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余何适 廓而印言 华枝春满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8:23:16
问余何适 廓而印言 华枝春满
今年以来,佛教界有许多法师、居士相继示寂.
春天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世寿95岁的广钦老和尚,及九十七岁的李炳南老居士.
夏天,86岁的慧三长老在树林福慧寺合掌坐化,84岁的贤顿老和尚在台北临济禅寺安详圆寂,68岁的煮云大法师在凤山佛教莲社念佛而逝.
这几位都是对佛教有重大贡献,个人修行也严谨超拔的上人,他们的示寂固然是台湾佛界的损失,但从佛教生死无常、人命短促的观点来看,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位高僧大德都是预知时至,在极安详的情况下离开了他们示现度化的人间.煮云大法师在圆寂前20天就预知自己死的时辰;慧三长老是在两天前预知时至,嘱咐弟子今后应该合作共修,圆寂当天仍作经行,沐浴后在沙发上合掌坐化.
广钦老和尚和李炳南老居士更是除了预知时至,还留了偈语,为人所传诵,广钦老和尚圆寂前对弟子说偈:“无来亦无去,没有什么事.”(后面这一句要用台语来念为无什么大记)李炳南老居士的偈更简单,是“一心不乱”.
七佛的遗偈
有一些知识分子在报纸上看到报导,问我:“为什么他们修持了几十年,只留下这么简单的话呢?”
是呀!这样的偈多么简单,是小孩子都能念的,一代高僧大德毕生研习修行,到最后要留下的一句话时,为何没有留下高深的话语,而留下了如此简单的偈呢?
不仅高僧大德遗下来的偈,我们看起来好像不太高深,就是佛所留下的偈也貌似简单,我们现在就来看以前的佛灭后所留下的偈语:
毗婆尸佛: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人无怕住.
尸弃佛:
起诸善法本自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佛: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主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
了行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叶佛: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这七尊佛的遗偈,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呢?然而这个简单是“三岁小儿也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是“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从七佛遗偈里,我们可以看出“偈”实在是佛教极大的特色,偈,就是佛家所作的诗,分为“通偈”和“别偈”两种,别偈就是四言五言七言而以四句成之者,通偈是不问长短和句数的诗.“偈”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联合美辞而歌颂之,一种是能摄尽其义之意.
佛教传入中国,神宗大兴之际,可以说使“偈”成为一种辉煌光辉的形式,不但在悟道时有偈,颂赞时有偈,舒怀、忏悔时有偈,到要圆寂时也一样留下偈语,这些历代禅宗大德的偈不但是中国文学的宝藏,也成为修行体悟的启发与典范.
禅师临终时所留下的偈叫做“遗偈”,理论上,遗偈应是偈中的最精华,因为禅师示寂的时候,即使有再高的文学修养,也不会以华美的文句来说偈,那是由于遗偈有实证、悟道、警策的功能,若能形式简单、内容通俗,对于后人才有真正的裨益.而我们如果能静心回观历代禅师的遗偈,就能在最简单的字句里面,看到最精华的精神与境界所在.
广钦老和尚的遗偈应做如是观.
虚云与弘一
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看见遗偈的精神所在,我们来看近四大高僧示寂的情况.这四位高僧是虚云、弘一、印光、太虚.
虚云和尚是清未民初的禅宗高僧,生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29日寅时,在公元1958年以吉祥卧示寂,活了120岁.
虚云和尚圆寂时,为弟子说的遗偈是: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并且告诫弟子说:“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
他在那一年8月已知世寿不久,曾留下三首偈,也算是遗偈的一部分.我在这里录下其中的一首:
请各法侣,深叫熟虑,生死循业,如蚕自缚;
贪念不休,烦恼益苦,欲除此患,布施为首;
净参三学,坚持四念,一旦豁然,方知露电;
悟证真空,万法一体,无生有生,是波是水.
(注:三学说是戒、定、慧、;四念则是观身不争、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虚云和尚是有实修实证的修行者,他的生平和法语可以参考《虚云和尚年谱》、《虚云和尚法汇》,他修行的过程令人十分感动,但是还原到他的遗偈,也只是寥寥几句,寻常话语,细细参究,则又是苦婆心,悟道究竟.
弘一法师是民国以来文学最丰美的和尚,他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9月20日,1942年10月13日在泉州安详圆寂,世寿63岁.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早年是绝代才子,举凡文章、诗词、音乐、篆刻、美术、书法、戏剧无法精通卓然成家.他中年出家,修习南山律宗,重振戒律,对近代中国影响极大.弘一法师生平著作极丰,死后,后人著作有《弘一大师年谱》、《弘一大师傅》、《弘一大师演讲集》等等,可见到其生平一斑.
弘一大师以文采名世,所以他的遗偈也特别精彩,他生平写的最后四个字是“悲欣交集”,读弘一大师的年谱到这四个字时,真令人有悲欣交集之感.
弘一是在9月4日示寂,圆寂前预知时至,写了遗书和遗偈给他的生平至友夏丏尊和弟子刘质平告别.
他的遗偈非常典雅优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我们读这首偈到“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时”,想到弘一大师的生平波涛,颇能把握到他人格与风格的精华所在.除了这首有名的偈,弘一大师晚年所书的偈语多有诀别之意,清明如云,这里且录两首.第一首是有人送他一枝红菊花,他有感而写下“红菊花偈”: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
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另外一首是写给门人的“律偈”,弘一是律宗传人,这首偈中可以看出他毕生持律的心得,他写道:
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
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春天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世寿95岁的广钦老和尚,及九十七岁的李炳南老居士.
夏天,86岁的慧三长老在树林福慧寺合掌坐化,84岁的贤顿老和尚在台北临济禅寺安详圆寂,68岁的煮云大法师在凤山佛教莲社念佛而逝.
这几位都是对佛教有重大贡献,个人修行也严谨超拔的上人,他们的示寂固然是台湾佛界的损失,但从佛教生死无常、人命短促的观点来看,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位高僧大德都是预知时至,在极安详的情况下离开了他们示现度化的人间.煮云大法师在圆寂前20天就预知自己死的时辰;慧三长老是在两天前预知时至,嘱咐弟子今后应该合作共修,圆寂当天仍作经行,沐浴后在沙发上合掌坐化.
广钦老和尚和李炳南老居士更是除了预知时至,还留了偈语,为人所传诵,广钦老和尚圆寂前对弟子说偈:“无来亦无去,没有什么事.”(后面这一句要用台语来念为无什么大记)李炳南老居士的偈更简单,是“一心不乱”.
七佛的遗偈
有一些知识分子在报纸上看到报导,问我:“为什么他们修持了几十年,只留下这么简单的话呢?”
是呀!这样的偈多么简单,是小孩子都能念的,一代高僧大德毕生研习修行,到最后要留下的一句话时,为何没有留下高深的话语,而留下了如此简单的偈呢?
不仅高僧大德遗下来的偈,我们看起来好像不太高深,就是佛所留下的偈也貌似简单,我们现在就来看以前的佛灭后所留下的偈语:
毗婆尸佛: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人无怕住.
尸弃佛:
起诸善法本自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佛: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主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
了行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叶佛: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这七尊佛的遗偈,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呢?然而这个简单是“三岁小儿也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是“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从七佛遗偈里,我们可以看出“偈”实在是佛教极大的特色,偈,就是佛家所作的诗,分为“通偈”和“别偈”两种,别偈就是四言五言七言而以四句成之者,通偈是不问长短和句数的诗.“偈”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联合美辞而歌颂之,一种是能摄尽其义之意.
佛教传入中国,神宗大兴之际,可以说使“偈”成为一种辉煌光辉的形式,不但在悟道时有偈,颂赞时有偈,舒怀、忏悔时有偈,到要圆寂时也一样留下偈语,这些历代禅宗大德的偈不但是中国文学的宝藏,也成为修行体悟的启发与典范.
禅师临终时所留下的偈叫做“遗偈”,理论上,遗偈应是偈中的最精华,因为禅师示寂的时候,即使有再高的文学修养,也不会以华美的文句来说偈,那是由于遗偈有实证、悟道、警策的功能,若能形式简单、内容通俗,对于后人才有真正的裨益.而我们如果能静心回观历代禅师的遗偈,就能在最简单的字句里面,看到最精华的精神与境界所在.
广钦老和尚的遗偈应做如是观.
虚云与弘一
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看见遗偈的精神所在,我们来看近四大高僧示寂的情况.这四位高僧是虚云、弘一、印光、太虚.
虚云和尚是清未民初的禅宗高僧,生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29日寅时,在公元1958年以吉祥卧示寂,活了120岁.
虚云和尚圆寂时,为弟子说的遗偈是: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并且告诫弟子说:“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
他在那一年8月已知世寿不久,曾留下三首偈,也算是遗偈的一部分.我在这里录下其中的一首:
请各法侣,深叫熟虑,生死循业,如蚕自缚;
贪念不休,烦恼益苦,欲除此患,布施为首;
净参三学,坚持四念,一旦豁然,方知露电;
悟证真空,万法一体,无生有生,是波是水.
(注:三学说是戒、定、慧、;四念则是观身不争、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虚云和尚是有实修实证的修行者,他的生平和法语可以参考《虚云和尚年谱》、《虚云和尚法汇》,他修行的过程令人十分感动,但是还原到他的遗偈,也只是寥寥几句,寻常话语,细细参究,则又是苦婆心,悟道究竟.
弘一法师是民国以来文学最丰美的和尚,他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9月20日,1942年10月13日在泉州安详圆寂,世寿63岁.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早年是绝代才子,举凡文章、诗词、音乐、篆刻、美术、书法、戏剧无法精通卓然成家.他中年出家,修习南山律宗,重振戒律,对近代中国影响极大.弘一法师生平著作极丰,死后,后人著作有《弘一大师年谱》、《弘一大师傅》、《弘一大师演讲集》等等,可见到其生平一斑.
弘一大师以文采名世,所以他的遗偈也特别精彩,他生平写的最后四个字是“悲欣交集”,读弘一大师的年谱到这四个字时,真令人有悲欣交集之感.
弘一是在9月4日示寂,圆寂前预知时至,写了遗书和遗偈给他的生平至友夏丏尊和弟子刘质平告别.
他的遗偈非常典雅优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我们读这首偈到“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时”,想到弘一大师的生平波涛,颇能把握到他人格与风格的精华所在.除了这首有名的偈,弘一大师晚年所书的偈语多有诀别之意,清明如云,这里且录两首.第一首是有人送他一枝红菊花,他有感而写下“红菊花偈”: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
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另外一首是写给门人的“律偈”,弘一是律宗传人,这首偈中可以看出他毕生持律的心得,他写道:
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
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意思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之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谁写的,具体意思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是何意思?
龙应台《相信与不相信》中“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
李叔同: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廊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明.
蔡洪赴洛 译文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这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求鉴赏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中 ,窅然
问字,言+余 的读音和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