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日本人真的叫过中国人“东亚病夫”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23:51:11
在历史上日本人真的叫过中国人“东亚病夫”吗?
为甚么这样叫我们,当时的中国哪里出问题了?
日本人是不是想表达:中国人很懦弱,整天吃大烟,身体病怏怏的,政府也无所做为?
感觉说这句话的人是鲁迅……
为甚么这样叫我们,当时的中国哪里出问题了?
日本人是不是想表达:中国人很懦弱,整天吃大烟,身体病怏怏的,政府也无所做为?
感觉说这句话的人是鲁迅……
清朝末年,吸鸦片者吞云吐雾,麻杆身体,面黄肌瘦,小脚女人弱不禁风,一步三晃.国民其心渐弛,其气渐柔,其骨渐软,其力渐弱.扭曲的外观,羸弱的体质,低下的精神,屈辱的心理,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窘境.而后来取代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鸦片生产国和输出国的日本却几乎无人吸食.
甲午战争中国败给日本后,思想家严复译《天演论》,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理论剖析中国.他在天津《直报》发表《原强》称:“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中国者,固病夫也.”这是中国第一次被当作“病夫”.他主张“鼓民力”,对症下药治疗.遗憾的是,连严复也因吸食鸦片患病而死.
1896年,英国《伦敦学校岁报》评价甲午战争一文被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译发:“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此评论不可谓不深刻入骨.
清末,江苏人曾朴用“东亚病夫”笔名写小说《孽海花》,表明自己身体欠佳,为“病夫国之病夫”,并以此躲避政治迫害.由此,“东亚病夫”一词正式出现并穿越时空至今.
最初的“病夫”、“东亚病夫”,不仅指中国人体质弱、体育落后,还有麻木不仁、兵败国衰之意,是一针见血地剖析和确诊,并激励鞭策中华民族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如是说:而称病态毕露之国民为东亚病夫,实在也不算诬蔑.鲁迅、陈独秀等也多次称中国为“病国”、“病夫”.
顺便说下,关于小日本的由来.
中国的绰号文化堪称世界之最.自古以来,东方独大的中国自以为“世界中心”、“天下第一”,就自称 “中华”、“中国”、“上国”、“天朝大国”,并以“华夷之辨”观念视外族为禽兽,名字用“兽”或“虫”修饰,如“狄”、“蛮”、“戎”.惟独称日本为“夷”、“倭”,带个“人”字旁,使得当时景仰中国的日本人十分高兴,认为中国毕竟把自己当“人”看.而今,许多中国人还用“倭”来代表日本以示轻蔑.但在古汉语里,“倭”属于中性而略具褒美意味,明代以后才成为贬义词,是语言文化在对日关系里的鲜明表现.
不过,国人给日本起的绰号最多,很多不乏贬义,如“东夷”、“下国”、“弹丸”、“倭奴”、“区区岛国”、“蕞尔小国”,古代日本甚至也往往这样自称.蒋介石还称日本为“岛夷蛇豕”.中性一点的“东瀛”、“扶桑”,以及日本最重要的名字“日本”,也来自中国.
日本,本意是“日出之国”,“太阳升起来的地方”.逻辑上分析,在日本本土看太阳是在东方海上升起的,因此最初日本人不可能称呼自己的土地为“日本”.这应该是古代中国人观看东方岛屿的感觉和称呼,被对自身知之甚少的日本人借鉴.
607年,日本羽翼初丰,圣德太子致隋炀帝“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国书,表达不甘屈尊、对等交往的强烈愿望.隋炀帝览之不悦,斥之无礼,并遣使责难.
唐玄宗时,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武后曰日本”.武后为女皇武则天,“日本”一词正式出现.中国漆器传入日本大放光彩,日本英文名“JAPAN”也指漆器,据说根据“日本”古代汉字读音所起.可见日本各种名字与中国渊源之深.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对日本有所敬畏,但嘴上功夫依然强硬.1903年,留日生陈天华在《警世钟》说“小小日本不足道”.小日本,终于明显强烈地从一个中国知识英雄的口里说了出来,影响至今.
九一八后,吉林省德惠县抗日义勇军的战歌唱道:“提起了九一八啊,两眼泪哗哗;可恨那小日本儿啊,侵占我东北.”老师偷着告诉孩子,要是大个子中国人被打死,一车能装10个,日本兵个小,能装20个.伴随着日本侵略的深入和残暴,中国人一口一个“小日本”地怒骂,以此发泄内心的愤懑,表达大无畏精神和对侵略者的憎恨,当然无可厚非.
从小我就知道小日本,也常说小日本,还以为小日本“小鼻子小眼”.某同学长相丑陋,个头矮小,言行猥琐,就被骂作小日本.骂者也在潜意识里认为日本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1970年样板戏宣传画——《红灯记》之《赴选自王锦思《日本行中国更行》宴斗鸠山》,在高大的中国英雄李玉和面前,鸠山等日本鬼子渺小且猥琐.
叫“小日本”不乏憎恨无奈之意,但更多地是妄自尊大、夜郎自大的蔑视讥讽,认为日本国土小,日本人个头小,用品小,又小肚鸡肠,办不成大事,称“倭”就带有“矮小”的蔑意,而中国面积广大,大江大河大漠大山,人口众多,况且个头大,胸襟宽广.由此衍生的还有“小鬼子”、“小东洋”、“小鼻子”等.而口语中的“小日本儿”和“小日本子”中的象征晚辈的“儿”和“子”,更有着强烈的民族等级寓意.
叫“小日本”成为国人的习惯.从蒋介石、东北军阀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再到台湾作家柏杨、长虹电器总经理倪润峰、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水均益、笑星赵本山、中长跑教练马俊仁、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嘎子”,乃至5岁的幼童,都说“小日本”,更有报刊媒体、街头巷尾、黎民百姓、各色人等,集体无意识地不绝于耳、百说不厌、百写不繁的“小日本”.
甲午战争中国败给日本后,思想家严复译《天演论》,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理论剖析中国.他在天津《直报》发表《原强》称:“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中国者,固病夫也.”这是中国第一次被当作“病夫”.他主张“鼓民力”,对症下药治疗.遗憾的是,连严复也因吸食鸦片患病而死.
1896年,英国《伦敦学校岁报》评价甲午战争一文被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译发:“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此评论不可谓不深刻入骨.
清末,江苏人曾朴用“东亚病夫”笔名写小说《孽海花》,表明自己身体欠佳,为“病夫国之病夫”,并以此躲避政治迫害.由此,“东亚病夫”一词正式出现并穿越时空至今.
最初的“病夫”、“东亚病夫”,不仅指中国人体质弱、体育落后,还有麻木不仁、兵败国衰之意,是一针见血地剖析和确诊,并激励鞭策中华民族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如是说:而称病态毕露之国民为东亚病夫,实在也不算诬蔑.鲁迅、陈独秀等也多次称中国为“病国”、“病夫”.
顺便说下,关于小日本的由来.
中国的绰号文化堪称世界之最.自古以来,东方独大的中国自以为“世界中心”、“天下第一”,就自称 “中华”、“中国”、“上国”、“天朝大国”,并以“华夷之辨”观念视外族为禽兽,名字用“兽”或“虫”修饰,如“狄”、“蛮”、“戎”.惟独称日本为“夷”、“倭”,带个“人”字旁,使得当时景仰中国的日本人十分高兴,认为中国毕竟把自己当“人”看.而今,许多中国人还用“倭”来代表日本以示轻蔑.但在古汉语里,“倭”属于中性而略具褒美意味,明代以后才成为贬义词,是语言文化在对日关系里的鲜明表现.
不过,国人给日本起的绰号最多,很多不乏贬义,如“东夷”、“下国”、“弹丸”、“倭奴”、“区区岛国”、“蕞尔小国”,古代日本甚至也往往这样自称.蒋介石还称日本为“岛夷蛇豕”.中性一点的“东瀛”、“扶桑”,以及日本最重要的名字“日本”,也来自中国.
日本,本意是“日出之国”,“太阳升起来的地方”.逻辑上分析,在日本本土看太阳是在东方海上升起的,因此最初日本人不可能称呼自己的土地为“日本”.这应该是古代中国人观看东方岛屿的感觉和称呼,被对自身知之甚少的日本人借鉴.
607年,日本羽翼初丰,圣德太子致隋炀帝“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国书,表达不甘屈尊、对等交往的强烈愿望.隋炀帝览之不悦,斥之无礼,并遣使责难.
唐玄宗时,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武后曰日本”.武后为女皇武则天,“日本”一词正式出现.中国漆器传入日本大放光彩,日本英文名“JAPAN”也指漆器,据说根据“日本”古代汉字读音所起.可见日本各种名字与中国渊源之深.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对日本有所敬畏,但嘴上功夫依然强硬.1903年,留日生陈天华在《警世钟》说“小小日本不足道”.小日本,终于明显强烈地从一个中国知识英雄的口里说了出来,影响至今.
九一八后,吉林省德惠县抗日义勇军的战歌唱道:“提起了九一八啊,两眼泪哗哗;可恨那小日本儿啊,侵占我东北.”老师偷着告诉孩子,要是大个子中国人被打死,一车能装10个,日本兵个小,能装20个.伴随着日本侵略的深入和残暴,中国人一口一个“小日本”地怒骂,以此发泄内心的愤懑,表达大无畏精神和对侵略者的憎恨,当然无可厚非.
从小我就知道小日本,也常说小日本,还以为小日本“小鼻子小眼”.某同学长相丑陋,个头矮小,言行猥琐,就被骂作小日本.骂者也在潜意识里认为日本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1970年样板戏宣传画——《红灯记》之《赴选自王锦思《日本行中国更行》宴斗鸠山》,在高大的中国英雄李玉和面前,鸠山等日本鬼子渺小且猥琐.
叫“小日本”不乏憎恨无奈之意,但更多地是妄自尊大、夜郎自大的蔑视讥讽,认为日本国土小,日本人个头小,用品小,又小肚鸡肠,办不成大事,称“倭”就带有“矮小”的蔑意,而中国面积广大,大江大河大漠大山,人口众多,况且个头大,胸襟宽广.由此衍生的还有“小鬼子”、“小东洋”、“小鼻子”等.而口语中的“小日本儿”和“小日本子”中的象征晚辈的“儿”和“子”,更有着强烈的民族等级寓意.
叫“小日本”成为国人的习惯.从蒋介石、东北军阀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再到台湾作家柏杨、长虹电器总经理倪润峰、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水均益、笑星赵本山、中长跑教练马俊仁、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嘎子”,乃至5岁的幼童,都说“小日本”,更有报刊媒体、街头巷尾、黎民百姓、各色人等,集体无意识地不绝于耳、百说不厌、百写不繁的“小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