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吕伯奢这段是历史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6 23:10:30
曹操杀吕伯奢这段是历史吗
这个故事在正史里是否属实?
这个故事在正史里是否属实?
1、疑点重重的吕伯奢之死
《三国演义》写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单骑逃出洛阳,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时被擒,县令陈宫慕曹操忠义,乃弃官与之一起逃亡.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热情款待,吕伯奢并亲往西村沽酒,然曹操闻堂后有磨刀之声,疑其图己,遂与陈宫将吕家八人全部杀死,其实吕家磨刀只是为了杀猪款客.操与陈宫无法,只好逃走,途中与沽酒而归的吕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连吕伯奢也杀了.陈宫惊问其故,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罗贯中还赋诗两句诗作为对这件事的评语:"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曹操作为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形象由此形成.
其实,这件事的真实性是颇存疑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此事出于罗贯中凭空编造,事实上,曹操杀吕伯奢一事在史书中还是有其雏形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称"董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在这段话的下面,裴松之援引了三种材料,现开列如下:
①《魏书》云:"太祖以卓终必复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动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②《世说新语》云:"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③孔盛《杂记》云:"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
陈寿在《三国志》本文中未提及此事,显然是并不相信.至于曹操路经中牟县被擒事,虽有类似记载,但并未指明该县令便是陈宫,更没有写下县令与曹操一起逃亡的情节.罗贯中所写的曹操杀吕伯奢一事,显而易见是从孙盛《杂记》中演化得来的.
其实,裴松之援引的三种资料,思想倾向并不一致.其中《魏书》的记载对曹操最为有利,它所写"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完全是正当防卫,无可指责;《世语》则把曹操"夜杀八人"的行为归结为误杀,实质上仍然是对曹操有利;相比之下,《杂记》中的描述对曹操来说是最不利的,孙盛为人"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伤理",他的著作很多地方并不能当信史来看待,但即使孙盛,也用了"凄怆"这个词,并且承认这只是误杀.另外,这三种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吕伯奢本人并没有被杀,而《演义》中情况正相反,罗贯中强调的恰恰是吕伯奢本人也被杀了.
从《三国演义》所写吕伯奢一事的内容来看,罗贯中肯定详细地研读过裴注引用的三种资料,并作过归纳.因为他写吕伯奢家的地点成皋显然是从《魏书》得来,曹操的杀人数目八人则是从《世语》得来,而曹操的两句话则是从《杂记》中演化得来.但以上这三种资料均以误杀为前题,并未提及吕伯奢本人,罗贯中可能认为这样写还足以表现曹操的"邪恶",于是才把吕伯奢也列入被杀者的名单,做了第九位"冤鬼".
仔细考察三书所述吕伯奢之事,发现都不太合乎情理.《魏书》说:"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这恐怕不合情理,因曹操仓促逃出洛阳,随身不可能多带财物,即便他携有钱帛,但也有从骑数人相伴,冒然以力抢劫,不一定就能成功,何况吕伯奢乃曹父故人,其子与宾客共劫一事,在情理上也很难说得过去.《世语》中写曹操"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已,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则未免过份简单,它把曹操写成一个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的无能之辈,也与其形象不相符.
至于孙盛《杂记》里的记载,漏洞就更多了.它写曹操以食器之声杀人,显得十分幼稚,而且即使曹操说过"宁我负人,无人负我"这样的话,也不可能让别人听见,那时可没人给曹操写起居注.因而"宁我负人,无人负我"应该是孙盛的话,而不是曹操的话.
《三国演义》写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单骑逃出洛阳,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时被擒,县令陈宫慕曹操忠义,乃弃官与之一起逃亡.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热情款待,吕伯奢并亲往西村沽酒,然曹操闻堂后有磨刀之声,疑其图己,遂与陈宫将吕家八人全部杀死,其实吕家磨刀只是为了杀猪款客.操与陈宫无法,只好逃走,途中与沽酒而归的吕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连吕伯奢也杀了.陈宫惊问其故,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罗贯中还赋诗两句诗作为对这件事的评语:"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曹操作为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形象由此形成.
其实,这件事的真实性是颇存疑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此事出于罗贯中凭空编造,事实上,曹操杀吕伯奢一事在史书中还是有其雏形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称"董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在这段话的下面,裴松之援引了三种材料,现开列如下:
①《魏书》云:"太祖以卓终必复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动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②《世说新语》云:"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③孔盛《杂记》云:"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
陈寿在《三国志》本文中未提及此事,显然是并不相信.至于曹操路经中牟县被擒事,虽有类似记载,但并未指明该县令便是陈宫,更没有写下县令与曹操一起逃亡的情节.罗贯中所写的曹操杀吕伯奢一事,显而易见是从孙盛《杂记》中演化得来的.
其实,裴松之援引的三种资料,思想倾向并不一致.其中《魏书》的记载对曹操最为有利,它所写"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完全是正当防卫,无可指责;《世语》则把曹操"夜杀八人"的行为归结为误杀,实质上仍然是对曹操有利;相比之下,《杂记》中的描述对曹操来说是最不利的,孙盛为人"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伤理",他的著作很多地方并不能当信史来看待,但即使孙盛,也用了"凄怆"这个词,并且承认这只是误杀.另外,这三种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吕伯奢本人并没有被杀,而《演义》中情况正相反,罗贯中强调的恰恰是吕伯奢本人也被杀了.
从《三国演义》所写吕伯奢一事的内容来看,罗贯中肯定详细地研读过裴注引用的三种资料,并作过归纳.因为他写吕伯奢家的地点成皋显然是从《魏书》得来,曹操的杀人数目八人则是从《世语》得来,而曹操的两句话则是从《杂记》中演化得来.但以上这三种资料均以误杀为前题,并未提及吕伯奢本人,罗贯中可能认为这样写还足以表现曹操的"邪恶",于是才把吕伯奢也列入被杀者的名单,做了第九位"冤鬼".
仔细考察三书所述吕伯奢之事,发现都不太合乎情理.《魏书》说:"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这恐怕不合情理,因曹操仓促逃出洛阳,随身不可能多带财物,即便他携有钱帛,但也有从骑数人相伴,冒然以力抢劫,不一定就能成功,何况吕伯奢乃曹父故人,其子与宾客共劫一事,在情理上也很难说得过去.《世语》中写曹操"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已,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则未免过份简单,它把曹操写成一个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的无能之辈,也与其形象不相符.
至于孙盛《杂记》里的记载,漏洞就更多了.它写曹操以食器之声杀人,显得十分幼稚,而且即使曹操说过"宁我负人,无人负我"这样的话,也不可能让别人听见,那时可没人给曹操写起居注.因而"宁我负人,无人负我"应该是孙盛的话,而不是曹操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