,“一字师”,“春风又绿江南岸”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