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写安徽节日风俗的作文,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7:54:54
写安徽节日风俗的作文,急
写安徽节日风俗的作文,急
蚌埠人主要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另外,旧时农历七月七过牛郎织女节,各戏班演《天河配》;七月十五过中元节,亦为“鬼节”,由佛门或地方人士集款,请和尚、尼姑搭台诵经,晚上在淮河放河灯,在街上放路灯,为“孤鬼”超度亡灵;九月九过重阳节,城里人结伴秋游,登高望远.50年代后,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仅有清明节相沿至今.按公历规定的国家法定节日,习俗与外地基本相同.
一、端午节
孩子打扮是节,孩子要穿“老虎头”鞋;褂子用虎、蛇、蚌、蟹、蜈蚣为图案的花布制作,胸前佩带老虎或其它动物形状的香荷包,内装香草,或用丝线系长命锁挂于脖上,或佩带五色丝线之类,以示驱除“灾魔”和不祥.也有用丝线编小网兜盛咸鸭蛋,佩带胸前.家里人为孩子用雄黄酒擦抹耳、鼻、脚手心、肚脐等处,以祛瘟解毒,意在安度炎暑,不染疫疾.
淮河竞龙舟皖北在古代曾为楚地,蚌埠历史上竞龙舟风气颇盛.民国前期年景盛时,城区商店全日或半日放假,准学徒去淮河边观看龙舟.百余家粮行的行划子(小船)上面插有三角小红旗,写上自己粮行的字号,老板携家人盛装乘上,向有往来关系的粮船贺节,同时观看龙舟.一般市民亦有人雇小船流动观看.有时,河中龙舟有数十条之多,竞舟者多为盐粮驳运船工.节日期间,岸边桅杆林立,河心龙舟相竞,上百条行划子穿插其间,拥挤河面.城里已是万人空巷,拥至岸边,围成人墙.水上红旗招展,岸边锣鼓震耳,呼应喝彩.龙舟竞渡颇为壮观.每条龙舟上,各有一排年轻汉子,头扎红巾,身穿彩服,手摇木浆,劈波斩浪,好似离弦之箭向前猛冲,锣鼓声、号子声及两岸观众的喝彩声响彻数里之外.竞渡自上午起,到夕阳西下结束.除竞龙舟外,游船上还常有《下水摸洋钱》、《四老爷钻面缸》等小剧目演出,扮演的渔公渔婆相互斗戏,有时故意落水嬉闹一番,以显示水性,在观龙舟的人群中逗起阵阵喧笑.此俗相沿至50年代初消失.
工厂商店例规旧时,一般工厂商店端午节必摆出酒肉,让徒工大吃大喝.从五月初六起店员可午睡,不打夜班,到九月重阳节止.各家商店往来赊欠帐目,节前结清.浴客洗澡对茶役小帐要多付一些.酱园店对常来采购的厨师、娘姨依照各家交易大小,奉送“外块”,多少不等.
民间卫生习俗城乡人家在端午节于庭院土墙角,多用雄黄酒喷洒消毒灭菌.孩子脚手脖及颈上拴香包,意以芳香气味驱赶蚊蝇.各家门前及妇女、孩子的头上常插艾,避邪驱瘟.有童谣云:“端午不戴艾,死了变个老鳖盖”.农家常采菖蒲、车前子、艾挂屋檐下风干,用于暑天烧开水喝,祛暑解热.端午当日,捉蟾蜍(俗称癞猴子)将墨块塞入其肚中,风干后取墨块研磨用来治疗胙腮.但据农家传说,此日蟾蜍极难见到,并有“癞猴子躲端午”之说.城区的富裕人家,从端午起吃素.节后,城乡老少男女便更换春装,有“吃罢端午粽,来把棉衣送”的说法.
端午节饮食端午节前,一般居民家庭包粽子.清明节前的咸鸭蛋,在端午节时取出,与粽子一起吃.早晨习惯买糖糕、油条为早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端午节食品平时也常用,此俗淡化.
二、中秋节
旧时,一般人家过此节除吃月饼外,还烙发面小糖饼,并购鱼肉蔬菜加餐.怀远石榴为中秋节的水果佳品.各家商店除要结清往来赊欠帐目外,节前要对商会要人以及社会上有往来关系者送礼应酬.30年代后,以二马路四美茶食店售出的烟、酒、罐头、铁听饼干等扎成的成套礼品为时髦.乡村的小富之家一般设案焚香,陈月饼、石榴等贡品,敬月祭祖,在明月当空下全家围坐,取意中秋团圆.也有年轻人摘毛冬瓜画上人面五官,送不育夫妻,祝愿早生子女.孩子有的去田野“偷青”(花生、萝卜、向日葵),边吃边戏闹.50年代后,城乡中秋节多项旧俗逐渐废弃或淡化,保存有吃月饼、改善节日伙食等习惯.中青年人家多逢此节向父母送礼,与家人吃“团圆饭”;如与国庆节相近,两节同度.放假期间,人际往来多,市民爱上街购物,或带子女游乐.
三、春节 旧时,蚌埠一般居民家庭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后开始办年货,称之为“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十二月二十三过祭灶节,年三十晚全家团聚.正月初一开春,互拜新年,吃喝玩乐,走亲访友.初五过小年,“接财神”.十五过元宵节.各类习俗与皖北城乡有许多相似之处.
吃腊八饭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幼年在凤阳放牛,饥饿难忍,捉鼠充饥,却从洞中挖出大米、玉米、豆子、花生等,于是熬粥充饥.他做皇帝后仍食此粥,并赐名“腊八粥”.蚌埠凤阳籍人家旧时重视吃腊八饭,用大米和五谷杂粮熬粥.此俗今已不存.
祭灶旧时,城郊此风尤甚.俗语云:“君祭三(23),民祭四(24),王八祭五(25),鳖祭六(26)”(后两个日指妓院龟头、鸨母、妓女的祭日),但一般人家都选在二十三日晚祭灶.祭灶时,虔诚之家设案焚香,摆出供品.祭灶时,人的心态因家境而异:富户人家祈求长命富贵,劳苦大众终年奔波难得温饱平安,借以聊以自慰.建国后此俗渐废.祭灶前,城区街头常有卖大米熬的“糖瓜”,市民买回家置碗里用沸水焐化,再拌入炒面,擀薄后卷成条状,切成小方块即成酥脆香甜的面糖,蚌埠人称之为“祭灶糖”,此俗至今未绝.
蒸馒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后,城郊一般家庭主妇忙于发面蒸馒头,间有带红枣及其它菜馅的包子,用笆斗盛满,可供全家食用至正月十五,有的大馒头要留到二月二才吃尽.新年开始一般不做饭,吃上年馒头,农家谓之“家有存粮,小麦见黄”.城区居民蒸馒头也以“家有存粮”图吉利,又可在节日期间尽情玩乐,少动烟火.蒸馒头忌孩子在一旁记数.
躲债乡村贫苦人家常因欠地主和富户人家债款,年前外出躲避,直至贴上新门神方敢回家,称过年如过关.故有人家借春联抒发哀怨之情曰:“吃上顿,没下顿,顿顿间断;借新帐,还老帐,帐帐不清”.
收节帐与端午、中秋节相同,在春节前,城区各家商行店铺对外往来帐务,凡人欠或欠人的,均务求了清.除夕晚年饭前,有店家徒弟登门收帐.
除夕团圆吃年饭旧时除夕晚上,全家老幼团聚吃年饭.饭前应先祭祖宗.年饭中必有鱼,意为“年年有余”;有鸡为“吉利”,有豆腐为“有福”.有时年饭要吃过午夜,表示合家团聚辞旧迎新.饭毕,主妇在灶前焚香接“灶神爷”.晚辈向长辈叩头“辞岁”,未成年子女可得红纸包“压岁钱”.除夕夜不熄灯,为“长命灯”.堂屋内全家人围火盆聊天守岁,此俗相沿至今.但60年代后,祭祖和接“灶神”已渐消失.年饭时间在晚上或中午者均有.进入80年代后,除夕晚上各家一般都在观看电视中的新春晚会节目,在欢笑中守岁.子夜时刻燃放鞭炮,迎接新春.
投贺年片旧时除夕晚上,城区各家商店和厂家老板多派徒弟挑灯夜行,找一些商店和大户人家,从门缝内投贺年片,一夜往往要投出数百张.此片为红色,上印“恭贺春禧”及某某字号敬贺字样.老板贺而不亲临其门,以此礼抢先拜年,又乘机扩大业务影响.
新年开赌旧时,城乡赌风盛行,尤以乡村为甚,实为春节陋习.城区商店新年开赌,以赌输赢试生意运气.乡村开赌除因当时社会原因外,还因淮河三五年一次洪涝,大片河滩地收欠无定,许多家难有安居乐业的恋土之心,甚至茅屋四周连树也不种,故农民常有“赌赢了快活,赌输了就讨饭,不输也会叫水漂去”的说法.赌瘾重者,两张牌九,翻转过后即定输赢.此间倾家荡产者不乏其人.民国15年(1926年),西郊席家沟曾有一农户费尽财力于秋后娶妻,春节开赌失利,竟以新娘押上,结果又输.当被人逼至家中交付新娘时,见新娘已闻讯吊死,自己也投井身亡.
初五过小年旧时逢此日,不出门拜年,全家团聚,俗称“过小年”.商人在此日还有接“财神”的习俗.建国后此俗渐废弃.
吃春酒从初二至十五期间,亲友互邀饮宴,谓之“请春酒”.旧时,城里人尤其富豪之家盛行此风,借以联络和交际社会关系,或为生意场上应酬.请春酒不还席.
十五元宵节元宵俗称“汤圆子”.旧时,各家于正月十五日晚上煮元宵,备酒肴.是日亦为灯节,十四出灯为“亮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残灯”.各家商店门前一般悬挂两个红灯笼,有的店铺在灯上打“字唬”,吸引路人围观.一般居民家的孩子,晚上挑灯笼在门口及街巷玩耍,有“麒麟送子”、“鲤鱼跳龙门”等式样花灯.童谣云:“正月十五大似年,转腰拾个太平钱;太平钱上四个字,荣华富贵万万年”.游艺场内晚上玩花鼓灯,以凤阳和怀远籍人最精.男扮女装的“兰花”与“伞把子”对唱花鼓灯歌,边扭边唱,赢得一片喝彩.此外,还有旱船、蚌精舞、踩高跷等玩耍活动.是日晚上,农村各家除门首挂红灯笼外,孩子们常聚集燃篝火,用旧扫帚头或柴草把子,燃着向天投掷,名曰“火把”.接着,大人小孩提灯结伴,到集镇上玩耍.集镇上有玩狮子、撑旱船的,还有骑“毛驴”的小姐,坐独杆轿的“四老爷”,踩高跷的“鬼神”.有的高跷队还走村串乡到集市上比赛,名曰“踩街”,直至深夜方休.
春节习俗变革建国后,蚌埠由旧时的商埠逐渐变为工业城市,商人过节的那种“收节帐”、“投贺年片”等特有的现象消失.民间种种迷信禁忌日渐淡漠,新年开赌作为陋习被禁止,但新年团聚、游乐、饮食等习俗相沿.1958年后,党和政府提倡移风易俗,开始改变民间传统的春节习俗.各工厂企业曾提倡春节打破常规,加班增产,发双份薪;师徒之间欢聚庆功,破除烧香祭祀等迷信活动.1965年,全市开展“提倡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活动,进行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曾有一些工厂在春节组织职工吃“忆苦饭”.“文化大革命”期间,春节习俗被冲淡,曾以“大批促大干”淹没了春节喜庆气氛.1977年后,春节作为人民传统节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有关单位曾多次在春节期间举办玩龙灯、划旱船、舞狮子等大型游乐活动.1984年、1985年的正月十五,各机关、工厂、团体单位,在统一组织下,进行过灯会比赛活动.
附:淮河船民旧时过春节独特习俗
船民过春节,节令与陆地相同,但因其在水上行船营生,迷信较多,与陆地相比,独特的习惯做法有以下几项:
照船照船又名“燎船”.除夕早晨,船民们争先早起,以图早遇“财神爷”.当家人起床后,首先点一个火把,沿船四周走一遍,意为用火驱赶晦气,恐邪气附船不吉利.
挂红船家进入腊月,就买好一只单冠、翘尾、无一根杂毛的红公鸡,待除夕照船后,先点香磕头,烧黄裱纸,然后在船头杀鸡,用血在船的前挡浪板上往下沥,意为“走红”开财门.船民以鸡血在挡浪板上沥得血迹越长越高兴,认为新年内能多做长途好生意,发大财.
敬大王挂红之后或初一早晨,船家在船头设香案,供红公鸡(此鸡为挂红后的公鸡,捋毛时在头、尾、翅膀各留一撮鸡毛,表示为活鸡)、鲤鱼、猪头(配有四个蹄,一条尾,表示为整猪),另有馒头等,敬大王.穷困船家仅用鸡蛋、豆腐、槽头肉作供品,称为“小三牲”.敬时,黄河船帮多备有大锣,每敲三遍一停,锣声节奏为先紧后慢再紧,停时放一个大炮仗.敬后不再行船,以图吉利.
贴春联船家贴春联,内容依照贴在船的位置而定.书“船头无浪行千里”、“舵后生风送九洲”者,分别贴在前后挡浪板上;书“开门看到河中宝”、“吊桶打起四方财”者贴舱门两边;书“抬头见喜”者贴门上方;书“对我生财”者贴门内上方;书“大将军八面威风”或“九天真元雷声普化众生”者贴大桅杆上;书“二将军挂印封侯”者贴二桅杆上;书“三将军定力如神”者贴将军柱上(即缆绳柱).另外,三个“福”字贴船头,三个“禄”字(用绿纸写)贴在船后.
蒸馒头船家蒸馒头的面计子只能用手掐,不用刀切,怕刀切面是切断了“面龙”.头锅馒头蒸好,先拿一个放在盘子里,搁在廒头上作为标志,别人见了不再相互串船.开笼取熟馒头要反复念叨“元宝满仓自买自装”等吉利话.
新年用水以初一起,船家不再从河中取水,初三烧香后才取用.同时要备好污水桶,用后的水暂存桶中,初三后才能倒,否则是把“财气”倒出去了.
挂连纸又称“挂廊”,除夕晚上进行.船家用红绿纸剪成菱形图案并连在一起,粘在芝麻杆上,然后挂正舱门上.芝麻杆意指“芝麻开花节节高”,连纸意为生意连续不断.一般船家初三或初五取下,烧香后烧掉,谓之“送连”.有俗话说:“三天烧了连门纸,各干各的旧营生”.送连后,船家即开始正常生活.但有富裕船家往往在正月十五后才烧香放炮,起锚行船.
升大王旗淮河上的河南帮、黄河帮船民多在年三十晚上有此举.旗为长方形,红色(也有用白色).一人边升边唱,其他人道好.初升一半即停,子夜升到大半,初一早晨升到旗杆顶端.初五中午降旗.
活船为船家除夕晚上的集体活动.一般由船老大或伙计头任领号人,手拉铁链抖动唱《活船歌》(打号子),众人再应声“呀呀哟”,用脚使劲在船上跺跳.平时船家爱船如命,此刻却恐怕船板跺得不响.许多船在一起时,活船的欢唱声、跺跳声,此起彼伏,形成了船家过年的一种独特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