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高祖两次不同分封的意见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1 04:36:12
对汉高祖两次不同分封的意见
汉高祖两度实行分封
汉承秦制但是在地方上却没有实行单一的郡县制而是经过两度分封——先异姓再同姓的方式最终形成了郡国并行制的局面 并姓分封乃形势使然 而同姓分封实是汉高祖基于主客观方面的考虑作出的必然选择.
一、异姓分封是皇权整合各种社会势力的必须步骤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在这场“马上得天下”的斗争中刘 邦脱颖而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微末亭长成长为拥有四海 的帝王,裂土分封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同项 羽作战的过程中,分封王侯是刘邦调动将领积极性、巩固自 己战争成果、集中一切力量共同对敌、最终取得胜利的最重 要的保障.如汉四年,韩信在攻下齐国后遣使告知刘邦自己 要做“假王”以镇之,刘邦迫于韩信手握莺兵,遂纳张良、陈 平计以韩信为齐王,于是方能“征其兵击楚”.汉五年,刘邦 “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至固陵,不会”,结果导致了 汉军大败.后来从张良计,许诺“即胜楚,睢阳以北至城,皆 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使者至,彭越乃 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
二汉高祖在平定异姓王后,面对这个庞大的产业如何能将其管理得井井有条而又不至于使权力旁落到他人手中所能够信任和依靠的只有自己的骨肉手足、父兄子侄了.其三汉初面临的经济条件使然.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凋敝的烂摊子.史称“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从客观上讲经济凋敝到濒临崩溃的边缘时要建立一个力量足以控制全国的中央政权极为困难在汉初是不可能办到的.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适当的中央权力其实就是皇权的下移给地方以较大的权力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迅速恢复经济而共同努力.
郡国并行制是皇权集中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刘邦消灭异姓王时没有在全国实行秦朝创立的单一的郡县制而是分封刘氏子弟为王从而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出现了郡国并行制.它是汉初吸取秦朝速亡教训的结果.
>>>>>>>>>>>>>>>>>>>>>>>>>> 分割 >>>>>>>>>>>>>>>>>>>>>>>>>>>>>>>
多年来史家对汉初实行分封和地方的郡国并行制颇有微辞,曾一度被认为刘邦在搞复辟或被认为是对秦朝“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叫¨而导致速亡教训的错误总结.
其实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分封异姓是形势使然不得不如此分封同姓、建立王国乃是汉高祖出于恢复皇权的需要而采取的必要步骤.?一、异姓分封是皇权整合各种社会势力的必须步骤秦失其鹿天下共逐在这场“马上得天下”的斗争中刘邦脱颖而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微末亭长成长为拥有四海的帝王裂土分封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在同项羽作战的过程中分封王侯是刘邦调动将领积极性、巩固自己战争成果、集中一切力量共同对敌、最终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保障.如汉四年韩信在攻下齐国后遣使告知刘邦自己要做“假王”以镇之刘邦迫于韩信手握莺兵遂纳张良、陈平计以韩信为齐王于是方能“征其兵击楚”.汉五年刘邦“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至固陵不会”结果导致了汉军大败.后来从张良计许诺“即胜楚睢阳以北至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
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何尝不想大权独揽实现“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宏图大志然而专制皇权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他才实行了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分封策略这是当时唯一明智可行的政策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刘邦的分封换取了军功阶层人士的支持垓下之战结束不久“诸侯及将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刘邦以分封为手段和钓饵利用军功阶层夺取了天下迈出了建立君主专制统治的第一步而军功阶层通过刘邦称帝换取功爵土地等政治经济利益并使其对土地和人口的占有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实在是各得所需两全其美.裂土封王事非得已但是却有利于汉王朝的建立.“封国得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出现暂时能与郡县制并行不悖是由时代的特殊需要决定的不能简单地以复辟倒退加以全盘否定.”
前面已经提到刘邦进行分封的目的是为了逐步实现君主集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对军功阶层采取的是“先予后取”的策略也就是说“予”是为了更好的“取”当“予”的目的实现后接下来的第二个步骤就是“取”了.
在楚汉战争期间和西汉建立之初由于许多功臣将领手中都握有兵权刘邦对他们不得不采取十分慎重的方式压制自己君主专制的欲望满足他们对封邑的要求. 西汉初年刘邦分封为王的功臣有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茶后为卢绾、长沙王吴芮史称“异姓诸王”.他们据有关东广大区域朝廷指挥不灵是国家统一的隐患和君主专制的障碍.在剪除异姓的过程中刘邦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剥夺或削减对中央威胁最大的将领的兵权如垓下之战刚结束不久刘邦“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韩信的军权第二步采取徙封或降职等方式使这些将领与自己的部署分离如韩信本为齐王后被刘邦徙封为楚王仅过了几个月时间就通过伪游云梦的方法将韩信捕获并被降为淮阴侯第三步采取分而制之、各个击破的军事打击方式辅之以杀一儆百、敲山震虎等的心理战术逐一剪除剿灭剪除一个异姓即以刘氏子弟同姓王代之.异姓王仅存者是国小力微的长沙王吴芮作为汉朝与南越国之间的缓冲之地.
综观异姓王的覆灭几乎都是因为忧惧而“反”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卫竞没有一个是处心积虑与中央政权为敌而被剪灭的.进一层思之如韩信怎么会在手握重兵时不反而在失去兵权受人监视的情况下造反呢“刘邦消灭异姓王并不是认为封王制度有什么不好而是认为异姓王是异己力量对刘氏天下有威胁他不与项羽平分天下也同样不愿与这些异姓王共享天下.”
如果我们从皇权支配社会的角度来看待异姓王的分封和灭亡的过程便很容易理解以皇权为中心的权力系统有许多特点如“王的权力是至上的”、“王的权力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是永久的在空间上是无边的”它不允许任何的社会力量对其形成威胁哪怕这种威胁仅仅来源于“王”的心理感觉或判断也是“王”所不能容忍的在皇权观念的支配下一定会想尽千方百计将这些“异己”力量斩除这就是“异姓诸侯”在被分封后不久即被剪除的根本原因.
二、郡国并行制是皇权集中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刘邦消灭异姓王时没有在全国实行秦朝创立的单一的郡县制而是分封刘氏子弟为王从而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出现了郡国并行制.
. . .
笔者现结合前人的相关真知灼见和自己的认识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其一它是汉初吸取秦朝速亡教训的结果.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和大臣们多次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其中有一个共识就是秦始皇“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陈、吴奋其白挺刘、项随而毙之.故日周过其历秦不及期国势然也”.…秦的速亡是由于其暴政而引发农民起义所致固然不假但也与它推行单一郡县而未对诸子实行的分封有关.
秦朝在统一后不久即推行单一郡县制为各级官吏残酷地镇压剥削六国人民提供了行政组织上的保证郡县官吏实行严刑峻法残民以逞的法治.而且“当灭顶之灾到来时各地官吏积极征战防御者少、各谋出路者多甚至许多人摇身一变反戈击秦”使秦处于“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境地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对于秦朝的迅速崩溃和郡县制度实施的不成功刘邦不能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放弃单一的郡县制度而采取宗族藩卫的封国制与郡县制共存的方法亦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变数.其二受刘邦“家”观念的影响.高祖起于微末他把西汉王朝当作自己的产业.他曾在未央宫置酒时对父亲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也就是说他把整个汉代的江山都视为自己家的产业国家在他的眼中与牲畜、农具等物无异无怪乎他后来说“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汉高祖在平定异姓王后面对这个庞大的产业如何能将其管理得井井有条而又不至于使权力旁落到他人手中所能够信任和依靠的只有自己的骨肉手足、父兄子侄了.其三汉初面临的经济条件使然.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凋敝的烂摊子.史称“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从客观上讲经济凋敝到濒临崩溃的边缘时要建立一个力量足以控制全国的中央政权极为困难在汉初是不可能办到的.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适当的中央权力其实就是皇权的下移给地方以较大的权力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迅速恢复经济而共同努力.“汉高祖在铲除异姓王的同时大封同姓王既是政治形势的必然发展又是当时经济状况提出的要求.面临秦末国民经济的全面崩溃汉初国力一时难以复苏……摆在西汉统治集团面前的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原因都不允许汉高祖实行单一的郡县制于是他接受了田肯等人的建议着手调整当时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推行郡国并行制.宋代王应麟在《西汉会要》中这样评论郡国并行制“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种看法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当然追求皇权的集中和最大化是汉代帝王的终极目标他们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客观的形势使他们不得不以退为进而郡国并行制的推行成为皇权集中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汉承秦制但是在地方上却没有实行单一的郡县制而是经过两度分封——先异姓再同姓的方式最终形成了郡国并行制的局面 并姓分封乃形势使然 而同姓分封实是汉高祖基于主客观方面的考虑作出的必然选择.
一、异姓分封是皇权整合各种社会势力的必须步骤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在这场“马上得天下”的斗争中刘 邦脱颖而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微末亭长成长为拥有四海 的帝王,裂土分封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同项 羽作战的过程中,分封王侯是刘邦调动将领积极性、巩固自 己战争成果、集中一切力量共同对敌、最终取得胜利的最重 要的保障.如汉四年,韩信在攻下齐国后遣使告知刘邦自己 要做“假王”以镇之,刘邦迫于韩信手握莺兵,遂纳张良、陈 平计以韩信为齐王,于是方能“征其兵击楚”.汉五年,刘邦 “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至固陵,不会”,结果导致了 汉军大败.后来从张良计,许诺“即胜楚,睢阳以北至城,皆 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使者至,彭越乃 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
二汉高祖在平定异姓王后,面对这个庞大的产业如何能将其管理得井井有条而又不至于使权力旁落到他人手中所能够信任和依靠的只有自己的骨肉手足、父兄子侄了.其三汉初面临的经济条件使然.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凋敝的烂摊子.史称“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从客观上讲经济凋敝到濒临崩溃的边缘时要建立一个力量足以控制全国的中央政权极为困难在汉初是不可能办到的.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适当的中央权力其实就是皇权的下移给地方以较大的权力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迅速恢复经济而共同努力.
郡国并行制是皇权集中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刘邦消灭异姓王时没有在全国实行秦朝创立的单一的郡县制而是分封刘氏子弟为王从而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出现了郡国并行制.它是汉初吸取秦朝速亡教训的结果.
>>>>>>>>>>>>>>>>>>>>>>>>>> 分割 >>>>>>>>>>>>>>>>>>>>>>>>>>>>>>>
多年来史家对汉初实行分封和地方的郡国并行制颇有微辞,曾一度被认为刘邦在搞复辟或被认为是对秦朝“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叫¨而导致速亡教训的错误总结.
其实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分封异姓是形势使然不得不如此分封同姓、建立王国乃是汉高祖出于恢复皇权的需要而采取的必要步骤.?一、异姓分封是皇权整合各种社会势力的必须步骤秦失其鹿天下共逐在这场“马上得天下”的斗争中刘邦脱颖而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微末亭长成长为拥有四海的帝王裂土分封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在同项羽作战的过程中分封王侯是刘邦调动将领积极性、巩固自己战争成果、集中一切力量共同对敌、最终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保障.如汉四年韩信在攻下齐国后遣使告知刘邦自己要做“假王”以镇之刘邦迫于韩信手握莺兵遂纳张良、陈平计以韩信为齐王于是方能“征其兵击楚”.汉五年刘邦“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至固陵不会”结果导致了汉军大败.后来从张良计许诺“即胜楚睢阳以北至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
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何尝不想大权独揽实现“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宏图大志然而专制皇权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他才实行了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分封策略这是当时唯一明智可行的政策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刘邦的分封换取了军功阶层人士的支持垓下之战结束不久“诸侯及将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刘邦以分封为手段和钓饵利用军功阶层夺取了天下迈出了建立君主专制统治的第一步而军功阶层通过刘邦称帝换取功爵土地等政治经济利益并使其对土地和人口的占有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实在是各得所需两全其美.裂土封王事非得已但是却有利于汉王朝的建立.“封国得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出现暂时能与郡县制并行不悖是由时代的特殊需要决定的不能简单地以复辟倒退加以全盘否定.”
前面已经提到刘邦进行分封的目的是为了逐步实现君主集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对军功阶层采取的是“先予后取”的策略也就是说“予”是为了更好的“取”当“予”的目的实现后接下来的第二个步骤就是“取”了.
在楚汉战争期间和西汉建立之初由于许多功臣将领手中都握有兵权刘邦对他们不得不采取十分慎重的方式压制自己君主专制的欲望满足他们对封邑的要求. 西汉初年刘邦分封为王的功臣有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茶后为卢绾、长沙王吴芮史称“异姓诸王”.他们据有关东广大区域朝廷指挥不灵是国家统一的隐患和君主专制的障碍.在剪除异姓的过程中刘邦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剥夺或削减对中央威胁最大的将领的兵权如垓下之战刚结束不久刘邦“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韩信的军权第二步采取徙封或降职等方式使这些将领与自己的部署分离如韩信本为齐王后被刘邦徙封为楚王仅过了几个月时间就通过伪游云梦的方法将韩信捕获并被降为淮阴侯第三步采取分而制之、各个击破的军事打击方式辅之以杀一儆百、敲山震虎等的心理战术逐一剪除剿灭剪除一个异姓即以刘氏子弟同姓王代之.异姓王仅存者是国小力微的长沙王吴芮作为汉朝与南越国之间的缓冲之地.
综观异姓王的覆灭几乎都是因为忧惧而“反”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卫竞没有一个是处心积虑与中央政权为敌而被剪灭的.进一层思之如韩信怎么会在手握重兵时不反而在失去兵权受人监视的情况下造反呢“刘邦消灭异姓王并不是认为封王制度有什么不好而是认为异姓王是异己力量对刘氏天下有威胁他不与项羽平分天下也同样不愿与这些异姓王共享天下.”
如果我们从皇权支配社会的角度来看待异姓王的分封和灭亡的过程便很容易理解以皇权为中心的权力系统有许多特点如“王的权力是至上的”、“王的权力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是永久的在空间上是无边的”它不允许任何的社会力量对其形成威胁哪怕这种威胁仅仅来源于“王”的心理感觉或判断也是“王”所不能容忍的在皇权观念的支配下一定会想尽千方百计将这些“异己”力量斩除这就是“异姓诸侯”在被分封后不久即被剪除的根本原因.
二、郡国并行制是皇权集中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刘邦消灭异姓王时没有在全国实行秦朝创立的单一的郡县制而是分封刘氏子弟为王从而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出现了郡国并行制.
. . .
笔者现结合前人的相关真知灼见和自己的认识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其一它是汉初吸取秦朝速亡教训的结果.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和大臣们多次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其中有一个共识就是秦始皇“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陈、吴奋其白挺刘、项随而毙之.故日周过其历秦不及期国势然也”.…秦的速亡是由于其暴政而引发农民起义所致固然不假但也与它推行单一郡县而未对诸子实行的分封有关.
秦朝在统一后不久即推行单一郡县制为各级官吏残酷地镇压剥削六国人民提供了行政组织上的保证郡县官吏实行严刑峻法残民以逞的法治.而且“当灭顶之灾到来时各地官吏积极征战防御者少、各谋出路者多甚至许多人摇身一变反戈击秦”使秦处于“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境地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对于秦朝的迅速崩溃和郡县制度实施的不成功刘邦不能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放弃单一的郡县制度而采取宗族藩卫的封国制与郡县制共存的方法亦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变数.其二受刘邦“家”观念的影响.高祖起于微末他把西汉王朝当作自己的产业.他曾在未央宫置酒时对父亲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也就是说他把整个汉代的江山都视为自己家的产业国家在他的眼中与牲畜、农具等物无异无怪乎他后来说“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汉高祖在平定异姓王后面对这个庞大的产业如何能将其管理得井井有条而又不至于使权力旁落到他人手中所能够信任和依靠的只有自己的骨肉手足、父兄子侄了.其三汉初面临的经济条件使然.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凋敝的烂摊子.史称“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从客观上讲经济凋敝到濒临崩溃的边缘时要建立一个力量足以控制全国的中央政权极为困难在汉初是不可能办到的.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适当的中央权力其实就是皇权的下移给地方以较大的权力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迅速恢复经济而共同努力.“汉高祖在铲除异姓王的同时大封同姓王既是政治形势的必然发展又是当时经济状况提出的要求.面临秦末国民经济的全面崩溃汉初国力一时难以复苏……摆在西汉统治集团面前的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原因都不允许汉高祖实行单一的郡县制于是他接受了田肯等人的建议着手调整当时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推行郡国并行制.宋代王应麟在《西汉会要》中这样评论郡国并行制“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种看法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当然追求皇权的集中和最大化是汉代帝王的终极目标他们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客观的形势使他们不得不以退为进而郡国并行制的推行成为皇权集中过程中的必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