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请问"连横合纵"是什么意思?怎样用这个词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09:03:38
请问"连横合纵"是什么意思?怎样用这个词啊?
请问
公孙衍:战国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号犀首.曾入秦为大良造.后为魏将,首倡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燕、赵、韩、魏、中山“五国相王”.公元前319年任魏相.
一般人都认为: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但事实上,苏秦比张仪大,是张仪的政敌,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这么说.1973年长河子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却死于公元前310年,苏比张迟死26年.当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是个年轻的游说者,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说的倡始者.
战国后期,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公孙衍与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秦国用魏国人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叫做“连横”.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那时候,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时而加入“合纵”,时而加入“连横”,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在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开展激烈的斗争中,外交和军事上就产生了合纵、连横的活动.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韩非子•五蠢篇》),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这时各大国之间,围绕着怎样争取盟国和对外扩展的策略问题,有纵和横两种不同的主张.所谓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韩非子•五蠢篇》)还宣传:“从(纵)成必霸,横成必王.”(《韩非子•忠孝篇》)纵横家的缺点是,他们重视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关键.张仪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是获得成功的,达到了对外兼并土地的目的,使得秦惠王能够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语).这是因为他用“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的策略,配合了当时秦国耕战政策的推行.所谓合纵连横,从地域上看,当时那些弱国是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从策略上说,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连横是“事(从属)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随着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内容也跟着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到长平之战后,变成了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的意思.
当张仪入秦推行连横策略不久,公孙衍(犀首)就离开秦国而入魏为将,因为魏的国力衰退,公孙衍就图谋拉拢别国,联合出击取胜.就在公元前325年,“犀首、田朌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就是公孙衍拉拢齐国名将田朌一起伐赵.公孙衍说:“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朌认为公孙衍说得太容易,“恐有后咎”,公孙衍认为说得难了,二国之君就不愿出兵,待出兵之后二国之君见有危险,必然增兵.后来果然如此,因而大败赵兵(《魏策二》).田朌俘虏了赵将韩举,取得了平邑(今河北南乐西北)和新城(《水经•河水注》引《纪年》),公孙衍也打败了赵将赵护,《六国年表》载“赵武灵王元年魏败我赵护”.这是公孙衍当魏将初次得胜.
当时秦惠文王采用传统的逾年改元的礼制,在公元前324年改元,称为更元元年.这年张仪又亲自率兵出函谷关,再度攻取魏的陕,“出其人与魏”(《秦本纪》),作为进攻中原的基地,同时筑上郡塞(《张仪列传》),巩固上郡的防守.次年张仪又和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目的在于拉拢齐、楚,防止公孙衍和齐楚合纵.当时魏相惠施主张“以魏合齐楚以按兵”,在引导魏君多次朝见齐君并推尊齐君为王以后,又曾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魏策二》,“太子嗣”误作“太子鸣”),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公孙衍为魏将之后又和齐将田朌联合战胜了赵.因此秦相张仪要拉拢齐、楚,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孙衍为了合纵,于公元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战国策•中山策》).参加“五国相王”的是魏、韩、赵、燕、中山,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是想用这来和秦国对抗的①,但结果没有什么成就.齐国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它有称王资格,想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废除王号,也没有成功.就在这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投入楚的怀抱,要废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战国策•韩策二》),派柱国昭阳打败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个邑(《史记•楚世家》).
魏惠王因为受齐、楚的打击,只好采用秦相张仪提出的魏与秦、韩联合攻齐的策略.公元前322年,用张仪为魏相,张仪推行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连横策略,魏惠王不肯听,秦出兵攻占魏的曲沃(山西闻喜东)、平周(山西介休县西),对各国威胁很大.因此,关东五国支持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公元前319年,魏改用公孙衍为相,把张仪逐回秦国.自从公孙衍得到东方各国的支持而做魏相,合纵的形势便形成了.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起合纵,联合东方各国以抗秦,有五国伐秦之举,有三晋及燕、楚五国,这一次合纵攻秦,参加的有魏、赵、韩、燕、楚五国,当时曾推楚怀王为纵长.①但是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魏、赵、韩三国,攻到函谷关,秦出兵反击,魏受到损失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讲和(《战国策•楚策三》),五国于是纷纷退兵.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乘胜追击,一直进攻到韩邑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俘虏韩将■、申差,打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当时秦军已深入到韩、魏的交界,结果韩惨败.公元前317年,秦击败三国,随后,迫使韩国屈服,干涉魏的内政,令公子政为太子.这一役“五国伐秦”虽然失败了,但是声势是曾烜赫一时的.公孙衍和张仪同时,一纵一横,其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所以当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打败了五国伐秦后,秦暂时注意扩充后方,公元前316年,灭巴、蜀,获取了天府之国,对日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齐国在东方,也乘燕国内乱,于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出兵干涉,仅50天就攻下了燕国国都.但由于过于强暴,遭到燕国人民反对,只得从燕退出.又和楚结盟,互相支援,加强了齐和秦争雄的力量.
后事:
张仪拆散齐楚联盟
齐楚联盟对秦是一种威胁,秦派张仪入楚游说,离间齐楚.张仪到楚国收买了贵族靳尚等,然后向楚怀王许意献出商斺之地六百里,使楚与齐断交.楚怀王不听屈原等人的劝告,与齐断交,当楚人向秦讨取土地时,秦国不给,楚怀王大怒,在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秦在丹阳(河南丹水北岸)大败楚军消灭八万,俘主将屈匄以下七十余人.进而占领了汉中,加强了关中和巴蜀的联系,免除了楚国对秦本土的威胁,使秦国国力更加强盛.楚怀王反击,又大败于蓝田,张仪的连横对秦的强大和以后完成统一全国的使命,有积极作用.
齐国也乘机与秦结盟,联合魏、韩进攻楚国,在垂沙大败楚军,宛、叶土地被魏、韩占领,使楚大受挫伤.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张仪邀请相会于秦,一直扣到死.
齐韩魏合纵攻秦和秦攻韩、魏
公元前298年,齐约韩、魏合纵攻秦,赵、宋与秦联合,但赵、宋没有帮助秦国,齐韩魏经三年奋战攻入秦函谷关,迫使秦割地给韩、魏请和.
公地前294年,因齐孟尝君指使田甲劫王没有成功,逃到魏国为相.齐改变政策和秦、赵配合,想在秦赵支持下灭宋,秦也想在齐妥协后攻韩、魏.公元前293年,秦白起消灭魏、韩联军24万.前294年、前291年,秦连续攻韩、魏,韩、魏被迫献地求和.
苏秦合纵攻秦
就在齐、秦争斗时,赵国得到发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灭中山国,成为齐、秦争夺土地的对手.为了对付赵国,公元前288年,秦怀王与齐闵王决定同时称东、西帝,并准备联合五国攻赵,三分赵国,约定了出兵日期.但这一计划被苏秦破坏,苏秦劝齐主动去帝号,用以孤立秦,拉各国反秦,以便乘机灭宋.齐闵王采纳了这一建议,联名燕、韩、赵、魏等国西攻秦,迫使秦昭王废帝请服,退还所攻占的赵、魏部分土地.
燕攻破齐国
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灭宋(宋偃王当政),势力大振,引起三晋和楚的不安,秦乘机约各国攻齐.
五国合纵伐齐.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军队攻齐,占领了大部分土地,攻克齐国70余城,齐闵王被楚军杀死.后来因燕昭王死,惠王立,疑乐毅,用骑劼,齐国将军田单用火牛阵破燕军,恢复各国.但齐国受损失太大,从此一蹶不振,秦、齐对峙的局面打破了.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国都城郢,楚被迫迁都,秦国势力发展到湖南一带,楚国也就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