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为什么被称为良将,哪些能表现出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08:48:07
李牧为什么被称为良将,哪些能表现出来
一名良将的“良”常常表现于他的品行、谋略及思想上.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少数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战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遭失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分别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和围歼战的典型战例.古代作战,必须处理好君臣关系、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三大关系,并采取正确的作战方略.现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一下李牧的军事思想:
1、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将帅的独立性、便宜行事权.作战中,战况瞬息万变,必须及时应对方能取得作战的胜利.而欲如此,将帅必须有独立性、便宜行事权;否则,就会丧失战机,应对失策,从而导致作战失利.李牧对此特别看重,以至赵王责其胆怯,竟不予理睬.当赵王因罢免他而饱尝对匈奴作战失利的恶果,请其再度出山抗击匈奴时,他一再称病谢绝.赵王再三勉强,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他才到了边地.赵亡国前夕,赵王迁中了秦的反间计,听信郭开谗言,罢免他,而以赵葱、颜聚取代他时,他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
2、在军民关系上,力求不扰民,争取民众对军事活动的支持、配合.兵民是胜利之本,军队作战,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配合.而欲达此目的,必须禁绝抢掠民财、奸人妻女、毁民田苗、乱占民间房舍等扰民行为,切实保护民众利益.史书中对此虽没有专门论述,但他和军民不得轻易出击的约定能够顺利实施,其驻守过的地区的民众在其遇害后纷纷建祠祭奠,足以表明其没有扰民,保护了民众利益,深受民众爱戴.
3、在官兵关系上,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关系.作战中,军官是指挥者,士兵则是直接冲锋陷阵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挥正确,将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战胜强敌;否则就会兵将离心,士不用命,导致作战失败.李牧对此有深刻认识,故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结果赢得了士兵的深情爱戴,甘为自己冲锋陷阵.
4、在作战方略上,谋划全面、周详、得当,富有针对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力求壮大自身实力.战胜强敌,以自身力量的强大为前提;自身虚弱,就难以战胜敌人.就军队而论,壮大自身实力,首先是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其次是组织的完善,再次是经济实力的支撑.对这三点,李牧都提出了得力措施:他每天教练士卒骑射,是谋求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他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既是谋求组织的完善,又是谋求壮大经济实力.
第二,力求削弱、麻痹敌人.要想战胜敌人,必须先削弱敌人.削弱敌人的方法很多,耗费敌力、分散敌力、靡费敌财、挑起敌方内部冲突、使敌信息不通、断敌交通运输、诱敌做出错误决策、调虎离山等皆是削弱敌人的有效措施,但常会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力不从心,但麻痹敌人,使其放松警惕,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少,较易实行.李牧在麻痹敌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牧抵御匈奴时,故意伪装胆怯、不敢出战,在大破匈奴前夕,当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指挥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结果匈奴兵将见民畜布满原野,便毫不戒备,入侵赵地,结果被李牧围歼,损失10余万众.
第三,力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要战胜敌人,必须先了解敌人,掌握敌情.同时信息交通必须灵敏快捷,迅速传递.否则,即便掌握了敌情,也会因不能迅速传递而丧失战机.史载李牧常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这便是谋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
第四,力求把握好时机.对敌作战,必须掌握好时机,时机不到或错过时机,都会导致作战的失败.李牧对时机的掌握非常准确.开始抵御匈奴时,因时机不成熟,他就是不出击,即便被称胆怯,遭受赵王责备、罢免,也不改初衷,但当赵军训练成熟,装备完善,纷纷请战,而匈奴兵将心高气傲,大举入侵时,他便果断出击,布下口袋,一举全歼匈奴骑兵.
第五,认为单一兵种作战都有不足,各兵种应协同作战.在大破匈奴之战中,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进行战斗编组,组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出击兵团.靠这些兵种的协同作战,终于取得了全歼入侵敌军10余万的巨大胜利.
第六,力求以己之长对敌之短.李牧针对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但不善固守、打阵地战,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这使匈奴骑兵的优势不能发挥,缺陷尽显,而使自身车战、步战的长处得以发挥,而机动性差的缺陷得以避免.
第七,在得失关系上,认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于付出必要的代价以换取全局的胜利.大破匈奴前夕,为诱敌,故意放纵边民外出放牧牲畜而被匈奴兵抢去,虽付出了一定代价,但却换来歼灭匈奴骑兵10余万的巨大胜利.
第八,在攻防关系上,认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后能攻. 对匈奴作战,虽最终目的是打垮匈奴,但开始却专意防守,不轻易出战,当防守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准备就绪之后,方才出击,与匈奴大战.在大破匈奴之战中,当李牧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诱匈奴骑兵l0余万人深入赵境,正式作战时,开始也采取守势作战,以车阵从正面迎战,利用战车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以弓弩兵轮番发射;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控制的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激烈格斗战后,除单于率少量亲卫部队突围逃走外,进犯的10万骑兵全部被歼.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_∩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少数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战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遭失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分别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和围歼战的典型战例.古代作战,必须处理好君臣关系、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三大关系,并采取正确的作战方略.现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一下李牧的军事思想:
1、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将帅的独立性、便宜行事权.作战中,战况瞬息万变,必须及时应对方能取得作战的胜利.而欲如此,将帅必须有独立性、便宜行事权;否则,就会丧失战机,应对失策,从而导致作战失利.李牧对此特别看重,以至赵王责其胆怯,竟不予理睬.当赵王因罢免他而饱尝对匈奴作战失利的恶果,请其再度出山抗击匈奴时,他一再称病谢绝.赵王再三勉强,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他才到了边地.赵亡国前夕,赵王迁中了秦的反间计,听信郭开谗言,罢免他,而以赵葱、颜聚取代他时,他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
2、在军民关系上,力求不扰民,争取民众对军事活动的支持、配合.兵民是胜利之本,军队作战,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配合.而欲达此目的,必须禁绝抢掠民财、奸人妻女、毁民田苗、乱占民间房舍等扰民行为,切实保护民众利益.史书中对此虽没有专门论述,但他和军民不得轻易出击的约定能够顺利实施,其驻守过的地区的民众在其遇害后纷纷建祠祭奠,足以表明其没有扰民,保护了民众利益,深受民众爱戴.
3、在官兵关系上,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关系.作战中,军官是指挥者,士兵则是直接冲锋陷阵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挥正确,将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战胜强敌;否则就会兵将离心,士不用命,导致作战失败.李牧对此有深刻认识,故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结果赢得了士兵的深情爱戴,甘为自己冲锋陷阵.
4、在作战方略上,谋划全面、周详、得当,富有针对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力求壮大自身实力.战胜强敌,以自身力量的强大为前提;自身虚弱,就难以战胜敌人.就军队而论,壮大自身实力,首先是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其次是组织的完善,再次是经济实力的支撑.对这三点,李牧都提出了得力措施:他每天教练士卒骑射,是谋求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他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既是谋求组织的完善,又是谋求壮大经济实力.
第二,力求削弱、麻痹敌人.要想战胜敌人,必须先削弱敌人.削弱敌人的方法很多,耗费敌力、分散敌力、靡费敌财、挑起敌方内部冲突、使敌信息不通、断敌交通运输、诱敌做出错误决策、调虎离山等皆是削弱敌人的有效措施,但常会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力不从心,但麻痹敌人,使其放松警惕,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少,较易实行.李牧在麻痹敌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牧抵御匈奴时,故意伪装胆怯、不敢出战,在大破匈奴前夕,当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指挥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结果匈奴兵将见民畜布满原野,便毫不戒备,入侵赵地,结果被李牧围歼,损失10余万众.
第三,力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要战胜敌人,必须先了解敌人,掌握敌情.同时信息交通必须灵敏快捷,迅速传递.否则,即便掌握了敌情,也会因不能迅速传递而丧失战机.史载李牧常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这便是谋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
第四,力求把握好时机.对敌作战,必须掌握好时机,时机不到或错过时机,都会导致作战的失败.李牧对时机的掌握非常准确.开始抵御匈奴时,因时机不成熟,他就是不出击,即便被称胆怯,遭受赵王责备、罢免,也不改初衷,但当赵军训练成熟,装备完善,纷纷请战,而匈奴兵将心高气傲,大举入侵时,他便果断出击,布下口袋,一举全歼匈奴骑兵.
第五,认为单一兵种作战都有不足,各兵种应协同作战.在大破匈奴之战中,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进行战斗编组,组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出击兵团.靠这些兵种的协同作战,终于取得了全歼入侵敌军10余万的巨大胜利.
第六,力求以己之长对敌之短.李牧针对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但不善固守、打阵地战,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这使匈奴骑兵的优势不能发挥,缺陷尽显,而使自身车战、步战的长处得以发挥,而机动性差的缺陷得以避免.
第七,在得失关系上,认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于付出必要的代价以换取全局的胜利.大破匈奴前夕,为诱敌,故意放纵边民外出放牧牲畜而被匈奴兵抢去,虽付出了一定代价,但却换来歼灭匈奴骑兵10余万的巨大胜利.
第八,在攻防关系上,认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后能攻. 对匈奴作战,虽最终目的是打垮匈奴,但开始却专意防守,不轻易出战,当防守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准备就绪之后,方才出击,与匈奴大战.在大破匈奴之战中,当李牧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诱匈奴骑兵l0余万人深入赵境,正式作战时,开始也采取守势作战,以车阵从正面迎战,利用战车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以弓弩兵轮番发射;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控制的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激烈格斗战后,除单于率少量亲卫部队突围逃走外,进犯的10万骑兵全部被歼.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