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煎汤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4 10:02:44
煎汤是什么意思
煎汤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你是不说的煎药
中医学术语,说白了就是用水加热熬药的意思. 汤剂,又称汤液,是指将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后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制备简单易行,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
编辑本段功能
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2.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3.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4.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加水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 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药材质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 5.方法 5.1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5.2煎煮次数与方法 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
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份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2次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20~30分钟,二煎10~20分钟.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l0~20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以3次为宜,头煎为40~50分钟,二煎为20~30分钟,三煎为l0~20分钟.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5.3煎煮榨渣取汁 汤剂煎完后应榨渣取汁.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其次主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份容易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有研究表明绞取药渣内的药液可增加药液成份的l5%~25%. 中药煎后所取得的药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学龄期儿童100毫升,婴幼儿50毫升为宜.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剂300毫升日服2次,学龄期儿童200毫升日服2次,婴幼儿100毫升日服2次为宜. 6.服法 服用中药,许多人的习惯是一剂中药煎两次,分头汁和二汁分别服用.其实,这种服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中药中易溶的甙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有效成份在头煎中含量较多,其它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时,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多,故两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药效也差异很大.所以,服用中药一般应将煎煮2次或3次的中药液体合并,搅拌均匀后分为2份或3份,分别于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发挥药效至最佳程度. 一般来说,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幼儿或呕吐病人因为服用药物有困难则可以分多次服完.服药时间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药物的作用来决定,一般的药最好在饭后1小时服,补养药品宜空腹服,易吸收.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进食稍后再服为好,以助疗效并减轻对胃的刺激.服用清热解表药后,不宜吹风,并观察有无出汗和体温、脉搏的变化;润肠的泻药空腹服,易使积滞物泻出.驱虫药在空腹时服,应在早上空腹服.能提高杀虫效果,服后注意大便变化;调经药应在经前服用.中老年人用于滋补身体的补益中药最好是在饭前服用,特别是早晨空腹时服,有利于滋补成份的吸收.药汁冷了,应热一下再服用.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一般而言,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宜饭前空腹服用;治疗外感疾病及头面部疾病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安神的药物宜临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间服食.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宜饭后服用.饭后服用的时间一般为进食后半小时左右. 7.机煎中药 中药煎煮机是一种带有电控装置的全封闭微压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产生的蒸气一次性使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保证中药疗效,更符合卫生学要求,不易霉变. 机煎中药,服用比较方便.一般情况下,机煎中药都是包装在医用塑胶袋中,包装过程也在全封闭无菌状态下进行的.这种袋装药液抗挤压、不易破损,每包药液可在常温下,能保存10天左右,无论居家还是外出携带都非常方便.服药时,只需将药包放进热水内浸泡约10~20分钟即可饮用.微波炉加热后的机煎袋装中药不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可以放心服用. 8. 适当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饮食方面应注意忌食生、冷、黏腻、辛辣的食品,没必要另外补充维生素.一般患热性病者忌辛、辣、油腻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烟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黄疸、过敏性疾病、痈疽、肿瘤及某些皮肤病忌食鱼、虾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肿病人忌食盐;补血药忌饮茶等. 9. 特殊中药的处理 在处方中有些药材性质特殊,不能与方中群药同煎,应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医师会在处方中注明,药房在配药时会另包并加以说明.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入药方法. 9. 1.先煎:矿物类、贝壳类、甲壳类、骨类、化石类药物的质地坚硬,这些药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时间内很难煎煮出来,因此要单独先煎.例如矿物类药物石膏、代赭石、赤石脂等;贝壳类药物如牡蛎、石决明等;甲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穿山甲等;骨类药物如虎骨和豹骨等.这些药物必须事先捣碎,加水单独煎煮1小时后,再加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另外,还有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川乌、附子、草乌等,通过长时间的高温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减少其毒性,久煎后的水解产物才能起到治疗作用,使其应用更为安全. 9. 2.后下:花、叶类以及一些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份多的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会致香气挥发,药性损失,故宜后下,部分根茎类有效成份煎煮时中药成份对热不稳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应后下.如藏红花、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在其它药煎煮以后,停火前的5~10分钟时再将其纳入,煎沸5~10分钟即可,叫后下. 9. 3.包煎: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它药一起煎.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类药物,一是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等,煎药时特别粘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药汁也不容易滤除:二是有些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时容易上飘在药液表面或沉淀锅底,所以需要包起来煎煮;三是有些有绒毛的药物,如辛夷、旋覆花、枇杷叶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绒毛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四是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山药,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焦化,需包煎;煎煮上述药物时先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再放入药锅内与其它药物同煎,叫包煎.包煎时药袋尽量松些,以免药物膨胀时空间不足导致无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9. 4.另煎:有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三七、羚羊角、虫草、鹿茸等),可单独煎煮取汁,再兑入煎好的药液中同服.以免在与其它药物的煎煮过程中损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费. 9. 5.溶化:又称烊化,是指有些胶质性中药(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或黏性易溶的药物(如饴糖),煎煮时容易与其它药物粘结成团块,或造成溶液胶体渗透压提高,不利于药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响整个药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锅底,容易熬焦且浪费药材,不宜与其它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搅拌,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药液溶化后服用. 9. 6.泡服:一些用量少,而且药物中的有效成份易溶出的中药(如番泻叶、胖大海等),不须煎煮,直接用开水浸泡后即可服用. 9. 7.冲服:一些难溶于水的药,某些粉末样的药物(如琥珀粉、朱砂)不宜煎煮,或某些较贵重的中药(如三七粉、人参粉)或不宜煎煮的药物(如芒硝),液态药物(如竹沥、姜汁等),可直接冲入煎取的药液中混匀服用,或直接用温水冲服,以避免药物损失.一些药物较为贵重而且用量又小,如果与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其药汁就会被别的药物吸附,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如牛黄、麝香、珍珠粉、琥珀、冬虫夏草、三七粉等.另外,还有一些药物如贝母粉,虽然不是贵重药,但研成细粉冲服,比加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后服用效果要好些. 9. 8.煎汤代水:某些中药(如灶心土、玉米须等),可先煎煮后留水去渣,再用此水煎煮其它中药. 中药的浸泡时间与水温 在煎煮中药前不先用冷水浸泡中药,而是直接加热水浸泡中药或冷水煎熬,这种方法极不可取. 中药大多数都是干品,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沉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直接加热水煎煮会使药材表面所含的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阻碍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致使组织内部可溶性有效成份难以浸出,影响了药物有效成份的渗出、溶解.如果药材经过浸泡后就会膨胀疏松,有效成份也容易煎煮出来. 中药入煎前应先浸泡多长时间为好呢?这应视配方中的药物组成而定.若以花、叶、细茎类质地疏松和轻浮的植物药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即可入煎;而以生长多年的植物块根、根茎、种子、果实为主,质地坚硬的,应浸泡60分钟方可入煎;凡是矿物、动物、蚧壳类药材,浸泡时间需更长一些,这样可湿润药材,能使其充分膨胀,药材变湿变软,更多的有效成份才会煎出. 至于用水温度,一般含挥发油、苷类药物及维生素类的药物如薄荷、羌活、解表药等以冷浸短煎为宜,以免长时间煎煮有效成份会随着水蒸汽而挥发;含淀粉、蛋白质等一些成份丰富的药物如天花粉、山药、茯苓等则宜用40度左右的水温浸泡,使水分缓缓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疏松膨胀,形成良好的溶出环境,让有效成份易于煎出.不过对于复杂的中药处方来说,宜着重考虑绝大多数药物的性质,采用冷浸的方式. 药物的浸泡时间及浸泡温度在保持一般原则的前提下,也应考虑到季节对药物成份性质的影响,夏秋炎热季节,中药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酵变质;而在冬春寒冷季节,多数中药浸泡时间则可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