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公元前9——8世纪的希腊战争阿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4 14:44:12
谁知道公元前9——8世纪的希腊战争阿
在古代奥运举办之前的
在古代奥运举办之前的
象大多数军事爱好者一样,在下对军事感兴趣,是从读二战开始的.
自11岁从父亲单位图书馆借来古德里安的回忆录"闪击英雄"开始,到
现在将近20年,还是在看二战.可是毕竟二战只有6年时间,到上大
学本科以后,开始对古代战争发生了比较严肃的兴趣,因为象克劳塞
维茨、约米尼这些人的著作,都是以阐发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教训为主
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于是由看拿破仑战争,渐渐扩展到欧洲近代、中
世纪和古典时代,还有中国古代和蒙古、阿拉伯、奥斯曼的军事史.
渐渐地有个感觉,在核武器的恐怖平衡出现之前,其实人类军事史上
从来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技术在革命,但是赢得战争的,其实就是那
么几条永恒不变的军事法则在起作用,象机动性、防护、火力、协调
、速度等等.单单从军事史看,有时候竟觉得还是古人的战史更有传
奇性,更给人暇想的空间.西方的古典时代,希腊罗马,就象中国的
先秦两汉一样,是个伟大的时代,也是英雄传奇辈出的时代.
本文的史实,基本上来自杜普伊的"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和富勒的"西
洋世界军事史",议论部份则是我自己的看法.
1.马其顿崛起以前古希腊的典型陆军组织
要了解古希腊军队的战斗力,我们必须先了解它的军制.在这一段,
我指的是马其顿王菲利普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以前,希腊城邦国家,
象斯巴达、雅典、底比斯的典型军队组织.大致来讲,希腊半岛多山
,地形破碎,不太适合骑兵作战,所以典型的希腊城邦陆军中,骑兵
很少.步兵分重步兵和轻步兵.重步兵方阵是希腊军队的绝对主力.
重步兵批甲执矛:头戴头盔,上身批胸甲,小腿上还裹胫甲,左手一
面小圆盾,右手执矛,长度在2-3米之间.尽管重步兵腰间插一把短
剑,但是很少拿出来用,主要武器还是长矛,这点跟后来的古罗马军
团不同.这么多装备,有点象后世的装甲重骑兵了,可是没有马驮着
,这意味着两件事:一是士兵的体魄必须锻炼得非常强健,二是作战
时候的机动性成问题.重步兵都是各自城邦的上层自由公民,有责任
感能吃苦,也守纪律.轻步兵没那么多装甲,但是也有不同程度的保
护,主要作用是支持重步兵作战和后勤.还有很重要的特殊轻步兵兵
种,象弓箭手、投石兵.轻步兵的来源是比较次等的公民.
作战的时候,双方都尽量找平地作战场,否则重步兵的密集方阵在崎
岖的地面运动很容易造成脱节和阵线正面破碎.记住这一点,因为几
乎每次希腊军队的大败仗都与此有关.重步兵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
8-12排,前三排士兵举矛对着敌人,后面的人把长矛架在前面人的肩
膀上,整个方阵象一只巨型刺猥一样.方阵两翼和前方是轻步兵和少
量骑兵掩护.战役开始,先向对手射箭、投石,以期打乱对方阵形,
然后重步兵方阵长矛如林,象一支撞城槌一样向敌人冲去.在这种密
集队形冲锋中,个人想退却根本不可能,而在冲锋时要保持队形,则
需要士兵有严格的纪律性和训练有素.
2.两次希波战争中希腊陆军的战斗力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经典的希腊方阵是比较单调的,我认为它的
弱点有四,强点有二:弱点一是对士兵体能要求高,二是对地形要求
高,三是机动性差,四是一旦阵型被打乱则完全丧失了威力.强点一
是只要保持队形,那么密集队形冲击的动量是惊人的,二是士兵个人
防护比当时波斯军队要好很多,所以即便密集队形,也不太惧怕对手
投射火力的袭击.相反,波斯军队从开国的居鲁士大帝起,就建立了
古代西方史上第一支高效率的骑兵(更早的亚述军队依赖战车,而不
是骑兵),还有更多数量的辅助兵种.而且每次希波战争中,波斯都
占据数量优势,但是他们的问题是步兵的作战效率不如希腊人,而且
大帝国的兵源来自各个部族,协调困难,纪律性差.不过综合来说,
我认为其实当时波斯军队(加上它的数量优势),理论上优于希腊军队
.但是很奇怪的,即使在亚历山大大帝之前的第一、二次希波战争中
,希腊陆军也是胜多负少.为什么呢?
第一次希波战争是波斯的试探性行动,也可以说是惩戒行动,波斯军
的数量优势并不明显.那是公元前490年,当时波斯是人类历史上第
一个跨越欧亚非的大帝国,从居鲁士起,已历四世(居鲁士、冈比西
斯、Hystaspes、大流士一世).希腊世界则是一系列城邦国家的总称
,从来没有统一过,最多是一些城邦结盟.希腊城邦不仅限于希腊半
岛,而且在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今天土耳其境内)也有.象此前1千
多年的特洛伊战争中,特洛伊就是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希腊城邦.当时
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都已经臣服于波斯帝国了.
当时波斯统治下的希腊城邦叛乱,雅典出兵支持了这次叛乱.波斯帝
国平息叛乱以后,派大军讨伐雅典.第一次希波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
马拉松之战.这一战之前,波斯方实际上有很高明的战略.他们和雅
典城里的主和派取得联系,这些主和派希望与波斯军队合作夺取雅典
的统治权,所以波斯军队没有在雅典附近登陆,而是在离雅典有一段
距离(实际上是42公里左右,现代马拉松长跑的距离)的马拉松海湾登
陆,目的是把雅典军队引出城,而让波斯在雅典城里的第五纵队占领
城市,然后再在野战中消灭失去根据地的雅典军.波斯方引蛇出洞的
计策果然奏效,雅典陆军在Callimachus指挥下向马拉松进发,实力
为1万人,分10个团.但是波斯军队的战术执行却在战场上出了纰漏
:当雅典陆军中计,前来迎击波斯军的时候,波斯军(1万5千人)开始
执行他们的下一步战略计划:重新上船向另一个地点登陆,准备猛扑
毫无防备的雅典城.本来这是非常高明的连环巧计,但是雅典军队来
得太快了,他们采取了这种形势下唯一可行的对策:立即进攻波斯军
尚未登船的后卫.在当天的值日将军米尔泰德斯(Miltiades)的指挥
下,雅典军实际上是击其半渡,轻易赢得了马拉松战役.波斯军损失
6千7百人,希腊方阵亡192人,包括总司令 Callimachus .战后米尔
泰德斯马上派一名长跑健将赶回雅典城报信(现代马拉松运动的起源)
,这个胜利的消息终于稳定了城里动荡的局势,使波斯的第五纵队不
敢乱动.
在这一次战争中,希腊军队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有运气的成份,波斯
军不应该敌前上船,而且波斯只是惩戒行动,有试探希腊的性质,并
非大规模入侵.所以我认为,马拉松战役的胜利并不能令人信服地说
明哪一方军队的战斗力更强.
第二次希波战争在9年以后爆发,大流士一世之子,波斯帝国新皇帝
薛西斯(Xerxes) 以倾国之兵入侵希腊.现代史家对波斯军兵力的估
计,从15万到18万不等,而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记载,则是
令人难以置信的264万人!(肯定是大大夸张了的).第二次希波战争
的决定性战役是温泉关战役和萨拉米斯海战.萨拉米斯海战和本文的
陆军主题无关,我计划将来在"古今七大海战"的连载文章里再详细写
.温泉关战役是古希腊著名的大战,记得上中学的时候,中央电视台
还在星期六晚上的译制片时间播出过讲温泉关之战的电影.很多人都
以为守温泉关的就是斯巴达王李奥尼达的3百壮士,其实这300人只是
李奥尼达的近卫军,加上轻步兵和辅助部队,希腊军一共大概7千到8
千人,他们凭温泉关天险和波斯陆军主力对峙.在温泉关这样的天险
前,波斯军队的数量优势发挥不出来,而且再一次证明了在正面碰撞
中,波斯的轻型部队不是希腊装甲步兵的对手,还证明在破碎多山的
地形中,波斯的精锐骑兵也发挥不出威力.后来,一名叛变的希腊人
Eplrialtes向薛西斯告密,使薛西斯能够派出一支奇兵,从小道绕过
温泉关背面,切断了希腊军的交通线,李奥尼达腹背受敌,无险可守
,于是斯巴达王本人和温泉关守军全军覆没.
但是在不久以后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希腊联军海军却绝地反击,决定
性地歼灭了波斯海军.薛西斯在希腊这样一个多山的穷国里,没有海
军运送补给,就无法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力量,所以只好将入侵军撤
回波斯.但是第二次希波战争并未就此结束.薛西斯仍然在希腊半岛
北部留下了一支30万人的陆军(希罗多德的记载,剑桥古代史估计是
10万人),由大将马多尼乌斯(Mardonius) 统率.
公元前479年,希腊联军陆军由斯巴达国王普萨尼亚斯(Pausanias)率
领,进攻波斯驻军,于是爆发了这次战争中最后一次决定性的战役,
普拉提亚之战.( 斯巴达的国王是选出的,同一时间总是有两名国王
并列).这次战役非常集中地暴露了敌对双方的优缺点.战役初期双
方有很长时间的对峙,曾经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遭遇战和前哨战.起
初是波斯骑兵在不适于骑兵作战的崎岖地形中向希腊军步兵发动进攻
,结果损失惨重.而后波斯军统帅吸取了教训,利用骑兵机动灵活的
特点,不断地袭扰希腊军的军粮补给.另一方面,在与希腊军的遭遇
战中,尽量不和希腊方阵作正面的步兵交锋,而是利用己方联合兵种
的优势,用弓箭手和投石兵的远程火力优势不断杀伤希腊军.两军相
持的结果,希腊方占不到任何便宜,补给又发生了问题,只好准备撤
退.
普萨尼亚斯的撤退计划,原本是全军列阵,然后趁夜暗掩护,一部份
一部份地撤退.但是计划执行中发生了延误,阵线中央撤退、右翼撤
退了一半、左翼未动的时候,天亮了,行动被波斯军发现,于是演变
成一场生死大战.交战之初,希腊方的形势非常危急,不仅是在机动
中被迫迎战,而且波斯统帅马多尼乌斯采取了正确的战术,以密集的
远程火力给希腊军以重大杀伤.但是不久,马多尼乌斯犯了一个战术
错误:他命令步兵主力集结在第一线弓箭手和骑兵身后,目的我猜测
可能是准备跃出给希腊军决定性的一击,或者是准备追击.但是这样
一来,大量波斯军猥集一团,第一线部队就丧失了后退保持弹性的进
退余地.斯巴达王普萨尼亚斯抓住这个战机,集合起希腊的装甲步兵
方阵,猛烈地向波斯军冲上去.因为只要冲近了,波斯军没有作机动
保持距离的余地,投射兵和骑兵就发挥不了作用.在近战和混战之中
,波斯士兵尽管也很勇敢,但是他们使用武器的技术(也就是武艺啦)
没有希腊战士那么训练有素,个人防护也没有希腊战士好(没有手盾)
.即使如此,凭借波斯军的数量优势,他们也还是可能淹没希腊军的
,但是这时候,波斯统帅马多尼乌斯本人在混乱中被杀.因为波斯军
是各个民族组成的乌合之众,并不齐心,指挥核心一死,全军随即溃
散.这场战役以后,希腊人基本上肃清了希腊半岛境内的波斯侵略军
.
从普拉提亚战役可以看出来,波斯在轻步兵、投射兵、骑兵这些辅助
兵种上其实强于希腊,步兵数量也居优势,但是在步兵素质和纪律上
颇有不如.双方的统帅只要明了敌我的优劣,运用正确的战术,都是
有获胜机会的.
第二次希波战争之后,第三次希波战争(亚历山大远征波斯)之前,还
发生过一件很能说明希腊方阵作战特点的著名事件,就是"色诺芬万
人大撤退".第二次希波战争以后,希腊世界暂时没有了东顾之忧,
于是斯巴达和雅典两强爆发了争夺希腊世界霸权的30年伯罗奔尼萨战
争.战争的结果以雅典失败告终.在长期战争过后的和平时期,很多
希腊的职业武士无所作为,于是出现了大量职业的雇佣军.波斯就雇
佣了很多这些雇佣兵.公元前401年,波斯御弟、小亚细亚的总督居
鲁士起兵反叛他的皇兄,他的军队中就有很多希腊雇佣兵.居鲁士兵
败被杀,随从星散,但是他手下的希腊雇佣军步兵方阵却岿然不动.
波斯政府军用鸿门宴的手法,假装谈判,诱杀了希腊雇佣军的所有将
领,但是雅典人色诺芬(Xenophone)却在军中挺身而出接替指挥,迅
速恢复了秩序,然后率领这一万名希腊雇佣军,在波斯政府军环伺之
下,由亚洲腹地,完整地撤退到了希腊边界.这件事在色诺芬的自传
里有详细描述.直到现代,在困难条件下成功的撤退,在西方还常常
被称为"色诺芬式的撤退",这有没有一点象中国的万里长征?
第三次希波战争是希腊联军向波斯帝国的远征,这次的战场在广阔的
亚洲腹地,如果希腊的作战方式还是象以前那样老套和单调的话,那
么我想波斯绝对有条件发挥他们兵力和"火力"上的优势,况且现在在
波斯一方,也有了大批的希腊雇佣兵,从方阵战术这个角度来说,希
腊已经谈不上有什么战术优势了.但是对波斯人来说很不幸,这一次
他们要面对西方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亚历山大;而亚历山大大帝所率
领的,是一支全新的联合兵种陆军.
3.菲利普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改革
第二次希波战争以后,希腊世界群雄并起争夺霸权,雅典、斯巴达、
底比斯都接近过成功,但是都在连年战争中打得筋疲力尽.此时北方
山国马其顿的国王菲利普二世进行了军事改革.马其顿军制的改革最
重要的,是比典型的希腊陆军多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马其顿骑兵有一
定的装甲防护,有点象后世的重骑兵,但是没有那么重,主要武器是
长矛和剑.长矛经过改革,长达4到5米,冲锋时平端在手,矛头向下
斜,刺中第一个敌人以后,就留在敌人的尸体上,然后拔出剑来砍杀
.最精锐的骑兵近卫军(希腊原文叫伴随骑兵,因为作战时常伴国王
左右,但是我这里按习惯称为近卫骑兵)全部由贵族组成,古希腊尚
右,作战时总是部署在方阵右翼,由国王亲自率领投入战斗.马其顿
步兵方阵也比典型的希腊方阵更有战斗力.方阵步兵使用4-5米的长
矛,可以在对手的长矛够不到自己的时候杀伤对手.方阵纵深16人,
比古希腊方阵深一倍,但是队形不那么密集,留下空隙,所以机动性
比传统方阵要好.前4或5排士兵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长矛有的向
前倾斜,有的垂直.马其顿还很重视轻步兵,因为通常情况下,方阵
重步兵是进攻发起的基地和防御中枢,骑兵近卫军是突击力量,骑兵
的速度一定快于方阵运动速度,那么两者之间就一定出现空洞,这个
弱点就要由轻步兵来掩护.轻步兵也有盔甲,只是稍轻,矛稍短,但
是盾更大,作战时部署在右翼骑兵近卫军背后,当骑兵发起冲锋以后
,就在骑兵和方阵之间展开形成一个机动枢纽.
注意这时的骑兵还没有马蹬,马蹬直到好几百年以后的中世纪才在欧
洲普遍使用.虽然没有马蹬的骑兵,威力打了一个大折扣,但是并不
妨碍骑兵成为当时的重要兵种.
我的看法是,马其顿军事组织几乎弥补了古典希腊方阵战术的所有弱
点,但是因为步兵还是是用矛作密集队形冲锋的,因此还是有密集队
形不便于机动的弱点.这就需要统帅的明智,如果统帅明白选择合适
的战场地形,那么这种作战方式的冲击力,其实远远高过后世的罗马
军团.怪不得美国军事学家杜普伊说,设若这支军队是一直由菲利普
或亚历山大指挥的话,它可以战胜以后1千8百年整个冷兵器时代的任
何一支军队.
4.高加米拉战役中马其顿陆的战斗力
菲利普二世率领马其顿军队成为希腊世界的超强力量,他的儿子,年
轻的亚历山大文武全才,不仅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入室弟子,
而且在军中很早就协助菲利普指挥作战.菲利普遇刺身亡,留给20岁
的亚历山大一支强大的陆军,和对马其顿闻风丧胆的希腊世界.亚历
山大即位以后一年(公元前335年)就作了希腊世界的盟主,征集一支
希腊联军,以马其顿军队为主力,远征波斯,由此开始第三次希波战
争.亚历山大大帝远征波斯过程中,一共有3次大规模的会战(第四次
会战是对印度国王波拉斯的):远征伊始击败波斯边疆总督联军的格
拉尼古河战役,初次击败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御驾亲征的伊苏斯战役
,和最后彻底击败波斯皇帝和帝国主力的高加米拉战役(又称阿贝拉
战役).高加米拉战役作为对波斯帝国的最后一击,不仅规模最大,
而且很能体现马其顿军队的作战特点.
是役亚历山大统率4万步兵和7千骑兵,所面对的是大流士三世指挥的
一支数量上远占优势的联合兵种军队(最保守的估计是20万,有的估
计100万),其中不仅有步兵骑兵,还有希腊雇佣军、大象、和装置长
柄镰刀的战车.曾经有网友问,为什么是役大流士不利用自己的数量
优势迂回并包围亚历山大呢?其实双方都想到了这一点,而且都有相
应的行动.尤其是亚历山大这样的统帅,战前不可能不预料会发生被
对方优势兵力迂回包围的情况,而且他也相应作好了事先的安排.和
他的历次战役一样,亚历山大亲率近卫骑兵在方阵右翼作为主力.但
和以往战役不同的是,他在主阵线后方安排了一个第二线,由左右两
半组成,任务是在遭到迂回或者包围时,能够面向两个侧面或者后面
旋转展开,让整个军队构成一个空心的大方阵,可以面对任何方向作
战.
战役开始时,马其顿和波斯军都向马其顿军的右翼方向延伸,波斯军
是想迂回,马其顿军是想避免被迂回,我觉得这有一点象一次大战中
马恩河战役以后,德军和协约国军"向大海进军"的场面.当大流士发
现两军运动的结果可能越出波斯事先选定并已经平整过地面,以便战
车发挥威力的预定战场时,命令左翼骑兵发动攻击,截住马其顿右翼
,并尽快迂回.这个时候,波斯骑兵也是有盔甲防护的,第一阶段与
马其顿右翼掩护兵力交锋的结果,占了上风,但是马其顿的骑兵(不
是近卫军主力)的反攻稳定了战线,而且中央部份马其顿的轻步兵掩
护兵力也用弓箭和投石阻止住波斯军中央的战车冲锋.
这时候发生了高加米拉战役中有决定意义的一幕:波斯左翼骑兵数量
众多,仍然迂回了亚历山大的右翼,但是迂回以后,波斯左翼和中央
之间出现了一个空洞衔接不上,亚历山大看准这个战机,亲率右翼精
锐的近卫骑兵,连同中央的四个重步兵方阵,向这个空洞后面的波斯
军中央猛冲过去,这是波斯御林军和大流士本人所在的地方,大流士
中军立刻乱成一团,皇帝本人落荒而逃,退出了战场.这大大影响了
波斯军的士气,要知道,这种各部族联合的军队虽然数量巨大,却不
容易管束和协调,一旦退却就非常容易"脆败",这和南北朝时前秦百
万大军在淝水边一败涂地的道理是一样的.
但是马其顿军这时也发生了一个危机:因为亚历山大亲率右翼冲锋时
的速度过快,和战线中央拉开了距离,马其顿的辅助步兵部队还来不
及填补这个空隙,波斯军中央的骑兵就乘势也突破了马其顿阵线的中
央部份.此时是马其顿军最危急的关头,如果中央突破的波斯骑兵能
够向左或向右转弯,从侧面席卷马其顿的左翼或右翼,那么这次战役
的胜负还未可知.但是波斯骑兵不知道是由于战术纪律不佳,还是指
挥官见不及此,竟然放弃了这样一个大好机会,直接向前突进,扑向
马其顿的军营(据说那里关着被俘的波斯皇帝的家属,有可能他们是
想救出皇室,或是抢劫战利品).此时,马其顿第二线预备队按照亚
历山大战前的部署,以一个旋转的机动,重新封闭突破口,切断了突
破的波斯骑兵,并从背后攻击他们.与此同时,马其顿左翼也不可避
免地被波斯军迂回,已经陷入包围之中.但是波斯人现在还想谋求胜
利已经为时过晚,因为亚历山大此时已经击败了波斯军的左翼和中央
,再掉转马头,切断波斯军的退路,最终波斯全军大溃.
对这次古代世界的经典战役,我个人从5个方面总结胜负原因.前两
个因素是有关统帅亚历山大本人的,后三个因素就是波斯和马其顿各
自军事体系的特点:第一是亚历山大在战前就预料到了可能出现的被
包围的情况,并作相应部署,可以说是料敌机先,二是在战场上瞬息
万变的形势下,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战机,在决定性的时刻作决定性
的一击,这种判断力可以称之为 "战场感觉",非身经百战之人不能
获得,不是我们这些纸上谈兵的爱好者能够企及的.第三,马其顿官
兵的纪律性和素质实在是此役获胜的关键.在被迂回、被包围、被突
破的时候不慌张,顽强作战,而且能准确地按照事先部署的计划作出
机动,这一点很不容易.高明的作战意图,还要有好的部下才能打得
出来,历史上有多少次是统帅想得好,但是被部下搞糟的失败战例?
远的不说,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就是波斯方谋略上占尽了优势
,可是战场上实在太不争气.第四,希腊世界终于在马其顿军事改革
以后有了可以与波斯相匹敌的精锐骑兵,这一战如果换了第一次或第
二次希波战争中那样经典的希腊步兵,获胜是不可想象的.第五,波
斯军队有许多乌合之众军队的典型弱点--看似数量庞大,但却尾大不
掉,难以协调,而且缺乏纪律,容易脆败,这跟曹操在赤壁之战,前
秦在淝水之战的败因是相同的.
5.与希腊竞争的古罗马军团军事体制
亚历山大死后,他以一人之力征服的庞大的马其顿帝国分裂成4个部
份,除了马其顿本土和最远的印度以外,亚洲部份由部将叙拉古(
Seleucids, 又译塞琉古)继承,这就是后世和罗马帝国庞培,克拉苏
等人征战不休的塞琉古帝国.埃及由部将托勒密(Ptolemy)继承,这
就是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直传到后世和凯撒结婚的埃及艳后克莉奥佩
特拉为止.
在亚历山大的大帝国分裂以后,希腊世界仍以马其顿为霸主.在西方
,和希腊半岛隔亚德里亚海相望的亚平宁半岛中部,罗马渐渐兴盛起
来,并开始了对外征服.罗马人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荷马史诗中
的英雄伊利亚德,他从海上一路流浪到意大利半岛,他的后代就是建
罗马城的罗慕洛兄弟.最初,罗马的影响范围还达不到和希腊冲突的
程度.古罗马军团的军事组织和希腊方阵颇有不同之处.大概在亚历
山大大帝时期,罗马军团的作战体制才渐渐成型.大多数网友都知道
古罗马军团的编制大概5000人左右,下面分大队、小队和百人队,有
少年兵,青年兵,壮年兵,老年兵之分.但是罗马军团如何作战呢?
首先,古罗马军团是西方古代史上最早用短剑而不是长矛作为主要兵
器的军队.罗马短剑长60到80厘米,宽大概5厘米多,很重.和马其
顿长矛比,剑是近战格斗武器,一寸短一寸险,所以盾比希腊的大得
多,是高1米3宽60厘米的长圆形,木制蒙皮用金属条加固.除了剑士
兵还带两支两米多长的标枪,作战时,先来一个标枪齐射,打乱对方
的队形,然后冲上去和对方近战.因为罗马军团用剑,所以和密集队
形的希腊方阵最大的本质区别是队形更疏散,这很自然,因为和人
之间要留下挥剑的距离.总体来说,罗马军团主体是棋盘格式的三横
队战阵.所谓三横队,不是三排士兵,而是三排小方阵.第一排是青
年兵,第二排壮年兵,第三排老年兵.每一排都由若干个方阵组成,
每个方阵是一个或两个百人队组成的小队,宽20人,纵深6到7人,方
阵和方阵之间留稍微大于一个方阵的间隔.第二排各方阵对准第一排
方阵间的空隙,第三排方阵再对准第二排的空隙.这就是罗马军团的
主体阵容,另外还有骑兵掩护部队,但是罗马军团的骑兵不发达,只
是起掩护侧翼的作用.作战时,军团先进行标枪齐射,然后第一横队
前进,和敌人近战,疲惫之后,第二横队各方阵穿过第一横队的间隙
前进,接替作战,撤下来的士兵重新编组休息,准备再上.整个军团
在作战中不停地运动,需要严密的组织纪律性.
我们这里说的是古罗马王国和共和国前期的军团编制,不是凯撒大帝
时代的军团.随着罗马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罗马公民的数量不足,
军团编进了其它城市的人和雇佣兵,主动精神和献身精神下降.罗马
名将,执政官"条顿和森布里人的征服者"马略在公元前100年左右进
行了军事改革,用大队作小方阵的基本单位,每一横排分别有4个、3
个、3个大队
自11岁从父亲单位图书馆借来古德里安的回忆录"闪击英雄"开始,到
现在将近20年,还是在看二战.可是毕竟二战只有6年时间,到上大
学本科以后,开始对古代战争发生了比较严肃的兴趣,因为象克劳塞
维茨、约米尼这些人的著作,都是以阐发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教训为主
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于是由看拿破仑战争,渐渐扩展到欧洲近代、中
世纪和古典时代,还有中国古代和蒙古、阿拉伯、奥斯曼的军事史.
渐渐地有个感觉,在核武器的恐怖平衡出现之前,其实人类军事史上
从来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技术在革命,但是赢得战争的,其实就是那
么几条永恒不变的军事法则在起作用,象机动性、防护、火力、协调
、速度等等.单单从军事史看,有时候竟觉得还是古人的战史更有传
奇性,更给人暇想的空间.西方的古典时代,希腊罗马,就象中国的
先秦两汉一样,是个伟大的时代,也是英雄传奇辈出的时代.
本文的史实,基本上来自杜普伊的"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和富勒的"西
洋世界军事史",议论部份则是我自己的看法.
1.马其顿崛起以前古希腊的典型陆军组织
要了解古希腊军队的战斗力,我们必须先了解它的军制.在这一段,
我指的是马其顿王菲利普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以前,希腊城邦国家,
象斯巴达、雅典、底比斯的典型军队组织.大致来讲,希腊半岛多山
,地形破碎,不太适合骑兵作战,所以典型的希腊城邦陆军中,骑兵
很少.步兵分重步兵和轻步兵.重步兵方阵是希腊军队的绝对主力.
重步兵批甲执矛:头戴头盔,上身批胸甲,小腿上还裹胫甲,左手一
面小圆盾,右手执矛,长度在2-3米之间.尽管重步兵腰间插一把短
剑,但是很少拿出来用,主要武器还是长矛,这点跟后来的古罗马军
团不同.这么多装备,有点象后世的装甲重骑兵了,可是没有马驮着
,这意味着两件事:一是士兵的体魄必须锻炼得非常强健,二是作战
时候的机动性成问题.重步兵都是各自城邦的上层自由公民,有责任
感能吃苦,也守纪律.轻步兵没那么多装甲,但是也有不同程度的保
护,主要作用是支持重步兵作战和后勤.还有很重要的特殊轻步兵兵
种,象弓箭手、投石兵.轻步兵的来源是比较次等的公民.
作战的时候,双方都尽量找平地作战场,否则重步兵的密集方阵在崎
岖的地面运动很容易造成脱节和阵线正面破碎.记住这一点,因为几
乎每次希腊军队的大败仗都与此有关.重步兵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
8-12排,前三排士兵举矛对着敌人,后面的人把长矛架在前面人的肩
膀上,整个方阵象一只巨型刺猥一样.方阵两翼和前方是轻步兵和少
量骑兵掩护.战役开始,先向对手射箭、投石,以期打乱对方阵形,
然后重步兵方阵长矛如林,象一支撞城槌一样向敌人冲去.在这种密
集队形冲锋中,个人想退却根本不可能,而在冲锋时要保持队形,则
需要士兵有严格的纪律性和训练有素.
2.两次希波战争中希腊陆军的战斗力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经典的希腊方阵是比较单调的,我认为它的
弱点有四,强点有二:弱点一是对士兵体能要求高,二是对地形要求
高,三是机动性差,四是一旦阵型被打乱则完全丧失了威力.强点一
是只要保持队形,那么密集队形冲击的动量是惊人的,二是士兵个人
防护比当时波斯军队要好很多,所以即便密集队形,也不太惧怕对手
投射火力的袭击.相反,波斯军队从开国的居鲁士大帝起,就建立了
古代西方史上第一支高效率的骑兵(更早的亚述军队依赖战车,而不
是骑兵),还有更多数量的辅助兵种.而且每次希波战争中,波斯都
占据数量优势,但是他们的问题是步兵的作战效率不如希腊人,而且
大帝国的兵源来自各个部族,协调困难,纪律性差.不过综合来说,
我认为其实当时波斯军队(加上它的数量优势),理论上优于希腊军队
.但是很奇怪的,即使在亚历山大大帝之前的第一、二次希波战争中
,希腊陆军也是胜多负少.为什么呢?
第一次希波战争是波斯的试探性行动,也可以说是惩戒行动,波斯军
的数量优势并不明显.那是公元前490年,当时波斯是人类历史上第
一个跨越欧亚非的大帝国,从居鲁士起,已历四世(居鲁士、冈比西
斯、Hystaspes、大流士一世).希腊世界则是一系列城邦国家的总称
,从来没有统一过,最多是一些城邦结盟.希腊城邦不仅限于希腊半
岛,而且在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今天土耳其境内)也有.象此前1千
多年的特洛伊战争中,特洛伊就是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希腊城邦.当时
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都已经臣服于波斯帝国了.
当时波斯统治下的希腊城邦叛乱,雅典出兵支持了这次叛乱.波斯帝
国平息叛乱以后,派大军讨伐雅典.第一次希波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
马拉松之战.这一战之前,波斯方实际上有很高明的战略.他们和雅
典城里的主和派取得联系,这些主和派希望与波斯军队合作夺取雅典
的统治权,所以波斯军队没有在雅典附近登陆,而是在离雅典有一段
距离(实际上是42公里左右,现代马拉松长跑的距离)的马拉松海湾登
陆,目的是把雅典军队引出城,而让波斯在雅典城里的第五纵队占领
城市,然后再在野战中消灭失去根据地的雅典军.波斯方引蛇出洞的
计策果然奏效,雅典陆军在Callimachus指挥下向马拉松进发,实力
为1万人,分10个团.但是波斯军队的战术执行却在战场上出了纰漏
:当雅典陆军中计,前来迎击波斯军的时候,波斯军(1万5千人)开始
执行他们的下一步战略计划:重新上船向另一个地点登陆,准备猛扑
毫无防备的雅典城.本来这是非常高明的连环巧计,但是雅典军队来
得太快了,他们采取了这种形势下唯一可行的对策:立即进攻波斯军
尚未登船的后卫.在当天的值日将军米尔泰德斯(Miltiades)的指挥
下,雅典军实际上是击其半渡,轻易赢得了马拉松战役.波斯军损失
6千7百人,希腊方阵亡192人,包括总司令 Callimachus .战后米尔
泰德斯马上派一名长跑健将赶回雅典城报信(现代马拉松运动的起源)
,这个胜利的消息终于稳定了城里动荡的局势,使波斯的第五纵队不
敢乱动.
在这一次战争中,希腊军队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有运气的成份,波斯
军不应该敌前上船,而且波斯只是惩戒行动,有试探希腊的性质,并
非大规模入侵.所以我认为,马拉松战役的胜利并不能令人信服地说
明哪一方军队的战斗力更强.
第二次希波战争在9年以后爆发,大流士一世之子,波斯帝国新皇帝
薛西斯(Xerxes) 以倾国之兵入侵希腊.现代史家对波斯军兵力的估
计,从15万到18万不等,而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记载,则是
令人难以置信的264万人!(肯定是大大夸张了的).第二次希波战争
的决定性战役是温泉关战役和萨拉米斯海战.萨拉米斯海战和本文的
陆军主题无关,我计划将来在"古今七大海战"的连载文章里再详细写
.温泉关战役是古希腊著名的大战,记得上中学的时候,中央电视台
还在星期六晚上的译制片时间播出过讲温泉关之战的电影.很多人都
以为守温泉关的就是斯巴达王李奥尼达的3百壮士,其实这300人只是
李奥尼达的近卫军,加上轻步兵和辅助部队,希腊军一共大概7千到8
千人,他们凭温泉关天险和波斯陆军主力对峙.在温泉关这样的天险
前,波斯军队的数量优势发挥不出来,而且再一次证明了在正面碰撞
中,波斯的轻型部队不是希腊装甲步兵的对手,还证明在破碎多山的
地形中,波斯的精锐骑兵也发挥不出威力.后来,一名叛变的希腊人
Eplrialtes向薛西斯告密,使薛西斯能够派出一支奇兵,从小道绕过
温泉关背面,切断了希腊军的交通线,李奥尼达腹背受敌,无险可守
,于是斯巴达王本人和温泉关守军全军覆没.
但是在不久以后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希腊联军海军却绝地反击,决定
性地歼灭了波斯海军.薛西斯在希腊这样一个多山的穷国里,没有海
军运送补给,就无法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力量,所以只好将入侵军撤
回波斯.但是第二次希波战争并未就此结束.薛西斯仍然在希腊半岛
北部留下了一支30万人的陆军(希罗多德的记载,剑桥古代史估计是
10万人),由大将马多尼乌斯(Mardonius) 统率.
公元前479年,希腊联军陆军由斯巴达国王普萨尼亚斯(Pausanias)率
领,进攻波斯驻军,于是爆发了这次战争中最后一次决定性的战役,
普拉提亚之战.( 斯巴达的国王是选出的,同一时间总是有两名国王
并列).这次战役非常集中地暴露了敌对双方的优缺点.战役初期双
方有很长时间的对峙,曾经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遭遇战和前哨战.起
初是波斯骑兵在不适于骑兵作战的崎岖地形中向希腊军步兵发动进攻
,结果损失惨重.而后波斯军统帅吸取了教训,利用骑兵机动灵活的
特点,不断地袭扰希腊军的军粮补给.另一方面,在与希腊军的遭遇
战中,尽量不和希腊方阵作正面的步兵交锋,而是利用己方联合兵种
的优势,用弓箭手和投石兵的远程火力优势不断杀伤希腊军.两军相
持的结果,希腊方占不到任何便宜,补给又发生了问题,只好准备撤
退.
普萨尼亚斯的撤退计划,原本是全军列阵,然后趁夜暗掩护,一部份
一部份地撤退.但是计划执行中发生了延误,阵线中央撤退、右翼撤
退了一半、左翼未动的时候,天亮了,行动被波斯军发现,于是演变
成一场生死大战.交战之初,希腊方的形势非常危急,不仅是在机动
中被迫迎战,而且波斯统帅马多尼乌斯采取了正确的战术,以密集的
远程火力给希腊军以重大杀伤.但是不久,马多尼乌斯犯了一个战术
错误:他命令步兵主力集结在第一线弓箭手和骑兵身后,目的我猜测
可能是准备跃出给希腊军决定性的一击,或者是准备追击.但是这样
一来,大量波斯军猥集一团,第一线部队就丧失了后退保持弹性的进
退余地.斯巴达王普萨尼亚斯抓住这个战机,集合起希腊的装甲步兵
方阵,猛烈地向波斯军冲上去.因为只要冲近了,波斯军没有作机动
保持距离的余地,投射兵和骑兵就发挥不了作用.在近战和混战之中
,波斯士兵尽管也很勇敢,但是他们使用武器的技术(也就是武艺啦)
没有希腊战士那么训练有素,个人防护也没有希腊战士好(没有手盾)
.即使如此,凭借波斯军的数量优势,他们也还是可能淹没希腊军的
,但是这时候,波斯统帅马多尼乌斯本人在混乱中被杀.因为波斯军
是各个民族组成的乌合之众,并不齐心,指挥核心一死,全军随即溃
散.这场战役以后,希腊人基本上肃清了希腊半岛境内的波斯侵略军
.
从普拉提亚战役可以看出来,波斯在轻步兵、投射兵、骑兵这些辅助
兵种上其实强于希腊,步兵数量也居优势,但是在步兵素质和纪律上
颇有不如.双方的统帅只要明了敌我的优劣,运用正确的战术,都是
有获胜机会的.
第二次希波战争之后,第三次希波战争(亚历山大远征波斯)之前,还
发生过一件很能说明希腊方阵作战特点的著名事件,就是"色诺芬万
人大撤退".第二次希波战争以后,希腊世界暂时没有了东顾之忧,
于是斯巴达和雅典两强爆发了争夺希腊世界霸权的30年伯罗奔尼萨战
争.战争的结果以雅典失败告终.在长期战争过后的和平时期,很多
希腊的职业武士无所作为,于是出现了大量职业的雇佣军.波斯就雇
佣了很多这些雇佣兵.公元前401年,波斯御弟、小亚细亚的总督居
鲁士起兵反叛他的皇兄,他的军队中就有很多希腊雇佣兵.居鲁士兵
败被杀,随从星散,但是他手下的希腊雇佣军步兵方阵却岿然不动.
波斯政府军用鸿门宴的手法,假装谈判,诱杀了希腊雇佣军的所有将
领,但是雅典人色诺芬(Xenophone)却在军中挺身而出接替指挥,迅
速恢复了秩序,然后率领这一万名希腊雇佣军,在波斯政府军环伺之
下,由亚洲腹地,完整地撤退到了希腊边界.这件事在色诺芬的自传
里有详细描述.直到现代,在困难条件下成功的撤退,在西方还常常
被称为"色诺芬式的撤退",这有没有一点象中国的万里长征?
第三次希波战争是希腊联军向波斯帝国的远征,这次的战场在广阔的
亚洲腹地,如果希腊的作战方式还是象以前那样老套和单调的话,那
么我想波斯绝对有条件发挥他们兵力和"火力"上的优势,况且现在在
波斯一方,也有了大批的希腊雇佣兵,从方阵战术这个角度来说,希
腊已经谈不上有什么战术优势了.但是对波斯人来说很不幸,这一次
他们要面对西方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亚历山大;而亚历山大大帝所率
领的,是一支全新的联合兵种陆军.
3.菲利普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改革
第二次希波战争以后,希腊世界群雄并起争夺霸权,雅典、斯巴达、
底比斯都接近过成功,但是都在连年战争中打得筋疲力尽.此时北方
山国马其顿的国王菲利普二世进行了军事改革.马其顿军制的改革最
重要的,是比典型的希腊陆军多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马其顿骑兵有一
定的装甲防护,有点象后世的重骑兵,但是没有那么重,主要武器是
长矛和剑.长矛经过改革,长达4到5米,冲锋时平端在手,矛头向下
斜,刺中第一个敌人以后,就留在敌人的尸体上,然后拔出剑来砍杀
.最精锐的骑兵近卫军(希腊原文叫伴随骑兵,因为作战时常伴国王
左右,但是我这里按习惯称为近卫骑兵)全部由贵族组成,古希腊尚
右,作战时总是部署在方阵右翼,由国王亲自率领投入战斗.马其顿
步兵方阵也比典型的希腊方阵更有战斗力.方阵步兵使用4-5米的长
矛,可以在对手的长矛够不到自己的时候杀伤对手.方阵纵深16人,
比古希腊方阵深一倍,但是队形不那么密集,留下空隙,所以机动性
比传统方阵要好.前4或5排士兵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长矛有的向
前倾斜,有的垂直.马其顿还很重视轻步兵,因为通常情况下,方阵
重步兵是进攻发起的基地和防御中枢,骑兵近卫军是突击力量,骑兵
的速度一定快于方阵运动速度,那么两者之间就一定出现空洞,这个
弱点就要由轻步兵来掩护.轻步兵也有盔甲,只是稍轻,矛稍短,但
是盾更大,作战时部署在右翼骑兵近卫军背后,当骑兵发起冲锋以后
,就在骑兵和方阵之间展开形成一个机动枢纽.
注意这时的骑兵还没有马蹬,马蹬直到好几百年以后的中世纪才在欧
洲普遍使用.虽然没有马蹬的骑兵,威力打了一个大折扣,但是并不
妨碍骑兵成为当时的重要兵种.
我的看法是,马其顿军事组织几乎弥补了古典希腊方阵战术的所有弱
点,但是因为步兵还是是用矛作密集队形冲锋的,因此还是有密集队
形不便于机动的弱点.这就需要统帅的明智,如果统帅明白选择合适
的战场地形,那么这种作战方式的冲击力,其实远远高过后世的罗马
军团.怪不得美国军事学家杜普伊说,设若这支军队是一直由菲利普
或亚历山大指挥的话,它可以战胜以后1千8百年整个冷兵器时代的任
何一支军队.
4.高加米拉战役中马其顿陆的战斗力
菲利普二世率领马其顿军队成为希腊世界的超强力量,他的儿子,年
轻的亚历山大文武全才,不仅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入室弟子,
而且在军中很早就协助菲利普指挥作战.菲利普遇刺身亡,留给20岁
的亚历山大一支强大的陆军,和对马其顿闻风丧胆的希腊世界.亚历
山大即位以后一年(公元前335年)就作了希腊世界的盟主,征集一支
希腊联军,以马其顿军队为主力,远征波斯,由此开始第三次希波战
争.亚历山大大帝远征波斯过程中,一共有3次大规模的会战(第四次
会战是对印度国王波拉斯的):远征伊始击败波斯边疆总督联军的格
拉尼古河战役,初次击败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御驾亲征的伊苏斯战役
,和最后彻底击败波斯皇帝和帝国主力的高加米拉战役(又称阿贝拉
战役).高加米拉战役作为对波斯帝国的最后一击,不仅规模最大,
而且很能体现马其顿军队的作战特点.
是役亚历山大统率4万步兵和7千骑兵,所面对的是大流士三世指挥的
一支数量上远占优势的联合兵种军队(最保守的估计是20万,有的估
计100万),其中不仅有步兵骑兵,还有希腊雇佣军、大象、和装置长
柄镰刀的战车.曾经有网友问,为什么是役大流士不利用自己的数量
优势迂回并包围亚历山大呢?其实双方都想到了这一点,而且都有相
应的行动.尤其是亚历山大这样的统帅,战前不可能不预料会发生被
对方优势兵力迂回包围的情况,而且他也相应作好了事先的安排.和
他的历次战役一样,亚历山大亲率近卫骑兵在方阵右翼作为主力.但
和以往战役不同的是,他在主阵线后方安排了一个第二线,由左右两
半组成,任务是在遭到迂回或者包围时,能够面向两个侧面或者后面
旋转展开,让整个军队构成一个空心的大方阵,可以面对任何方向作
战.
战役开始时,马其顿和波斯军都向马其顿军的右翼方向延伸,波斯军
是想迂回,马其顿军是想避免被迂回,我觉得这有一点象一次大战中
马恩河战役以后,德军和协约国军"向大海进军"的场面.当大流士发
现两军运动的结果可能越出波斯事先选定并已经平整过地面,以便战
车发挥威力的预定战场时,命令左翼骑兵发动攻击,截住马其顿右翼
,并尽快迂回.这个时候,波斯骑兵也是有盔甲防护的,第一阶段与
马其顿右翼掩护兵力交锋的结果,占了上风,但是马其顿的骑兵(不
是近卫军主力)的反攻稳定了战线,而且中央部份马其顿的轻步兵掩
护兵力也用弓箭和投石阻止住波斯军中央的战车冲锋.
这时候发生了高加米拉战役中有决定意义的一幕:波斯左翼骑兵数量
众多,仍然迂回了亚历山大的右翼,但是迂回以后,波斯左翼和中央
之间出现了一个空洞衔接不上,亚历山大看准这个战机,亲率右翼精
锐的近卫骑兵,连同中央的四个重步兵方阵,向这个空洞后面的波斯
军中央猛冲过去,这是波斯御林军和大流士本人所在的地方,大流士
中军立刻乱成一团,皇帝本人落荒而逃,退出了战场.这大大影响了
波斯军的士气,要知道,这种各部族联合的军队虽然数量巨大,却不
容易管束和协调,一旦退却就非常容易"脆败",这和南北朝时前秦百
万大军在淝水边一败涂地的道理是一样的.
但是马其顿军这时也发生了一个危机:因为亚历山大亲率右翼冲锋时
的速度过快,和战线中央拉开了距离,马其顿的辅助步兵部队还来不
及填补这个空隙,波斯军中央的骑兵就乘势也突破了马其顿阵线的中
央部份.此时是马其顿军最危急的关头,如果中央突破的波斯骑兵能
够向左或向右转弯,从侧面席卷马其顿的左翼或右翼,那么这次战役
的胜负还未可知.但是波斯骑兵不知道是由于战术纪律不佳,还是指
挥官见不及此,竟然放弃了这样一个大好机会,直接向前突进,扑向
马其顿的军营(据说那里关着被俘的波斯皇帝的家属,有可能他们是
想救出皇室,或是抢劫战利品).此时,马其顿第二线预备队按照亚
历山大战前的部署,以一个旋转的机动,重新封闭突破口,切断了突
破的波斯骑兵,并从背后攻击他们.与此同时,马其顿左翼也不可避
免地被波斯军迂回,已经陷入包围之中.但是波斯人现在还想谋求胜
利已经为时过晚,因为亚历山大此时已经击败了波斯军的左翼和中央
,再掉转马头,切断波斯军的退路,最终波斯全军大溃.
对这次古代世界的经典战役,我个人从5个方面总结胜负原因.前两
个因素是有关统帅亚历山大本人的,后三个因素就是波斯和马其顿各
自军事体系的特点:第一是亚历山大在战前就预料到了可能出现的被
包围的情况,并作相应部署,可以说是料敌机先,二是在战场上瞬息
万变的形势下,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战机,在决定性的时刻作决定性
的一击,这种判断力可以称之为 "战场感觉",非身经百战之人不能
获得,不是我们这些纸上谈兵的爱好者能够企及的.第三,马其顿官
兵的纪律性和素质实在是此役获胜的关键.在被迂回、被包围、被突
破的时候不慌张,顽强作战,而且能准确地按照事先部署的计划作出
机动,这一点很不容易.高明的作战意图,还要有好的部下才能打得
出来,历史上有多少次是统帅想得好,但是被部下搞糟的失败战例?
远的不说,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就是波斯方谋略上占尽了优势
,可是战场上实在太不争气.第四,希腊世界终于在马其顿军事改革
以后有了可以与波斯相匹敌的精锐骑兵,这一战如果换了第一次或第
二次希波战争中那样经典的希腊步兵,获胜是不可想象的.第五,波
斯军队有许多乌合之众军队的典型弱点--看似数量庞大,但却尾大不
掉,难以协调,而且缺乏纪律,容易脆败,这跟曹操在赤壁之战,前
秦在淝水之战的败因是相同的.
5.与希腊竞争的古罗马军团军事体制
亚历山大死后,他以一人之力征服的庞大的马其顿帝国分裂成4个部
份,除了马其顿本土和最远的印度以外,亚洲部份由部将叙拉古(
Seleucids, 又译塞琉古)继承,这就是后世和罗马帝国庞培,克拉苏
等人征战不休的塞琉古帝国.埃及由部将托勒密(Ptolemy)继承,这
就是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直传到后世和凯撒结婚的埃及艳后克莉奥佩
特拉为止.
在亚历山大的大帝国分裂以后,希腊世界仍以马其顿为霸主.在西方
,和希腊半岛隔亚德里亚海相望的亚平宁半岛中部,罗马渐渐兴盛起
来,并开始了对外征服.罗马人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荷马史诗中
的英雄伊利亚德,他从海上一路流浪到意大利半岛,他的后代就是建
罗马城的罗慕洛兄弟.最初,罗马的影响范围还达不到和希腊冲突的
程度.古罗马军团的军事组织和希腊方阵颇有不同之处.大概在亚历
山大大帝时期,罗马军团的作战体制才渐渐成型.大多数网友都知道
古罗马军团的编制大概5000人左右,下面分大队、小队和百人队,有
少年兵,青年兵,壮年兵,老年兵之分.但是罗马军团如何作战呢?
首先,古罗马军团是西方古代史上最早用短剑而不是长矛作为主要兵
器的军队.罗马短剑长60到80厘米,宽大概5厘米多,很重.和马其
顿长矛比,剑是近战格斗武器,一寸短一寸险,所以盾比希腊的大得
多,是高1米3宽60厘米的长圆形,木制蒙皮用金属条加固.除了剑士
兵还带两支两米多长的标枪,作战时,先来一个标枪齐射,打乱对方
的队形,然后冲上去和对方近战.因为罗马军团用剑,所以和密集队
形的希腊方阵最大的本质区别是队形更疏散,这很自然,因为和人
之间要留下挥剑的距离.总体来说,罗马军团主体是棋盘格式的三横
队战阵.所谓三横队,不是三排士兵,而是三排小方阵.第一排是青
年兵,第二排壮年兵,第三排老年兵.每一排都由若干个方阵组成,
每个方阵是一个或两个百人队组成的小队,宽20人,纵深6到7人,方
阵和方阵之间留稍微大于一个方阵的间隔.第二排各方阵对准第一排
方阵间的空隙,第三排方阵再对准第二排的空隙.这就是罗马军团的
主体阵容,另外还有骑兵掩护部队,但是罗马军团的骑兵不发达,只
是起掩护侧翼的作用.作战时,军团先进行标枪齐射,然后第一横队
前进,和敌人近战,疲惫之后,第二横队各方阵穿过第一横队的间隙
前进,接替作战,撤下来的士兵重新编组休息,准备再上.整个军团
在作战中不停地运动,需要严密的组织纪律性.
我们这里说的是古罗马王国和共和国前期的军团编制,不是凯撒大帝
时代的军团.随着罗马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罗马公民的数量不足,
军团编进了其它城市的人和雇佣兵,主动精神和献身精神下降.罗马
名将,执政官"条顿和森布里人的征服者"马略在公元前100年左右进
行了军事改革,用大队作小方阵的基本单位,每一横排分别有4个、3
个、3个大队
公元前8世纪,希腊建立的重要城邦是什么
希腊城邦制在公元前8—前6世纪之间经历哪些重大变革
公元前11世纪至9世纪希腊进入什么时代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是希腊奴隶制国家普遍建立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希腊和( )两个城市国家
公元前5世纪,希腊与哪个国家发生战争?结果哪国获胜?奥运会的什么比赛项目就是来自于这场战争?
希腊的公元前8到前6世纪被称为什么时代?
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进入城邦时代,这时的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
公元前5世纪希腊最繁荣的城邦是什么
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智者学派的政治前提.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儒家学派和希腊先哲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
“希腊历史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那是指公元前800年还是900年?
希腊前8世纪——前6世纪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