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什么是道,怎样入道 道法自然,自然是道?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4:31:55
什么是道,怎样入道 道法自然,自然是道?
谁人知否
什么是道,怎样入道 道法自然,自然是道?
http://www.qg.com.cn:8081/bottompage/nhjdiyetest.asp?ID=41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四十五节
  现在首先要解释“自然”的问题.目前新兴的“比较宗教学”或称“宗教哲学”,把世界上各地的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每一宗教的哲学理论与实况综合起来研究,相互比较,寻求其中异同和彼此间的关系,已经发现了不少有趣的问题,值得更进一步去深入探讨.我们若以比较宗教的态度,抛开那些粗浅的宗教情绪心理,把眼光放在一般宗教教人如何行善做好事的普通伦理层面上,那也个个满好,满合于同一的水平.至于再进一步,要透彻各个宗教实际内涵程度的深浅,则问题重重,就不能颟顸笼统,值得仔细研究、体会.
  长期以来,有不少佛家的著作,批评道家是“自然外道”.因为他们看到老子讲“道法自然”,便自然而然地将二者联想在一起.其实,印度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与佛教对立的几十种哲学思想,尤其当时同释迦牟尼佛影响一样大的几个大学派之一,专讲“唯物思想”的“自然外道”,和中国老子所说“道法自然”的自然,并不相关.二者并未结为姊妹道,或者兄弟道什么的,并无彼此互通声气之嫌.
  印度当时的自然外道,属自然学派,其所谓的“自然”,完全从物理观点而说.但是老子的思想绝非如此.近代中国翻译西方典籍,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统称为自然科学,这是借用老子的名词,我们不能因此便认为老子说的“自然”,就等同物理范畴的自然.将老子的思想硬往上套,这是指鹿为马,栽赃前人,非常没有道理的.
  虽然老子并未给予直接的定义,但老子的“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却也不可以如法庭上的法官们,审判一个案件,可以采用了“自由心证”,随便判决学术思想的归化,乱下断语,硬是认定老子所说的“自然”也就是印度的“自然外道”;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老子一竿打入“唯物哲学”的案日,这是千错万错,大错特错的误解.这种情况,如借用佛学名称来说,就是“众生颠倒”,“颠倒众生”,这所谓“颠倒”,是指我们在见地观念上和思想上的错误,因此而形成见惑、思惑.由于我们一直被这见惑、思惑两种认识上的不清所障碍,因此不能成道,无法彻见宇宙天地间的真谛.
  那么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的确实含义又是如何呢?答案很简单,“自然”二字,从中国文字学的组合来解释,便要分开来讲,“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
  我们如果将大乘佛学彻底贯通了,必然不会对于宇宙本体和现象的哲学问题,感到左右为难.佛家有一个名词“法尔如是”,它是说明诸法本身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人生来怎么会成那个样子?人就是那个样子.你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我就是这个样子.一切本来就是如此,一切法便是一切法的理由,更没有什么其他原因不原因的,这样就叫“法尔如是”.从“法尔如是”来看“道法自然”,最清楚不过了.“道法自然”,而“自然”自己本身原来就是如此这般,没有别的规范可寻,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可以另为之主,“道”就是“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法尔如是”,古人翻译佛经,怕与老子的“自然”混合了名词,只好另创一词,便叫“法尔如是”.
  讲到这里,我曾经一再强调,我们后世之人读古人的著作,常常拿着自己当代的思想观念,或者现代语言文字的习惯,一知半解地对古人下了偏差的注解,诬蔑了古人,这是何等的罪过.读什么时代的书,首先自己要能退回到原来那个时代的实际状况里去,体会当时社会的文物风俗,了解当时朝野各阶层的生活心态,以及当时的语言习惯,如此掌握了一个时代文化思想创造的动源,看清这个历史文化的背景所在,这才能避免曲解当时的哲学思想和文艺创作,并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
  比如,我们研究释迦牟尼佛的经典,也要退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的农业社会,设身处地替当时的人民想一想.那时的印度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极不平等,到处充满愚昧和痛苦的世界.假若你读历史,真能“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地将自己整个投入,身历其境,于那种痛苦如同亲尝,那么方能真切地了解到释迦牟尼佛何以会提倡“众生平等”,何以会呼吁人人要有济度一切众生的行愿,才能体会到当时的佛陀真正伟大之处.如果天下太平,世界本来就好好的,大家生活无忧无虑,什么都不虞缺乏,汽车、洋房、冷暖气,样样俱足,日子过得满舒服的;即使比这种情况差一点,那也还甘之如饴,又何必期待你去救度个什么?帮助个什么呢?
  念天地之悠悠
  话说回来,老子说“人法地”.人如何效法地呢?人要跟大地学习很难.且看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一切,我们生命的成长,全赖大地来维持,吃的是大地长的,穿的是大地生的,所有一切日用所需,无一不得之于大地.可是,我们回报它的是什么?只不过是死后一把又脏又臭的腐烂掉的脓血和败坏了的朽骨头罢了.
  人活着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所有不要的东西,大便、小便、口水等等乱七八糟地丢给大地,而大地竟无怨言,不但生生不息滋长了万物,而且还承载了一切万物的罪过.我们人生在世,岂不应当效法大地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吗?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非常强调此一精神.《易经》的“坤卦”,形容大地的伟大为“直”、为“方”、为“大”,指出大地永远顺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佛家对此的看法也是一样,后来翻译《华严经》,冠以“大方广佛”为经题,也可以说是受“坤卦”卦辞影响的关系.
  再者,我们效法大地,除了上述的道理之外,同时还要了解大地自久远以来运动不止的意义.地球永远在转动.地球一天不转动,甚至只消一分一秒停止,我们人类和其他万有的生命,都要完结.
  地球的转动,人们以为是近代科学知识,其实中国上古早已知之,只是我们自己不加详察而已.又有人根据中国若干书籍上说的“天圆地方”,便一口咬定古人的观念认为地球是方的.这种不明究里人云亦云的说法,非常错误,孔子的弟子曾子,就曾讲过地是圆的,不是方的,而且一直在旋转,所谓:“天道左转,地道有旋”的观念,早已由来悠久.我们人欲效法大地,就应该如《易经》卦辞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健”,是天地的运行转动,永远是健在地前进,所以人要效法它的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分一秒绝不偷懒,时时刻刻向前开创,永远生机蓬勃,永远灵明活泼,这才是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行”.
  但是,宇宙间日月星辰与地球,究竟是谁使它在转动呢?由哪个作主呢?是上帝吗?是神吗?是佛吗?老子却不采用这些具有人神造作化的名词,他只是根据上古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名称,无以名之,仍然称之为“道”,称为“自然”,最恰当不过了.所以便说“天法道,道法自然”.抽象而言,道是自然地具备无究尽的功能,拥有不可思议的“生灭”力量.这股力量,在佛学而言,便叫它做“业力”,业力并不一定不好,有好有坏,坏的叫“恶业”,好的叫“善业”.其实,天地本身这股力量在运转,本无善恶,所谓善恶,都是人类自己附加上去的价值判断而已.
  道的力量,生生不息,源源而来,生天生地,神鬼神帝,都是由道的自然功能所分化.但是,它又为什么要生长了这些万有的存在呢?有时我们不得意时,实在很埋怨这个道,为什么它要生生不已,而又转化不已呢?道不转化便不会生成你和我,不生你和我,又何来这些纠扯不清的恩恩怨怨、痛苦烦恼!这个道,何必跟我们如此过不去呢?生了大地,又生了我们的爸爸妈妈,再生下我们,以及后代的子子孙孙,然后为了一个小问题,都痛苦得不得了,一下成功,一下失败,时而悲伤,时而喜乐,究竟这个道、这个上帝、这个主宰,在开我们什么玩笑呢?如果亘古“不生不灭”,我们能够平平静静、安安详详地休息,那该多好啊!
  像这一类的疑问,不消说我们一般的凡夫俗子弄不清答案的真相,就是千古以来,许多人穷尽毕生精力,追究这个问题的哲学家、思想家,也都困在这个穷求“第一因”的谜题里,东奔西窜,寻不着出路,愈陷愈深,不能自拔.现在的科学家们,也正为这些问题向前直冲.
  老子呢?他说道就是道,自然就是自然,此外再也没有一个由来,既没有为什么,也不是为了什么,本来就是这样,原封未动;无始无终,无前无后,不生不灭;而由这个不生不灭中,本然而创造了宇宙天地和万有生命的生生灭灭的现象,产生了时间、空间前前后后的无意识的意识.我们研究道家思想,“自然”这个名词,是一大关键.而佛家的终究处也是“法尔如是”,这两者值得相互参究.一般修炼道术的学道者,若无法直识本来,看透这层“法尔如是”的事实,即便是在静坐禅定的工夫上如何了得,那还似依旧仆仆风尘,流浪生死,有家归不得的游子,前途一片茫茫.不信,你去问老子试试看.
  2.
  修持
  如何修证佛法
  南怀瑾先生著
  第十四讲
  内容提要
  不二法门与自然外道
  真空顽空
  真有假有
  一切唯心和身心
  说洞山
  易卦和五位君臣
  三种渗漏
  说曹山
  如来禅与祖师禅
  五代的人才
  座中李文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李文(比利时人)过去几年,曾跟一位荷兰籍的大师学过,他自己修证了好些年,这位大师教他“不二法门”,认为一切无我,一切唯心,把所有不是我的都看清楚,好好体会,所以对一切都不加理会.欧美的东西也要注意,欧美有些很高的哲学,也几近于禅,我们不应轻视,不要闭门造车,只认为东方第一.这位荷兰籍老师教他,无论是生理的、心理的问题,当它们来时,都要冷眼观察,不要拒绝它,看它自生自灭,这就是所谓的“不二法门”.
  他的不二法门的修持方法,是什么功夫都不做,只是保持一个平静,将心慢慢地打开,等若干年后,这些情绪、思想不跑了,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本来在那里观看的那个东西,那个是不变的,此时,什么都像闪电一样,顿悟了.这位大师教的就是这个路线.
  李同学认为,大部分的修持者,一辈子一无所成,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似乎一味不管也不对,逃避他也不对,调息的功夫是否也是一种逃避呢?又,这位大师教的方法是止而后观呢?还是观而后止?如果方法不对,他愿意放弃错误的路线.
  近年来的西方文化,在宗教哲学方面,进步得很多,有意到西方宏法者,要趁早打基础.
  这位荷兰大师讲的不离谱,但是也有问题.后来这位大师因病入院开刀,应该觉得很痛苦,可是他无所谓,换句话说,他把身体也看成不是我的,因此很安详,医生们也很奇怪.他不主张打坐,认为打坐是人为意识所造就的,违反“不二法门”的道理.
  这一类的大师,世界各地都有.有位大师在德国很轰动,皈依他的科学家、大学教授等都有.这位大师的父母是开悟了的,有神通.这位大师三岁就晓得前生,也开悟了,二十几岁就当大师,现在还不到三十五岁,长得如佛相.这些大师都有相当的修养功夫,反而我们中国人,无论在佛教方面,或做功夫上,儒释道三教的修养,都不如人,所以决不要闭户称王.
  那位荷兰大师告诉李文的方法没有错,但也许他讲的不够详细,或许学的人没有搞得很清楚,所以这里面忘了一点:一切唯心没有错,这个身体也是唯心的,如果只认为心理状况属于一切唯心,这个身体还是转不了,这是第一点.真的认为包括身心的一切唯心,此身没有转不了的道理.
  第二,中国的西藏,在唐朝以后的密宗,有大手印法门,相传同于禅宗.又传说大手印法门,是达摩祖师离开中国以后,转到西藏所传授的.大手印的修持要点:如“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纵离妄念”.开始入手时,如李文同学所说坦然而住,不做功夫,也不修定,坐在那里就坐着,很坦然,妄念来,“不擒”看住它,但也不放纵,当体空,离开了妄念.这是大手印最初步的方法,不要止观,也不要参话头、做功夫,这是密宗大手印最高办法之一.
  宋朝理学家程明道作定性书,讲如何修定:“不将迎、无内外”.“将”在这时是“送”的意思,也就是“拒”的意思.一个念头来,不欢迎,也不拒绝,既不在外,也不在内.这是佛法的高度修心方法,若说这就是“不二法门”,这是不对的.因为不二法门是真妄不二,真的就是妄的,妄的也就是真的.程明道所说的,只能算是进入不二法门的一个方法.而那位荷兰大师的方法也是如此,接近禅,也接近大手印.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此身也是唯心中间的重要东西,此身既不能转,这一种修养最后还是靠不住,因为这一种境界纵然高,却落于自然外道,由于它一切顺其自然.顺其自然的人,不能叫做“了”了生死.因任它生自来,任它死自去,生怎么来,何必问!它已经来了嘛!将来怎么死,何必问!到死的时候就死了嘛!这并没有彻底的明心见性.
  现在告诉大家,为何需要打坐修定.打坐盘腿修定,与明心见性没有多大关系.真的明心见性,不一定是靠打坐的,但又有绝对的关系.若想回到本来清净面目,进一步转换这个色身,就非靠打坐不可.除此之外,无第二条路可走,而且非经修持功夫不可.为什么?明知那个是自然的东西,但是这个自然的东西,被无始以来的尘埃涂蒙得太多,非清理不可.因此修各种功夫的目的,也就是先清理之后,才能见本来.禅宗、大手印,乃至这位大师所教的都对,先见本来,慢慢再谈清理.但是这样的人,会产生一种毛病,就是往往落于自然外道,只求自然,不做功夫了.
  这个问题可参考楞严经卷六,文殊菩萨对二十五圆通说的偈子: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第一句话觉海性澄圆,是由形而上的本体,说到我们现在的人生,一切众生觉海的本性,本来清净圆明,这是不二法门.可是怎么找到觉海呢?圆澄觉无妙,倒过来,先要把功夫做到圆满、清净,然后悟到了这个本来觉性,原是元明玄妙的.如何达到“圆澄”境界呢?那位荷兰大师所教的方法有点近似,但要修正一下,把它扩大,一切妄念来不要管它,等于大人看小孩一样,不理它,待小孩跑累了,就休息了.可是做不到,你越看住妄念,妄念越来,这是什么道理?因为元明照生所的缘故.
  我们这个元明的功能,有照的力量,照到一切妄念,但照久了以后,它也变成妄念了.这是阳极阴生的道理.这个电力太强了,照得很厉害,功能用完了以后,什么都看不见了.有照有用,妄念就如此产生了.所以元明照生所,看住那个,就是照.照生所,就是能照的本身,生出妄念来.等妄念起来了,所立,就照性亡了.大的妄念一起,形成以后,那个能照的就给盖住了,反过来盖住了本觉.所以,我们有时侯情绪来、烦恼来,或者是用功过度,妄念也越增加,都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的道理.
  因此,第二重的世界形成了: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采用楞严经中这段话的目的,是要李同学注意,走原来的功夫路线,往往产生一个偏差,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再看楞严经卷五: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自性本空,既然本空,为什么叫作有为空呢?性空缘起,因为空才能缘生万有.如果空不能缘生万有,就是“顽空”了,但有为万法,缘生性空(强名叫它真如).
  “缘生”,一切万有起来的时候,就是因缘所生,如梦幻,佛经上说如梦如幻,并不是说绝对没有,有啊!不过这个有是偶然的、暂时的存在,是假有,一切“生”在过了这个“有”的阶段就空了.缘生故如幻,我们一看到如梦如幻,就马上把念头放到空里头去了,如梦如幻是假有、妙有.小乘认为是假有;菩萨认为是妙有,“有”也是很妙的.
  妄念起、情绪来,是缘起而幻有,因此不要管它,但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本体自性本来无为,为而不为.虽然起一个妄念,但它停留不住,因为第二个妄念又起了.所以也生、也不灭.我们的念头,永远如海潮般,一个浪潮,再接一个浪潮,那是不实在的,好比揉揉眼睛,眼前看到的一些亮光,当时不能说没有,过后自然就没有了.
  言妄显诸真,现在我们讲一切心理、情绪叫作妄想,为什么称之为妄想?这是一个对立的教育法,要我们认清非妄想那一面的那个是真如.实际上,佛说的很明白:妄真同二妄,这个妄念情绪固然是假的,那个真如有个清净、空的世界,也是假的.所以你照住它,看住它的那个,也是大妄念.由大妄念来管小妄念,小妄念睡觉了,那个大妄念坐在那里,大妄念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了.所以,妄也不取,真也不立才行.
  犹非真非真,功夫达到了空,你觉得这是自性,这是道,但是它并不是真的自性,真的道.所以佛经翻译得非常好,叫真如,意思是差不多像个真的,姑且叫它真如.
  云何见所见,真有个明心见性,可以用眼见到,或用心意识体会的,都错了.那个见不是眼或意识可见,所以夹山禅师说:“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楞严经上也告诉我们: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所以荷兰大师指定的修持方法没有大错,只要扩大到无量无边就对了.因为你现在照他的方法,看住自己的妄念,在看的那个是大妄念,懂不懂?明白了这个理,修持的方法还是要从基础来,转回来先作止息的功夫.止息是我们心在造作,这个造作是为转这个身体,肉体四大全部转了以后,才能见到那个真正的: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所以后世一般禅宗,像刚才说的,用放任自然这个方法,以及密宗大手印的方法,最后充其量只转心理状况.真到要死的时候,身体痛得哎哟、哎哟叫,鼻孔上了氧气罩时,空不了啦,那个能照的东西,意识所造的没有了,还是黑茫茫的过去了.
  禅宗有个禅师叫天王悟,是马祖的弟子,没有悟道以前,修持功夫、定力都很好.有一次,一个节使看他号召力非常大,认为他妖言惑众,便把他丢到江里去,结果江里冒出一朵莲花,天王悟禅师在莲花上面打坐.节使一看,知道他有道,便把他救起,自己皈依做了弟子.这时天王悟还没有悟道,本事就这么大,等到后来悟道了,没有莲花来了,后来临死时,痛得躺在那里叫哎哟,苦啊!当家的和尚请求他说:师父,你轻声点吧!当年你没有悟道时,被人丢到江里,莲花浮上来,那个名声多大,现在都说你有道了,你临死还那么痛苦地叫喊,传到外面去,我们不好做人啊!请你轻一点叫.天王悟一听,有道理,便问他:你晓得我现在很痛苦,在这痛当中,有一个不痛的,你知不知道?徒弟说不知道,天王悟就对他说道:“啊哟啊哟,这个是不痛的,你懂不懂?”徒弟说不懂,不懂就算了,两腿一盘,死了.
  说他有本事,他痛得叫不停;说他没本事,请他不叫就不叫.这又是一个话头.
  严格地讲,天王悟禅师只转了第六识与第七识,前五识和第八识没有转.充其量得了法身,而报、化二身并没有转,所以学唯识要知道,六祖也讲过: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六七识容易转,念头一空,三际托空,第六识转成现量的清明境界;功夫再进步,第七识也可以空掉,这容易,是在因位上转的.很多修持的人,充其量到了因位菩萨,果上就难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包括了这个肉体;第八阿赖耶识除了包括肉体外,也包括了整个物质世界.五八要果上圆,要证到了果位才能转,谈何容易!要修就修个全的,修一半只好来生再来,如果来得及,最好这一生完成了它.
  上面答复了李文同学的问题,要特别注意.
  上次讲到洞山禅师的悟道偈子,再重复讲一次:“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一般修道的,都是从“他”找.他包括了心理、身体.尤其什么任督二脉,什么境界光明,都是他,清净境界也是他,如果一直在“他”上面下功夫,一直在妄心上追求,越修就越远了.
  我们参究洞山师祖悟道的偈子时,不要忘记一件事,那是当年,他因为过溪水,太阳照着,溪水把他的影子照出来,他看了自己的影子因而悟了.这个境界要把握住,在这个时候“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到处都碰见他,“渠今正是我”,他现在正是我,我们这个身体是他,他变成我了.“我今不是渠”,实际上,我们那个本性,虽然并不是这个身心,可也并没有离开身心.要把宾主两个合拢来,“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并不是说已见道了,是近于道了,可以入道了.
  洞山如何参访、行脚,因时间关系,这里不讲了,现在来看洞山说法.
  指月录卷十六:
  洞山上堂问:“向时作么生?奉时作么生?功时作么生?共功时作么生?功功时作么生?”
  这个叫语录,当时讲话的记录,是白话的.
  “向”时,向这个道时,功夫快要到了.“奉”,等于捧着一个东西,抓到了,把握住了.什么是“向”?将来开悟未开悟时,等于拿楞严经的“色阴区宇”来作比方,色阴区宇快要打破时,天快要亮了,似光明非光明,似明白非明白.“奉”是指正式到了,但是悟了时还要用功,所以“功”时作么生?共功、功功,都是修证的程序.
  一共有五个程序,所以曹洞宗叫五位君臣,由用功、开悟、一直到成功,分五个步骤.
  “僧问如何是向?师曰:吃饭时作么生?”
  这么一说,这个和尚就懂了,不问第二句.接着问:“如何是奉?师曰:背时作么生?”
  意思是转过来时怎么样?
  “如何是功?师曰:放下钁头时作么生?”
  做事情做得很累,一旦轻松下来时如何?那真是一切放下了.
  “如何是共功?师曰:不得色.”
  这并非不好色,四大身体属色,一切光明清净也是色,等等.
  “如何是功功?师曰:不共.”
  不共法,洞山怕大家不懂,便作了诗偈,这些诗偈是曹洞宗告诉我们,心地法门一步一步的功夫,是用功的方法,如当文学看,就错了.
  向:
  圣主由来法帝尧 御人以礼曲龙腰
  有时闹市头边过 到处文明贺圣朝
  这是向,到达这一步,悟了道,动中也是,静中也是,都在这个境界,始终不变,就差不多了,这是向.
  奉:
  净洗浓妆为阿谁 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花落尽啼无尽 更向乱峰深处啼
  功:
  枯木花开劫外春 倒骑玉象趁麒麟
  而今高隐千峰外 月皎风清好日辰
  共功:
  众生诸佛不相侵 山自高兮水自深
  万别千差明底事 鹧鸪啼处百花新
  功功:
  头角才生已不堪 拟心求佛好羞惭
  迢迢空劫无人识 肯向南询五十三
  一步一步都是功夫,都是修行的程序.现代年轻人看不懂这些谈禅的诗,禅宗是该变个方法了.
  曹洞宗的禅,在五代以后,影响宋代的道家、理学,尤其是易经的学问.道家所谓坎离交等等,都是曹洞宗来的.
  “洞山因曹山辞,遂嘱曰: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穷的要,今付于汝.词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
  这是洞山对他最得意的弟子曹山讲的,是很重要的传法话.银盘装了雪,都是白的,明月中的鹭鸶也是白的,看来都是白,可是不一样.学禅的要顶门上别具双眼,看清楚啊!
  “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
  不一样的东西,把它混合成一样,才晓得一点入门的的方法.文字言语不足以代表那个东西,机缘撞到了,就悟了.一有动作,稍稍表达一下,或者讲一句“心即是佛”,反而就变成一个窠臼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凡夫境界当然不是它,顺着这个境界也不是它.
  “如大火聚,但行文彩,即属染污.”
  如大火聚这句话,出自大般若经,经中大意说:大智慧的人,如大火聚,一盆大火在那里烧,好的、坏的,一股脑丢进来.外道魔道越丢进来,火越大,燃料越多,智慧越高,所以大般若如大火聚.
  但行文彩,即属染污,一落言语文字,已经同本性不相干了.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这是正式的功夫.黑夜时,这个东西更明白;天亮了,就看不见了.这是什么道理?当年袁老师就是参这个话头,懂了这个,学佛学道就差不多了.现在露一点秘密给你们:六根都不动,什么都不知道,自性显露了.像我们现在坐这里,眼睛等着看,耳朵等着听秘密,六根多亮啊!被无明障住了.夜半正明,天晓不露.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自己参参看.
  “为物作则,用拔诸苦.”
  洞山嘱曹山:你将来出去,要救世、救众生,度一切在苦难中的人.
  “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
  用易经的方法讲修持、做功夫,特别取用坎离二卦,以离卦为主,这是曹洞宗的五位君臣.
  “偏正回互,叠而为三.”
  易经讲三爻之变,“变近成五”.易经的六爻卦中,以第三爻、第五爻最重要.
  “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涂.”
  功夫到了,宗也通,一切经教都通达了.
  “挟带挟路,错然则吉.”这也是用易经的理.
  曹洞宗的五位君臣,是配和易经的理论,诠释修持用功.
  “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