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影响了哪些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2 20:34:0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影响了哪些人
现代人
现代人
顾炎武(1613—1682 年),原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亻庸.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大学者.其学术成就和哲学思想倍受后人推崇,被誉为“一代文化巨人”.
反清斗士 流亡一生
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夏,出生于江苏昆山—个官僚地主家庭.顾炎武 14 岁时以其敏捷的才思、广博的学识,顺利考取了秀才.不久,他慕名参加了学术组织“复社”.自从加入了“ 复社”,顾炎武得到了同士大夫等知识分子广泛接触和联系的机会.他们不定期进行集会,评议国政,对当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情况进行研讨.1645 年 5 月,清军南下,占领杭嘉湖等地区.在攻克南京后,颁布剃发令.顾炎武积极投身于抗清斗争.他怒斥一些明代达官贵人随波逐流的庸俗人生观,响亮地提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这句话成为激励后世的爱国主义格言.清王朝建立统一政权后,顾炎武依然坚持反清活动,决心“ 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他断然拒绝了清庭欲令其到明史馆纂修《明史》和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的举荐.顾炎武晚年定居于华山脚下.1681 年由华阴迁至山西曲沃.由于旅途劳顿,患了重病.次年正月,因骑马失足,跌伤病逝,享年70 岁.
学识渊博 著作颇丰
顾炎武一生勤奋好学,即使长期过着流亡的生活,也没有因此而停止艰苦的学术研究工作.《肇域志》和《 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两本经世致用的书就是在游历各地后所作的.《日知录》是顾炎武随笔记录的百科全书式的书籍.顾炎武从30 岁起,每逢读书均作笔记.至 60 岁时,对所作笔录,反复探究,长期思索,多次修订,才成此书.全书计 32 卷,涉及面极为广泛,有经学、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天象、术数、历史、地理等等,可谓顾炎武终生治学的结晶.顾炎武的另外一本书《音学王书》,是研究我国音韵学的学术专著,共分五部分.顾炎武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很深.他创作诗歌和散文,被收录在《亭林诗文集》里.清人张修府在《 亭林诗文集跋》中,称赞顾炎武“为诗事必精当;词必典雅,奄有唐宋诸大家之长”.后世研究顾炎武的学者,不仅从其诗文的艺术角度来探讨其中蕴含的成就,更多的是透过诗文,来分析论证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金石文字记》、《石经考》、《 求古录》等是顾炎武为后人留下的关于金石文字科考据辩释的学术著作,开启了有清一代的金石之学.顾炎武以“引古筹今”,即知古是为了知今为治史的目的.
因而在他的史学著作和史学评论中,十分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他治史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国计民生;在史学观点上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过程;史学方法是实事求是重实重据的;治史态度是严肃认真的.顾炎武对于经学的造诣,是一般学者所无法比拟的.他对易、诗、书、三孔、春秋三传、论语、孟子等,都有专门著作.他对这些经书的考证研究,开创了清朝“汉学”研究的先河.缘于明确的治学态度,顾炎武的经学著作,绝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 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世”.顾炎武在天文术数、兵法军事以至外国事务等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学术研究成果.根据张穆的《 顾亭林先生年谱》统计,顾炎武一生著述多达 50 多种,400 余卷.这些书籍“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风、土俗,原原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时,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道儒之学”.可见顾炎武在学术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进步思想 世人美誉
顾炎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在思想领域主要有以下成就:第一,顾炎武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爱国主义的思想传统.顾炎武把忠君与爱国作了区分比较:“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华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把忠君思想提升到应该服从于保卫中原文化传统的这一较高层次上,可以说是对忠君爱国思想理论的一大突破.在对忠君与爱国思想作了区分之后,顾炎武又提出了区别“ 亡国”与“亡天下”的著名论点.第二,顾炎武主张摈弃宋明理学的空谈,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对宋明理学,主要针对王阳明的心学,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他提出“ 经世致用”,“ 引古筹今”.他主张,要把天道性命等抽象的论述,还原到日常的经验之中去,避免清谈妙悟,将着眼点转移到探讨论证于国计民生有关的许多现实问题上来,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基于求实的原则,顾炎武把是否“ 有益于天下”作为治学的准则.第三,顾炎武主张建立限制君主“独治”的政治体制.主张“ 众治”,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而利繁(政治不清明)矣,众治之而刑措( 政治清明)矣”.并进而提出各级地方官分权的见解.在这里,他实际上是对文化思想上的专制主义,对压制言论的行为进行的批判.第四,顾炎武提出农工商皆为本的经济思想.顾炎武提出的工农商并重、发展工商,也在客观上反映了城乡工商业者的利益和愿望.
由于顾炎武生长的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所以,他很看重商业,并在实践中,学到了一些经营方法.据记载,他很善于经商理财.山西的票号,就是顾炎武和傅山共同开办的,顾亲自为票号制定了规章制度.后来的经营者,按此进行管理,使之最终发展成为清朝 200 多年来的金融中心.由此可见,顾炎武的经济思想,具有很多有别于传统思想的新因素.这同他的生存环境和个人的身体力行是有直接关系的.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期,作为爱国志士、杰出学者、进步思想家的顾炎武,以其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他终身不易的反抗精神,强烈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积极思想,以及广博宏富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倍受世人赞誉.
反清斗士 流亡一生
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夏,出生于江苏昆山—个官僚地主家庭.顾炎武 14 岁时以其敏捷的才思、广博的学识,顺利考取了秀才.不久,他慕名参加了学术组织“复社”.自从加入了“ 复社”,顾炎武得到了同士大夫等知识分子广泛接触和联系的机会.他们不定期进行集会,评议国政,对当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情况进行研讨.1645 年 5 月,清军南下,占领杭嘉湖等地区.在攻克南京后,颁布剃发令.顾炎武积极投身于抗清斗争.他怒斥一些明代达官贵人随波逐流的庸俗人生观,响亮地提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这句话成为激励后世的爱国主义格言.清王朝建立统一政权后,顾炎武依然坚持反清活动,决心“ 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他断然拒绝了清庭欲令其到明史馆纂修《明史》和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的举荐.顾炎武晚年定居于华山脚下.1681 年由华阴迁至山西曲沃.由于旅途劳顿,患了重病.次年正月,因骑马失足,跌伤病逝,享年70 岁.
学识渊博 著作颇丰
顾炎武一生勤奋好学,即使长期过着流亡的生活,也没有因此而停止艰苦的学术研究工作.《肇域志》和《 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两本经世致用的书就是在游历各地后所作的.《日知录》是顾炎武随笔记录的百科全书式的书籍.顾炎武从30 岁起,每逢读书均作笔记.至 60 岁时,对所作笔录,反复探究,长期思索,多次修订,才成此书.全书计 32 卷,涉及面极为广泛,有经学、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天象、术数、历史、地理等等,可谓顾炎武终生治学的结晶.顾炎武的另外一本书《音学王书》,是研究我国音韵学的学术专著,共分五部分.顾炎武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很深.他创作诗歌和散文,被收录在《亭林诗文集》里.清人张修府在《 亭林诗文集跋》中,称赞顾炎武“为诗事必精当;词必典雅,奄有唐宋诸大家之长”.后世研究顾炎武的学者,不仅从其诗文的艺术角度来探讨其中蕴含的成就,更多的是透过诗文,来分析论证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金石文字记》、《石经考》、《 求古录》等是顾炎武为后人留下的关于金石文字科考据辩释的学术著作,开启了有清一代的金石之学.顾炎武以“引古筹今”,即知古是为了知今为治史的目的.
因而在他的史学著作和史学评论中,十分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他治史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国计民生;在史学观点上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过程;史学方法是实事求是重实重据的;治史态度是严肃认真的.顾炎武对于经学的造诣,是一般学者所无法比拟的.他对易、诗、书、三孔、春秋三传、论语、孟子等,都有专门著作.他对这些经书的考证研究,开创了清朝“汉学”研究的先河.缘于明确的治学态度,顾炎武的经学著作,绝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 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世”.顾炎武在天文术数、兵法军事以至外国事务等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学术研究成果.根据张穆的《 顾亭林先生年谱》统计,顾炎武一生著述多达 50 多种,400 余卷.这些书籍“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风、土俗,原原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时,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道儒之学”.可见顾炎武在学术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进步思想 世人美誉
顾炎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在思想领域主要有以下成就:第一,顾炎武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爱国主义的思想传统.顾炎武把忠君与爱国作了区分比较:“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华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把忠君思想提升到应该服从于保卫中原文化传统的这一较高层次上,可以说是对忠君爱国思想理论的一大突破.在对忠君与爱国思想作了区分之后,顾炎武又提出了区别“ 亡国”与“亡天下”的著名论点.第二,顾炎武主张摈弃宋明理学的空谈,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对宋明理学,主要针对王阳明的心学,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他提出“ 经世致用”,“ 引古筹今”.他主张,要把天道性命等抽象的论述,还原到日常的经验之中去,避免清谈妙悟,将着眼点转移到探讨论证于国计民生有关的许多现实问题上来,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基于求实的原则,顾炎武把是否“ 有益于天下”作为治学的准则.第三,顾炎武主张建立限制君主“独治”的政治体制.主张“ 众治”,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而利繁(政治不清明)矣,众治之而刑措( 政治清明)矣”.并进而提出各级地方官分权的见解.在这里,他实际上是对文化思想上的专制主义,对压制言论的行为进行的批判.第四,顾炎武提出农工商皆为本的经济思想.顾炎武提出的工农商并重、发展工商,也在客观上反映了城乡工商业者的利益和愿望.
由于顾炎武生长的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所以,他很看重商业,并在实践中,学到了一些经营方法.据记载,他很善于经商理财.山西的票号,就是顾炎武和傅山共同开办的,顾亲自为票号制定了规章制度.后来的经营者,按此进行管理,使之最终发展成为清朝 200 多年来的金融中心.由此可见,顾炎武的经济思想,具有很多有别于传统思想的新因素.这同他的生存环境和个人的身体力行是有直接关系的.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期,作为爱国志士、杰出学者、进步思想家的顾炎武,以其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他终身不易的反抗精神,强烈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积极思想,以及广博宏富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倍受世人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