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有什么变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9:05:38
唐代科举制度有什么变化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制度经历了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种形式:世袭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封建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制 .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并不形成制度, 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揭开中国管理选拔史上新的一页.唐朝统治者为了适应封建经济与官僚政治的高度发展,
改进了科举选官制度,使得科举制度进一步走向了成熟.
在汉代的察举选官中,参加考试的人,须是经官府推荐,考试也只是用以决定授予官职的高低.
唐代的科举则是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而事实上,由于唐代以来官学、私学教育的不断昌盛,培养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例如贞观以后,仅国学生就有8000 余人.国学生是参加科举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在各级官学学习,考试合格后被送至尚书省参加科举,因此被称为“生徒”;自学成才继而向地方政府投牒自举,经考试合格后同地方贡品一起被送入京参加科举者,谓之“乡贡”.这二种人是科举的主要来源.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有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但士人所重唯进士、明经两科.
特别是进士科,唐人谓之“登龙门”.有唐一代考中进士者,据《唐登科记总目》统计,约在6700 余人.
各科考试的内容较前代有所变化.明经科有帖经、墨义、策问,进士科则有诗赋、帖经、策问,明法科主要考律令.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
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唐朝法律还专门规定:“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两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封建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制 .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并不形成制度, 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揭开中国管理选拔史上新的一页.唐朝统治者为了适应封建经济与官僚政治的高度发展,
改进了科举选官制度,使得科举制度进一步走向了成熟.
在汉代的察举选官中,参加考试的人,须是经官府推荐,考试也只是用以决定授予官职的高低.
唐代的科举则是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而事实上,由于唐代以来官学、私学教育的不断昌盛,培养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例如贞观以后,仅国学生就有8000 余人.国学生是参加科举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在各级官学学习,考试合格后被送至尚书省参加科举,因此被称为“生徒”;自学成才继而向地方政府投牒自举,经考试合格后同地方贡品一起被送入京参加科举者,谓之“乡贡”.这二种人是科举的主要来源.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有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但士人所重唯进士、明经两科.
特别是进士科,唐人谓之“登龙门”.有唐一代考中进士者,据《唐登科记总目》统计,约在6700 余人.
各科考试的内容较前代有所变化.明经科有帖经、墨义、策问,进士科则有诗赋、帖经、策问,明法科主要考律令.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
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唐朝法律还专门规定:“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两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