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顾城和他的远和近读了有什么感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11:51:15
顾城和他的远和近读了有什么感受
顾城和他的远和近读了有什么感受
远和近顾城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赏析:乍看顾城的《远和近》,有一种特“小儿科”的感觉,甚或觉得荒唐.然而,披文入境,好生玩味,方悟出一种幼稚里的成熟、肤浅下的深刻.
《远和近》是一首表现特定心理和审美情趣而有些朦胧的诗,表达含蓄、精炼,而内容深刻.第一节,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是写“你”左顾右盼的行为.第二节是写“我”的独特感觉.“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从表层形式上看,这种感觉是反常的.因为你、我同处地上,你既然能看到我,说明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方距离并不遥远.而“云”处天际,它与人的距离遥不可及.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远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而人与云、人与大自然却能沟通感情,因而觉得“很近”——亲近、融洽.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与向往.
总之,小诗《远和近》给人一种童话般的美感,深刻地提示了表面悖谬而实际合理的现象.读罢,“余音绕梁”,令人回味不已.
有关距离——读顾城的《远与近》
《远与近》是顾城的名篇,它像是块水晶,小巧精致,又包含了无限的光与影的内容.品读过后,满怀的感动,在可说与不可说之间.
《远与近》只有一个画面;两个层次:看、想(觉得);三个意象:你、我、云.短短的二十七个字,阐述了一种美妙的、长存于我们生活中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哲理.教科书上是这么说的:对生命存在的评价,对人的评价,揭示了人和人之间的隔膜、猜疑和戒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朱栋霖等编)老师也说“引发了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存在与虚无,人类与自然的两难选择.”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人与人之间有了隔膜和猜忌,就只能侧目不敢正视了;物质是你、我、云,精神就是你对云的关注和“我”对你的深情;物质的距离客观存在,心灵的距离无法定义,无法衡量;“我”是真实的,云是飘忽的,真实的你和真实的“我”离得很远,却和飘忽的云离得很近,这岂不是人类距离造成的永恒的困惑;自然和人类,自然是原生态的,丝毫不懂虚伪和设陷,人类却在很久以前就给自己配备了面具和武器,结果,人类只能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短暂虚弱的宁静.
不过,对于本诗,我还有一种理解,顾城写《远与近》,视角的落点不仅在人文终极关怀,也在自我纤细情感的抒发.诗作本身好似一位腼腆大男孩的心灵独白.他爱慕一位女子,但羞于向她表白,甚至连目光都不敢和女孩的目光相交,他只能趁女孩的目光转向别处时偷偷地望上一眼,并为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小举动窃喜了一把.在目不转睛如饥似渴的观望中,他悲哀地发现自己是那么怯懦,那么无助,那么自卑,爱情的热焰没能燃烧他内心的羞涩,他不敢让目光泄露他内心的焦灼心思.“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那么幽怨又那么平淡,那么深情又那么淡漠,那么焦急又那么彷徨,字里行间饱含着濡润的气息,湿润我们的情感荒漠.
人都有同样的审美心理:正面因掺杂了太多的人情因素和世俗伪装,不免冠冕堂皇,不免逢场作戏,不免拘挛警戒.但在人视界的外围,一切装模作样的伪装都失去了遮掩的对象,变得毫无必要,于是人的顾忌搁置了,焦灼心态平和了,审美心情油升了,人们更可以超脱地用自己的本心关照万物,于是,就产生了完完全全的自我心情倾诉,彻彻底底的自我眼球运作,从从容容的自我心灵之旅.诗中的大男孩在女孩的转眼间,获得了这个释然的机会,这于他倒是很轻松惬意的享受.
很明显的,这首诗的中心词是远和近,诗中一个“很”字让这种距离变得极端,它比“太”的程度要轻,要缓和,似乎有改观回旋的余地,但要消灭它也需付出相当的努力.情感的拉近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有时甚至不是两厢情愿的,它需要恰合的气氛,愉悦的心情,无畏的勇气,长久的坚持特别是明哲的智慧,不然,距离近了,会有碰撞摩擦的可能,把握火候,把握温度,把握距离才是中庸的情谊长存之道.
换个角度来说,看侧面是很自我的欣赏态度,让自己“摆”出一种随意的侧面姿态也是一种智慧.这种方式可以让人领略自己不经意但近乎天然的美丽,或是凝视的美丽,或是沉思的美丽.没有了刻意的注视,就更添了自然的气质,省略了对评价者本人的关注,行为就纯粹成了自我的真实表达,更易体现美的原则和本真.很多新闻、艺术摄影作品都是捕捉瞬间影像的,一瞥,一回眸,一惊愕,一锁眉,都有无限广袤的含义.正面是作者的主观阐释,侧面是人物本身的坦然发言.
《远与近》还能给我们很多联想,唤得我们很多共鸣.它短小精悍的外质包裹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这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我”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