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2012年22期读后感随便一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5:19:40
读者2012年22期读后感随便一片
快啊..2012.11.17 21:00要
快啊..2012.11.17 21:00要
在《读者》2012第22期上,读到一篇王开岭 的文章《没有爱,世界会冻僵》,似有同感,特推荐给大家.
王开岭在自己的书《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序中写到:“即使在一个糟糕透顶的时代、一个精神和心情被严重干扰的时代,我们能否在不得不面对它、在同那些阴暗和障碍做斗争之余,在深深的疲惫和消沉之后——仍为自己积攒下一些美好、干净而正常的生活时日,以不至于太辜负一生……这就是我写此书的目的.”
中国是个苦难型国家,让人生气的事太多,所以鲁迅的号召力和笼罩力,远大于胡适.就我个人而言,对鲁迅是热爱,对胡适是钦敬.当“胡适”太多时,我喜欢提鲁迅;当“鲁迅”太盛时,我愿意谈胡适.当然,真正的他们时代都没有,只有学徒和随从.
一个大变革时代,最需要这样几款人:改革派、保守派、理想家、实业家.其比例和组合,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格局和走势.自古以来,中国人往往不是太实就是太虚,要么只顾坐而论道,缥缈得走了形;要么只顾低头觅食,极端物质化.我们缺少真正的理想主义实践.文人往往思想力很强,而行动力太弱.有次我去江苏海门,离南通不远,百年前那儿出过一位名人,叫张謇,清末最后一个状元,立宪党人,工商业巨子,教育家,慈善家,地方公共事务领袖,这是个让我激赏的人物,在当地媒体采访时我说他是“穷人的榜样、富人的榜样、文人的榜样、理想主义者的榜样”.谈现代中国的社会乌托邦,绕不过他.
从国民精神上讲,现在到了太实的时期,很物质很物理很生理的“实”.尤其当下,收益分配不合理、贫富悬殊、道德失陷、公信力降低、人的生存成本和压力空前大,像《蜗居》刻画的那样,一个住房就让你人生透支,一辈子没别的心思了,人人都焦虑,都有饥饿感,注意力被牢牢绑架在“物质”大风车上.不仅百姓,连精英知识分子,也把心智全浇灌在硬话题上,诸如经济战略、制度设计、权力问责、数据分析、技术和学术建议,你说的精神家园,这类软话题似乎大家都顾不上.虽然我有务虚的习惯,但不研究这么宏大的问题,我只说感受,甚至直觉.
我个人以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最缺的几样元素是:爱的意志、法的精神、现代理性、宗教心灵、生命美学、形而上哲学、不利己的自然观.法的精神,尤其宪政精神和法律实践,我觉得是当务之急,应成为上下共识和改革的基础.宗教心灵,未必是信徒式的,我更倾向于那种有“宗教感”、有宗教意绪的心灵状态.但宗教力量也有缺点,它主要通过让人敬畏(“惧”)来督导善良,所以我希望有一种更普泛和主动的爱的意志,通过愉悦的“爱”来让人上升,就像史怀哲医生的那种爱,它超越狭隘伦理和世俗神学,是从里向外散发的一种体息、一种温度、一种没有外力逼视的内心秩序,从而让灵魂更舒适,也更容易秉持和传导.
一切还不能照搬西方的,尤其心灵方面,要建立适合东方人精神体质的生命哲学,东方的形而上,单靠几本圣贤书不行,搬西方著作也不行.而且,我们最大的麻烦还不是学说,而是日常的秉持精神,是听从内心召唤的那种执行力,是基因和细胞意义的随身携带、终生服役.这些问题我一般不多想,想多了就有“天色已晚”的感觉,我们缺得太多了.前几天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我每天去办公室拿起新闻串联单都看到好几条,坦白说,心情极糟糕,那么多政府扯皮、争吵、推卸责任、拉帮结伙,大搞政治厚黑,殊不知天快塌了,这就是人类的极端利己主义,每个人都在乘坐的船上凿洞,这可是唯一的船啊.每个人都声称爱自己的孩子,可谁打算给后代留下一点可怜的资源呢?莫非每个人都指望自己的孩子打败别人的孩子,从而占有那最后一滴水、一点空气、一寸立足之地吗?
一个“爱”字,鼓吹容易,秉持难矣.尤其社会矛盾激化,公平和正义羸弱之时,你一味地讲“爱”,连自己都觉脸红.但你看当下的精神空气,除了腐烂、虚无和颓败像灰尘飘来飘去,还充满戾气和刀具的影子.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基础是靠暴力革命打下的,政治江山是这样,意识形态也是这样,那么,民间土壤和空气中,就不可避免残留这种农药,染上这种菌群.所以,在条件成熟时,消解斗争哲学的任务非常必要,去仇恨化,去敌视性,中国人缺乏微笑,缺乏信任,缺少谅解而且,我希望中国的文学、艺术、媒介,多重视一下爱,多一点温暖和光,尤其多一点“无条件的爱”,这不是粉饰太平,因为我们要活下去,没有爱,世界就是冰冷的,人会被冻僵.
过多的奢谈意义不大,若选择起步点,那就从“法”和“爱”开始吧.中国民间正出现越来越多的公益团队和爱心组织,这是最让我欣慰的一个迹象.它们是这个时代的维生素.
王开岭在自己的书《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序中写到:“即使在一个糟糕透顶的时代、一个精神和心情被严重干扰的时代,我们能否在不得不面对它、在同那些阴暗和障碍做斗争之余,在深深的疲惫和消沉之后——仍为自己积攒下一些美好、干净而正常的生活时日,以不至于太辜负一生……这就是我写此书的目的.”
中国是个苦难型国家,让人生气的事太多,所以鲁迅的号召力和笼罩力,远大于胡适.就我个人而言,对鲁迅是热爱,对胡适是钦敬.当“胡适”太多时,我喜欢提鲁迅;当“鲁迅”太盛时,我愿意谈胡适.当然,真正的他们时代都没有,只有学徒和随从.
一个大变革时代,最需要这样几款人:改革派、保守派、理想家、实业家.其比例和组合,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格局和走势.自古以来,中国人往往不是太实就是太虚,要么只顾坐而论道,缥缈得走了形;要么只顾低头觅食,极端物质化.我们缺少真正的理想主义实践.文人往往思想力很强,而行动力太弱.有次我去江苏海门,离南通不远,百年前那儿出过一位名人,叫张謇,清末最后一个状元,立宪党人,工商业巨子,教育家,慈善家,地方公共事务领袖,这是个让我激赏的人物,在当地媒体采访时我说他是“穷人的榜样、富人的榜样、文人的榜样、理想主义者的榜样”.谈现代中国的社会乌托邦,绕不过他.
从国民精神上讲,现在到了太实的时期,很物质很物理很生理的“实”.尤其当下,收益分配不合理、贫富悬殊、道德失陷、公信力降低、人的生存成本和压力空前大,像《蜗居》刻画的那样,一个住房就让你人生透支,一辈子没别的心思了,人人都焦虑,都有饥饿感,注意力被牢牢绑架在“物质”大风车上.不仅百姓,连精英知识分子,也把心智全浇灌在硬话题上,诸如经济战略、制度设计、权力问责、数据分析、技术和学术建议,你说的精神家园,这类软话题似乎大家都顾不上.虽然我有务虚的习惯,但不研究这么宏大的问题,我只说感受,甚至直觉.
我个人以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最缺的几样元素是:爱的意志、法的精神、现代理性、宗教心灵、生命美学、形而上哲学、不利己的自然观.法的精神,尤其宪政精神和法律实践,我觉得是当务之急,应成为上下共识和改革的基础.宗教心灵,未必是信徒式的,我更倾向于那种有“宗教感”、有宗教意绪的心灵状态.但宗教力量也有缺点,它主要通过让人敬畏(“惧”)来督导善良,所以我希望有一种更普泛和主动的爱的意志,通过愉悦的“爱”来让人上升,就像史怀哲医生的那种爱,它超越狭隘伦理和世俗神学,是从里向外散发的一种体息、一种温度、一种没有外力逼视的内心秩序,从而让灵魂更舒适,也更容易秉持和传导.
一切还不能照搬西方的,尤其心灵方面,要建立适合东方人精神体质的生命哲学,东方的形而上,单靠几本圣贤书不行,搬西方著作也不行.而且,我们最大的麻烦还不是学说,而是日常的秉持精神,是听从内心召唤的那种执行力,是基因和细胞意义的随身携带、终生服役.这些问题我一般不多想,想多了就有“天色已晚”的感觉,我们缺得太多了.前几天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我每天去办公室拿起新闻串联单都看到好几条,坦白说,心情极糟糕,那么多政府扯皮、争吵、推卸责任、拉帮结伙,大搞政治厚黑,殊不知天快塌了,这就是人类的极端利己主义,每个人都在乘坐的船上凿洞,这可是唯一的船啊.每个人都声称爱自己的孩子,可谁打算给后代留下一点可怜的资源呢?莫非每个人都指望自己的孩子打败别人的孩子,从而占有那最后一滴水、一点空气、一寸立足之地吗?
一个“爱”字,鼓吹容易,秉持难矣.尤其社会矛盾激化,公平和正义羸弱之时,你一味地讲“爱”,连自己都觉脸红.但你看当下的精神空气,除了腐烂、虚无和颓败像灰尘飘来飘去,还充满戾气和刀具的影子.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基础是靠暴力革命打下的,政治江山是这样,意识形态也是这样,那么,民间土壤和空气中,就不可避免残留这种农药,染上这种菌群.所以,在条件成熟时,消解斗争哲学的任务非常必要,去仇恨化,去敌视性,中国人缺乏微笑,缺乏信任,缺少谅解而且,我希望中国的文学、艺术、媒介,多重视一下爱,多一点温暖和光,尤其多一点“无条件的爱”,这不是粉饰太平,因为我们要活下去,没有爱,世界就是冰冷的,人会被冻僵.
过多的奢谈意义不大,若选择起步点,那就从“法”和“爱”开始吧.中国民间正出现越来越多的公益团队和爱心组织,这是最让我欣慰的一个迹象.它们是这个时代的维生素.
读者2012年22期读后感随便一片
读者2010年16期文章(任选一篇)读后感
读《读者》2009年第20期的读后感
读者2009第19期文章读后感
求《读者》上随便哪几篇文章的读后感
写一篇《读者》2011年9月下期的读后感啊.
写2篇2010年的青年文摘或读者的读后感 要写第几期
2010年9月下期读者里的一篇文章的读后感500字左右.
读者2009第14,15期文章读后感
《读者》第540期任意一篇的读后感(200字)
红花衣和日记本读后感初一读后感红花衣和日记本,或者读者2014年一月的两期任意一篇文章的读后感600字
我要一篇2011年第二期的读者,任意一篇读后感.600字...要交作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