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从自己的成长背景剖析自我个性的形成?分哪几部分来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17 23:07:53
从自己的成长背景剖析自我个性的形成?分哪几部分来写?
从自己的成长背景剖析自我个性的形成?分哪几部分来写?
环境方面的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影响.家庭因素对个性的影响,是指家庭的经济与政治地位、父母的文化素养和言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其父必有其子”,就形象地说明了家庭因素对人的个性的影响.中学阶级是青少年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的文化知识、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的教育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来自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集体的风貌、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和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起着直接的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同的班主任和班集体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个性往往就会有很大差别,并且对一个学生的一生都会有影响,因此选拔好班主任、建立好的班集体在学校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和社会实践对一个人的个性培养和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而且可以说是最终决定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当一个人从家庭、学校到最终走上社会后,为了适应日益扩大的生活领域和人际交往,在反复学习担当各种新角色、新工作应有的行为方式和对事物的态度的同时,形成和改变着某些个性特征.职业的种类、劳动报酬、荣誉、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都会对个性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如人际关系的协调,领导的信任,事业的得心应手,都会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情绪饱满,容易显示出积极、主动、活泼、热情个性.职业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如教师热情、冷静、有口才、思维敏锐、有条理;文艺工作者活泼、开朗、情感丰富、富于创造性等.除了上述这些因素以外,年龄也会对一个人的个性产生影响,不同的年龄段,个性都会有明显的区别,这与人的思想发展、知识面扩大、经验的丰富有关.总之,一个人的个性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亲子关系对孩子个性形成的作用说到教育孩子,家长多在怎样“教”上下工夫,例如,讲道理、教知识等.合理的“教”是需要的,这些属于“显性”的家教,是比较明显的、外在的,然而,家教绝不止于显性的.相对于“显性”而言就是“隐性”,隐性家教是比较隐蔽的、渗透的.隐性家教在每个家庭中都存在,无论家长是有意还是无意,隐性家教都会紧密地包围着孩子.隐性家教主要指的是:家庭的物质环境、家庭的精神环境、家庭的氛围、家长的素质、家长的教子观念、家长和孩子关系的类型等.隐性家教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家庭之中,不管孩子和家长愿意还是不愿意,孩子都会像呼吸空气一样,将这些影响吸进体内,融化在“血液”中.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渗透”,造就出了孩子的品行、素质和个性.可见,隐性家教对于培养孩子,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其中,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作用是多方位的,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而“心态”是形成个性的核心因素.国外的一些专家曾做过“亲子关系对孩子个性作用”的调查,通过对众多家庭的调查显示,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形成不同个性特征有直接的作用,如下:迁就的关系,孩子的个性多是:执拗的、主观的、自我中心的、积极的等.保护的关系,孩子的个性多是:依赖的、胆怯的、神经质的、温和的等.忽视的关系,孩子的个性多是:冷漠的、勇敢的、创造性的、率性的等.专制的关系,孩子的个性多是:顺从的、逆反的、被动的、消极的等.民主的关系,孩子的个性多是:开朗的、自主的、积极的、独立的等.从这个调查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示:其一,在不同类型亲子关系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其二,一些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作用是有利有弊的;其三,民主的亲子关系有明显的优越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亲子关系的主要方面是家长,那么,决定家长对待孩子的想法与行为的关键是什么?是家长的教育观念,这就是:怎样看待儿童?怎样看待对儿童的教育?例如,过度保护孩子,从表面上看是“爱子心切”,但实质上是出于消极的“儿童观”.他们认为:儿童是软弱的,是无能的,是依附于大人的,是任人摆布的.所以,他们要处处代替孩子,时时控制孩子,总是采取包办和限制的做法把孩子握在手心里,置于温室中.长期处于这种关系中的孩子,怎会不依赖,不怯懦呢?西方国家的家庭,很重视孩子的独立性,这不是西方的家长爱子不如东方的家长,而是西方的家长对儿童的看法不一样.他们认为,儿童是有潜能的,是自主发展的,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他们对孩子的爱就表现在促使孩子独立、自主地发展.同样,西方的家庭讲究民主、平等,也是来源于他们的教子观念.他们认为,儿童不是家长的附属,儿童在人格上是和大人平等的.所以,他们讲究尊重儿童,不把家长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可见,教子观念是问题的关键,要建立有利的亲子关系,家长就必须具有先进的、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