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以[我喜欢的一首诗]写篇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14:18:05
以[我喜欢的一首诗]写篇文章~
如题
字数600左右~
以[我喜欢的一首诗]写篇文章~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一)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兵攻占汴京,掳走二帝及后宫.孟氏(1)因是哲宗朝废后,侥幸留了下来.金人北归前,扶持张邦昌建立伪政权.在宋朝旧臣的压力下,张邦昌为了安抚人心,恢复孟氏“元佑皇后”称号,请其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孟氏执政后,册立当时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为帝.同年五月,赵构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建炎.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宋将苗傅、刘正彦发动军事政变,将高宗扣押,孟太后一方面与苗、刘曲意周旋,另一方面派亲信联络外任的韩世忠,请其平叛.
叛乱很快平息.消息传到金国,金帝十分恼怒,后悔当初没把孟氏擒来.同年十月,金人兵分两路,意在擒拿高宗赵构和孟氏.赵构一路自有“泥马渡康王”等传奇故事;孟氏则逃至江西造口,躲入深山,幸免遇难,而当地百姓则惨遭金人屠戮.
淳熙二年(1175年),三十五岁的辛弃疾,调任江西提点刑狱,经行造口,回望这段惨痛的历史,想到当朝者的软弱无能,忧愤交加,写词道: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就是这座郁孤台,见证了几十年前宋国的奇耻大辱;这清江水中,洒入了多少逃亡之人的眼泪.唐都长安原在北宋的疆域之内,而如今望去,却隔着千重万重;就连宋都汴京,不也落在了敌兵手中吗?
但是,收复失地的民意,杀敌雪耻的决心,不是几个佞臣所能阻挡的.只可惜自己来到此地做了个散差,仍是壮志难酬!
这首词的风格和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颇有相通之处.只是同为“指点江山”,到了稼秆这里更多了一些“切肤之痛”!
(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陈同甫即陈亮(2),他力主抗金,与辛弃疾是挚友.
这首壮词作于绍熙四年(1193年),当时辛弃疾在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任上,而陈亮刚刚状元及第,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词的写法十分大胆:前九句写醉梦场景,其意境壮观、豪气冲天;但尾句忽然返回现实,心境一落千丈,令人惊叹不已.
更为遗憾的是,一年之后,陈亮就去世了.
读此词,会想起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作为南宋第一诗人的陆游和南宋第一词人的辛弃疾,二人的境遇正是如此相似!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有如此遭遇的忠臣义士又何止百千?
说起“沙场秋点兵”,会想起《亮剑》中的一段对白:
“那个赵政委给您熏出什么香了呢?”田雨好奇地说.
“多了,那小子喜欢诗,教了我不少,不过大多数记不住了,有的还记得,听着,我给你背一段儿.”
田雨拍掌笑道:“好呀,快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唉?他××,下面想不起来啦.”李云龙不好意思地说.
“沙场秋点兵!”田雨告诉他.
“对,对,看我这记性.我说小田呀,你也懂诗?我还真没看出来.”李云龙说.
田雨不以为然地翻翻眼皮说:“那还是我五六岁背的.”
“哟,大知识分子呀,我这可是圣人面前念《三字经》啦.”
“别这么说,首长,您背诗词不怎么样,可您能打仗呀,这就是本事.”
没错.能可仗才是真本事!读这首词,文弱书生只能得“字句”,军人志士却能得“魂魄”!而写出了《破阵子》这样经典篇章的词人正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军事天才:
辛弃疾原为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辛弃疾聚众两千人树起抗金大旗.后又率部归耿京义军.
第二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此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消息.遂率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当时,辛弃疾只有二十三岁!
故,非此将不能赋此词也!
(三)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
这首《永遇乐》是辛弃疾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在京口(镇江)任上所做.北固亭在镇江城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回岭绝壁,为晋代蔡谟始建.
此词气吞山河、以古喻今,抒发了词人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也寄含了对北伐行动的隐隐担虑.
稼秆做词,爱用典故,可比晚唐义山.《永遇乐》便是如此,全词每一句皆有典故,有些更是连串相套、层层递进,而“四十三年”句更是用“减法”得出.这种写法,最为考验阅读者的历史功底.
据传,稼秆填完此词,甚喜之,并在宴会上命歌工唱诵,恳请大家提些意见.宾客们也不管听懂没听懂,多是敷衍称妙.这时岳珂(岳飞之孙)起身进言:“新作微觉用事(用典)多耳.”稼秆闻之,拍手称快.
但难得的是,稼秆用典,似是用典,又似写实;虽为用典,却毫不破坏词韵、词境!这就是传说中武林高手的“化有形于无形”了.
还有一词,是同年同地所作: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为雪赤壁之辱,亲率四十万(号称)大军进攻东吴濡须口,孙权率众七万迎之.据《魏略》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曹公遂发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辛弃疾作此词时,已经六十六岁高龄,他也明白光复大业不久将托付于后人矣.于是忆仿当年的曹公,“思慕”起孙权来了——回望南宋朝廷,便是缺少像“孙将军”这样有勇有谋的军事将领,特别是缺少像“吴大帝”这样雄才大略的“主公”!
让我们来盘点几位宋皇:
徽、钦被金兵押走,自不必说.只看南宋:
高宗本和汉光武帝一样,皆为救国之主.但他一则畏惧金兵,竟被吓成不育;二则忌惮徽钦还朝,自己帝位不保;三则猜忌大臣,阴谋加以迫害;四则重用奸佞,回避各方压力.这四则之间又互为促进,至于“中兴大业”,又从何谈起?
孝宗本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心怀强国之志.只可惜他执政的大部分时间,为高宗(太上皇)所牵制,终未成事.高宗死后,他也垂垂老矣,力不从心.
光宗嗜酒如命、疯疯癫癫,时而大哭、时而发呆.宁宗先后被权臣韩侂胄和史弥远所控制,形同傀儡.理宗“联元灭金”,重蹈当年“联金灭辽”覆辙,被元军反戈一击;兵败后消极怠政,淫乐而终.度宗沉溺于声色犬马,倚重奸臣贾似道,祸国殃民.恭帝、端宗、末帝,皆为亡国之君,命运悲凄……
辛弃疾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就在他写下这两首“北固亭词”的第二年,为了笼络民心、转稼内部矛盾而贸然北伐的韩侂胄大败而还,新一轮“和议”开始了——这正是应了《永遇乐》中“元嘉草草”的担心.又一年,辛弃疾郁郁而卒.
虽然他不能瞑目,但遇上了这样的朝廷,再活五十年,仍是愤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