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事件的6要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8 00:57:13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事件的6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事件的6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整体把握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晚开始,6月2日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
  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二、问题研究
  1.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六要素也不难.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一点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举例来说,读到“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心里悬着六个问题,就会注意:人物?中路军30万人.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般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读别的叙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节内容了.
  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就要分别把握各种要素.
  2.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3.语言探究: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整体把握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二、问题研究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练习说明
  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
  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
  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教学建议
  一、既要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传统课文,以往都放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新闻体裁特点.本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新闻的特点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
  抓住新闻特点,与把握新闻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讲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既要讲全,又要突出重点,重点应该抓住导语.
  正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两则新闻,应该引导学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二、适当介绍背景资料.
  前一则新闻,需介绍整个渡江战役的概况,后一则新闻,需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概况,特别是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概况.背景资料一介绍,新闻中许多内容就容易弄清楚了.例如前一则新闻说到的和平协定,后一则新闻说到的蒋介石调整兵力部署的种种举措,知道了背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三、要引导学生从两则新闻的特色中学习创新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两则新闻都有特色,要引导学生钻研,汲取营养.
  有关资料
  一、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节选自《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初中第四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出处同上)
  三、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出处同上)
  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作特点
  (一)依时叙事.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安排,场面虽大,但大而不乱;内容虽多,但多而不杂.
  (二)详略得当.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四)去粗取精.对如此场面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诸如事前如何准备,临战如何动员,战士们如何摩拳擦掌,广大工农群众又如何积极支前等等,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
  (五)语言精练.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当然还要鲜明、生动.这篇新闻稿在这方面是个典范.在报道敌我遭遇战时,中路和西路我军所遇之抵抗,用“甚为微弱”四个字来概括;而东路则用“整天激战”来概括.在报道我军战果时,用词也是很有分寸的,西路军占领的是“广大南岸阵地”,并“正向南扩展中”.东路军占领的则是几个县的“广大地区”,同时着重报道了江阴和沪宁线(镇江无锡段)两个战略要地,要塞用“控制”这个动词,十分准确地表明它不仅是被占领,而且被我军操纵,正因为如此,长江才能被“封锁”.
  (出处同上)
  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资料
  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