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全文及意思是什么?他的价值在哪里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06:16:41
《卖炭翁》全文及意思是什么?他的价值在哪里啊?
卖炭翁
作者: 白居易
张卓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作品注释 (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
(2)伐:砍伐.
薪:柴.
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3)苍苍:灰白色.
(4)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
(5)辗(niǎn):同“碾”,轧的意思.
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6)困:困倦,疲乏.
(7)市:集市.
(8)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9)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0)把:拿.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1)回:调转.
叱:吆喝.
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2)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3)驱将:赶着走.将,没有实在意义,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14)绡(xiāo):生丝.
绫: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15)系:挂.
直:同“值”,价值.[1]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位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编辑本段]
作品赏析
句意讲解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去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什么,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但是读者可以看出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诗句写到这里,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读者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然后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肯定是没有什么办法去对付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而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要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却没有换到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远远抵不上老人许多天的辛勤劳动,这些宫使不是在买东西,而是在赤裸裸地进行掠夺.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足以激起读者的愤怒,并使读者担忧,老人仅凭这点报酬,难以捱过严寒的冬天.
艺术手法
《卖炭翁》的艺术性是很高的.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样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诗人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老人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画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种描写十分富于戏剧性.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而是停下来歇息.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像外表一样平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如同一场悲剧在发生以前的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
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远远而来,样子很威风,衣着很神气,这与卖炭翁歇在泥中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照.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写到这里,诗人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作者没有像《新乐府》中的其它诗那样出面来发表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现实意义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2]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作品注释 (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
(2)伐:砍伐.
薪:柴.
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3)苍苍:灰白色.
(4)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
(5)辗(niǎn):同“碾”,轧的意思.
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6)困:困倦,疲乏.
(7)市:集市.
(8)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9)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0)把:拿.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1)回:调转.
叱:吆喝.
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2)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3)驱将:赶着走.将,没有实在意义,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14)绡(xiāo):生丝.
绫: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15)系:挂.
直:同“值”,价值.[1]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位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编辑本段]
作品赏析
句意讲解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去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什么,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但是读者可以看出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诗句写到这里,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读者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然后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肯定是没有什么办法去对付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而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要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却没有换到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远远抵不上老人许多天的辛勤劳动,这些宫使不是在买东西,而是在赤裸裸地进行掠夺.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足以激起读者的愤怒,并使读者担忧,老人仅凭这点报酬,难以捱过严寒的冬天.
艺术手法
《卖炭翁》的艺术性是很高的.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样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诗人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老人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画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种描写十分富于戏剧性.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而是停下来歇息.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像外表一样平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如同一场悲剧在发生以前的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
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远远而来,样子很威风,衣着很神气,这与卖炭翁歇在泥中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照.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写到这里,诗人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作者没有像《新乐府》中的其它诗那样出面来发表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现实意义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2]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作者: 白居易
张卓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作品注释 (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
(2)伐:砍伐.
薪:柴.
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3)苍苍:灰白色.
(4)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
(5)辗(niǎn):同“碾”,轧的意思.
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6)困:困倦,疲乏.
(7)市:集市.
(8)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9)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0)把:拿.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1)回:调转.
叱:吆喝.
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2)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3)驱将:赶着走.将,没有实在意义,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14)绡(xiāo):生丝.
绫: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15)系:挂.
直:同“值”,价值.[1]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位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编辑本段]
作品赏析
句意讲解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去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什么,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但是读者可以看出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诗句写到这里,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读者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然后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肯定是没有什么办法去对付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而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要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却没有换到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远远抵不上老人许多天的辛勤劳动,这些宫使不是在买东西,而是在赤裸裸地进行掠夺.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足以激起读者的愤怒,并使读者担忧,老人仅凭这点报酬,难以捱过严寒的冬天.
艺术手法
《卖炭翁》的艺术性是很高的.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样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诗人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老人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画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种描写十分富于戏剧性.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而是停下来歇息.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像外表一样平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如同一场悲剧在发生以前的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
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远远而来,样子很威风,衣着很神气,这与卖炭翁歇在泥中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照.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写到这里,诗人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作者没有像《新乐府》中的其它诗那样出面来发表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现实意义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2]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作品注释 (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
(2)伐:砍伐.
薪:柴.
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3)苍苍:灰白色.
(4)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
(5)辗(niǎn):同“碾”,轧的意思.
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6)困:困倦,疲乏.
(7)市:集市.
(8)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9)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0)把:拿.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1)回:调转.
叱:吆喝.
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2)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3)驱将:赶着走.将,没有实在意义,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14)绡(xiāo):生丝.
绫: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15)系:挂.
直:同“值”,价值.[1]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位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编辑本段]
作品赏析
句意讲解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去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什么,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但是读者可以看出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诗句写到这里,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读者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然后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肯定是没有什么办法去对付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而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要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却没有换到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远远抵不上老人许多天的辛勤劳动,这些宫使不是在买东西,而是在赤裸裸地进行掠夺.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足以激起读者的愤怒,并使读者担忧,老人仅凭这点报酬,难以捱过严寒的冬天.
艺术手法
《卖炭翁》的艺术性是很高的.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样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诗人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老人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画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种描写十分富于戏剧性.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而是停下来歇息.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像外表一样平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如同一场悲剧在发生以前的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
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远远而来,样子很威风,衣着很神气,这与卖炭翁歇在泥中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照.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写到这里,诗人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作者没有像《新乐府》中的其它诗那样出面来发表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现实意义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2]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