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六国对秦用什么战术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19:05:41
战国时期六国对秦用什么战术
战国
一、【中国古代战国历史】
朝代:东
战国时期 (公元前 476 年 ~公元 前 221 年)
另一说战国时期 (公元前 403 年 ~公元 前 221 年)
随着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酪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着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骤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频繁.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秦、韩、赵、魏,人称“战国七雄”.
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越.
七国的疆土地理: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和甘肃东南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
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 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
战国后期,秦国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
各国变法和新的君主集权制
A、魏国李悝变法
魏文侯(前445年-前369年在位)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尽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吴起、西门豹等人治理地方,发展经济,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按着“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削弱贵族特权,建立封建官僚制度.
2、推行尽地力之教
3、实行平籴法
4、作《法经
B、楚国吴起变法
背景:楚国衰落,楚悼王用吴起变法.吴起(约前440年-约前381年),卫国人,在卫国谋求发展不成,投奔鲁国,在曾申门下学习,取齐田居儿为妻,因未回家奔母丧,曾子中断了师生关系.鲁穆公用他为将,他杀妻求将.到魏后参与李悝变法.前383年,魏武侯时,吴起受魏相公叔排挤,离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裁减冗官,废除贵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审令,禁止私门请托,也日益强盛了起来.但楚国旧势力太强,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乱箭射死.
变法内容是:
1、明法申令:即制定一系列法律并公开宣布,对各级官府的命令严加审查,实行层层监督,以保证新法的贯彻执行.
2、收夺爵禄:凡是封君过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
3、裁减官吏:减少俸禄开支,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到训练军队上.
4、整顿吏治,堵塞私门: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义不计毁誉,一心为地主政权效力.
C、齐威王起用邹忌进行改革
魏惠王将国都迁至大梁,招徕士人,发展水利,对外用兵,图谋吞并以濮阳为都城的卫国,引起周围国家的不满.这时,齐威王任用邹忌等人进行改革,大力整顿政治,鼓励臣民进谏,制定法律,招抚流亡,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实力仅次于魏的大国.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齐国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用奇计打败了魏军,从此,齐国成为中原最强的国家.为了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齐宣王扩建位于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对前来稷下的学者,给予士大夫的优厚俸禄和舒适的生活待遇,让他们专心学术,培养弟子,促进了学术的进步和繁荣.
D、商鞅变法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期以后最为强大的国家.虽然后来商鞅被车裂而死,新法却并未废止.
主要内容:
1、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阡陌,是耕地的田界,原来每人有份田,都没有固定的田界,因为休耕地是大家的公田,耕地也常要重新划分.商鞅变法鼓励人民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生产,开阡陌,就是对人民扩大了的耕地,设立阡陌作为固定的田界,这就对土地使用者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封疆,是天子、诸侯国境上及贵族采邑上或大田上的疆界,在疆界上聚土为封,封上又植树以为标志,称为封疆.开封疆,就是对当时贵族私有田宅设立的界划.开阡陌封疆,就是破除旧的封疆阡陌,重新规划,不得私自移动.这样维持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奖励军功,凡是有军功的,均可以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的奖赏.杀得敌人甲士一人,并取得其首级的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可当五十石俸禄的官.制定了军功二十等爵,(1)公士;(2)上造;(3)簪象(又称谋人);(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特权、减刑、服饰、坟墓.严格禁止私斗,违犯的各以轻重施刑大小.以此鼓励人们为国家作战,并产生了大批的自耕农和地主,形成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局面.
3、重本抑末,奖励耕织
当时把农业称为本业,是国富兵强的基础,而把商业和手工业称为“末业”.商鞅对努力经营农业的免除赋役,而对从事商业或怠惰以致交不起租税的,没收为官奴婢.这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为了增加税收,鼓励一家一户的生产,规定家中有两个成年男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必须出嫁,否则,多交纳赋税.在客观上促使了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封建经济的重要特征.一家一户成为生产经营单位,分家析产,使阶级经常在变动当中.
4、推行县制
秦孝公以前存在县一级行政机构,但不普遍.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万户以上县设令,不满万户的设长,俸禄由三万石到一千石不等,在县令、长以下设丞等,官吏领取国家俸禄,国君有权任免.这一套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成为中国封建国家机器的雏形.
合纵连横
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展开了争取其它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这时,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政治家--张仪和公孙衍,他们分别连横(分化六国)和合纵(联合抗秦).
强大起来的秦国,不断地向东方扩张领土.周显王四十年(前329年)魏人张仪来到秦国,向惠文君上连横之策,建议与魏、楚相亲善,接着在魏、楚的配合下,进攻韩国的新城和宜阳,将军队开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再回过头来攻取魏、楚的领土,迫使天下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称王的大业.这一策略正中惠文君下怀,遂以张仪为客卿.张仪一再鼓动秦军攻打魏国,又将所夺土地还魏,迫使魏国首先事秦,纳上郡十五县予秦,对其它东方国家形成很大的威胁,张仪被任命为秦的国相.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将公孙衍行合纵之策,促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为王,以联合抗秦.但不久,楚国就派兵伐魏,公孙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也遭到失败,被驱逐.魏惠王受到齐楚的打击,不得不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任用张仪为魏相,想联合秦、韩之兵以伐齐、楚.但张仪的真正意图,是要魏国首先事秦,而让其它诸侯国仿效.魏惠王没有听从张仪的意见,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持下,于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赶走张仪,以公孙衍为魏相.次年,公孙衍发动魏、楚、燕、赵、韩五国第一次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被秦击溃.
此后,秦不断进击三晋,又利用巴蜀互攻的机会,出兵占领了巴蜀全境,获得了一个富庶的后方基地.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燕王哙将王位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结党进攻子之,百姓反攻,杀太子平和市被,死者数万.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五十余日,就攻取燕国全境.由于齐军大量杀戮平民,燕人起而反抗,齐军被迫撤退.但此事证明,齐国的力量仍相当强大.同时,齐与楚结盟,更加强了齐与秦抗衡的力量.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很弱.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的新法被废除,楚国一天天走下坡路.为了破坏楚、齐联盟,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张仪出使楚国,使楚与齐绝交.秦国派张仪入楚向楚怀王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秦军在丹阳打败楚军,楚兵被杀800人,楚将屈匄被俘,秦攻取楚国的汉中地六百里.张仪又说服韩、赵、燕与秦连横.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齐、韩、魏联合政楚,杀楚将唐昧.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楚怀王受骗往秦,被扣留,最后死于秦国.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传统的甲兵为骑兵,改车战为运动战,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新障碍.秦昭王为了打击赵国,派穰侯魏冉到齐, 约齐愍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联合五国攻赵.游说家苏秦识破了秦的阴谋,劝告齐愍王放弃帝号,发动合纵,会合燕、韩、魏、赵等五国军队,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魏、赵以求和.此后,赵将赵奢、廉颇,赵相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军事进攻和外交重压,捍卫了赵的尊严和国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昭王自继位以来,奋发图强,卑身事贤,以图雪耻复仇.周人苏秦和魏人乐毅受到重用.乐毅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使燕国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秦则作为间谍出使齐国, 劝说齐闵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齐的力量.二人并与赵、魏、楚等国约定,联合伐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楚五国之兵,联合攻齐,一直攻破齐都临淄,夺其大部分疆土.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横扫六合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揭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楚国避秦军威势,迁都于陈,爱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客卿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就是与远方国家结盟,集中力量先打败邻近的国家,再逐步兼并其它各国.秦昭王纳范雎之策,于周赧王五十年(265前年)出兵伐韩,封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迫使韩国将上党献给秦.上党军民向赵求救,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声援上党.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年),秦派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对峙.廉颇加固壁垒,以守为攻,打破了秦兵速战速决的计划,双方僵持达四月之久.秦用反间计,使赵国以年轻气盛且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长平赵军统帅.秦国同时秘密地换来大将白起.赵括一到前线就主动出击,白起派出奇兵分割赵军,并将赵括包围起来.赵军被围断粮四十六天,杀人以食,军心大乱.赵括冒险突围,当场丧命,全军大败.白起将赵军四十万降卒全部活埋.长平之战是秦国与他在中原最后一个强手的决战,也是战国最后一次大战.至此,东方六国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长平之战前,东方出现了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关心国事,谋取权势,采取各种手段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长平之战后,秦军乘势包围赵都邯郸.秦军的残杀,激起了赵人的义愤和别国的恐惧,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军与赵军内外夹攻,大败秦军.燕太子丹甚至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政.然而,历史的大潮已无法扭转,六国终于未能摆脱亡国的命运.
一、【中国古代战国历史】
朝代:东
战国时期 (公元前 476 年 ~公元 前 221 年)
另一说战国时期 (公元前 403 年 ~公元 前 221 年)
随着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酪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着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骤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频繁.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秦、韩、赵、魏,人称“战国七雄”.
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越.
七国的疆土地理: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和甘肃东南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
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 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
战国后期,秦国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
各国变法和新的君主集权制
A、魏国李悝变法
魏文侯(前445年-前369年在位)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尽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吴起、西门豹等人治理地方,发展经济,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按着“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削弱贵族特权,建立封建官僚制度.
2、推行尽地力之教
3、实行平籴法
4、作《法经
B、楚国吴起变法
背景:楚国衰落,楚悼王用吴起变法.吴起(约前440年-约前381年),卫国人,在卫国谋求发展不成,投奔鲁国,在曾申门下学习,取齐田居儿为妻,因未回家奔母丧,曾子中断了师生关系.鲁穆公用他为将,他杀妻求将.到魏后参与李悝变法.前383年,魏武侯时,吴起受魏相公叔排挤,离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裁减冗官,废除贵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审令,禁止私门请托,也日益强盛了起来.但楚国旧势力太强,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乱箭射死.
变法内容是:
1、明法申令:即制定一系列法律并公开宣布,对各级官府的命令严加审查,实行层层监督,以保证新法的贯彻执行.
2、收夺爵禄:凡是封君过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
3、裁减官吏:减少俸禄开支,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到训练军队上.
4、整顿吏治,堵塞私门: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义不计毁誉,一心为地主政权效力.
C、齐威王起用邹忌进行改革
魏惠王将国都迁至大梁,招徕士人,发展水利,对外用兵,图谋吞并以濮阳为都城的卫国,引起周围国家的不满.这时,齐威王任用邹忌等人进行改革,大力整顿政治,鼓励臣民进谏,制定法律,招抚流亡,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实力仅次于魏的大国.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齐国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用奇计打败了魏军,从此,齐国成为中原最强的国家.为了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齐宣王扩建位于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对前来稷下的学者,给予士大夫的优厚俸禄和舒适的生活待遇,让他们专心学术,培养弟子,促进了学术的进步和繁荣.
D、商鞅变法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期以后最为强大的国家.虽然后来商鞅被车裂而死,新法却并未废止.
主要内容:
1、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阡陌,是耕地的田界,原来每人有份田,都没有固定的田界,因为休耕地是大家的公田,耕地也常要重新划分.商鞅变法鼓励人民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生产,开阡陌,就是对人民扩大了的耕地,设立阡陌作为固定的田界,这就对土地使用者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封疆,是天子、诸侯国境上及贵族采邑上或大田上的疆界,在疆界上聚土为封,封上又植树以为标志,称为封疆.开封疆,就是对当时贵族私有田宅设立的界划.开阡陌封疆,就是破除旧的封疆阡陌,重新规划,不得私自移动.这样维持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奖励军功,凡是有军功的,均可以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的奖赏.杀得敌人甲士一人,并取得其首级的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可当五十石俸禄的官.制定了军功二十等爵,(1)公士;(2)上造;(3)簪象(又称谋人);(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特权、减刑、服饰、坟墓.严格禁止私斗,违犯的各以轻重施刑大小.以此鼓励人们为国家作战,并产生了大批的自耕农和地主,形成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局面.
3、重本抑末,奖励耕织
当时把农业称为本业,是国富兵强的基础,而把商业和手工业称为“末业”.商鞅对努力经营农业的免除赋役,而对从事商业或怠惰以致交不起租税的,没收为官奴婢.这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为了增加税收,鼓励一家一户的生产,规定家中有两个成年男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必须出嫁,否则,多交纳赋税.在客观上促使了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封建经济的重要特征.一家一户成为生产经营单位,分家析产,使阶级经常在变动当中.
4、推行县制
秦孝公以前存在县一级行政机构,但不普遍.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万户以上县设令,不满万户的设长,俸禄由三万石到一千石不等,在县令、长以下设丞等,官吏领取国家俸禄,国君有权任免.这一套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成为中国封建国家机器的雏形.
合纵连横
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展开了争取其它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这时,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政治家--张仪和公孙衍,他们分别连横(分化六国)和合纵(联合抗秦).
强大起来的秦国,不断地向东方扩张领土.周显王四十年(前329年)魏人张仪来到秦国,向惠文君上连横之策,建议与魏、楚相亲善,接着在魏、楚的配合下,进攻韩国的新城和宜阳,将军队开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再回过头来攻取魏、楚的领土,迫使天下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称王的大业.这一策略正中惠文君下怀,遂以张仪为客卿.张仪一再鼓动秦军攻打魏国,又将所夺土地还魏,迫使魏国首先事秦,纳上郡十五县予秦,对其它东方国家形成很大的威胁,张仪被任命为秦的国相.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将公孙衍行合纵之策,促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为王,以联合抗秦.但不久,楚国就派兵伐魏,公孙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也遭到失败,被驱逐.魏惠王受到齐楚的打击,不得不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任用张仪为魏相,想联合秦、韩之兵以伐齐、楚.但张仪的真正意图,是要魏国首先事秦,而让其它诸侯国仿效.魏惠王没有听从张仪的意见,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持下,于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赶走张仪,以公孙衍为魏相.次年,公孙衍发动魏、楚、燕、赵、韩五国第一次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被秦击溃.
此后,秦不断进击三晋,又利用巴蜀互攻的机会,出兵占领了巴蜀全境,获得了一个富庶的后方基地.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燕王哙将王位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结党进攻子之,百姓反攻,杀太子平和市被,死者数万.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五十余日,就攻取燕国全境.由于齐军大量杀戮平民,燕人起而反抗,齐军被迫撤退.但此事证明,齐国的力量仍相当强大.同时,齐与楚结盟,更加强了齐与秦抗衡的力量.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很弱.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的新法被废除,楚国一天天走下坡路.为了破坏楚、齐联盟,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张仪出使楚国,使楚与齐绝交.秦国派张仪入楚向楚怀王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秦军在丹阳打败楚军,楚兵被杀800人,楚将屈匄被俘,秦攻取楚国的汉中地六百里.张仪又说服韩、赵、燕与秦连横.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齐、韩、魏联合政楚,杀楚将唐昧.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楚怀王受骗往秦,被扣留,最后死于秦国.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传统的甲兵为骑兵,改车战为运动战,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新障碍.秦昭王为了打击赵国,派穰侯魏冉到齐, 约齐愍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联合五国攻赵.游说家苏秦识破了秦的阴谋,劝告齐愍王放弃帝号,发动合纵,会合燕、韩、魏、赵等五国军队,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魏、赵以求和.此后,赵将赵奢、廉颇,赵相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军事进攻和外交重压,捍卫了赵的尊严和国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昭王自继位以来,奋发图强,卑身事贤,以图雪耻复仇.周人苏秦和魏人乐毅受到重用.乐毅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使燕国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秦则作为间谍出使齐国, 劝说齐闵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齐的力量.二人并与赵、魏、楚等国约定,联合伐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楚五国之兵,联合攻齐,一直攻破齐都临淄,夺其大部分疆土.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横扫六合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揭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楚国避秦军威势,迁都于陈,爱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客卿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就是与远方国家结盟,集中力量先打败邻近的国家,再逐步兼并其它各国.秦昭王纳范雎之策,于周赧王五十年(265前年)出兵伐韩,封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迫使韩国将上党献给秦.上党军民向赵求救,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声援上党.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年),秦派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对峙.廉颇加固壁垒,以守为攻,打破了秦兵速战速决的计划,双方僵持达四月之久.秦用反间计,使赵国以年轻气盛且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长平赵军统帅.秦国同时秘密地换来大将白起.赵括一到前线就主动出击,白起派出奇兵分割赵军,并将赵括包围起来.赵军被围断粮四十六天,杀人以食,军心大乱.赵括冒险突围,当场丧命,全军大败.白起将赵军四十万降卒全部活埋.长平之战是秦国与他在中原最后一个强手的决战,也是战国最后一次大战.至此,东方六国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长平之战前,东方出现了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关心国事,谋取权势,采取各种手段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长平之战后,秦军乘势包围赵都邯郸.秦军的残杀,激起了赵人的义愤和别国的恐惧,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军与赵军内外夹攻,大败秦军.燕太子丹甚至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政.然而,历史的大潮已无法扭转,六国终于未能摆脱亡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