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请教有关高二政治课本的哲学故事 并说明其中道理 越多越好~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7 23:21:09
请教有关高二政治课本的哲学故事 并说明其中道理 越多越好~谢谢!
请教有关高二政治课本的哲学故事 并说明其中道理 越多越好~谢谢!
发表时间:2005-11-04 00:49:39 浏览人数:929 发布者:黄本勤
寓言典故选编
编者说明:这是本人原来根据旧版教材章节所编写的,故内容与现行新版教材略有出入.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寓言典故】杀龙妙技
朱泙漫变卖了家产,带了一千两黄金去拜支离益为师,学习杀龙的技术.转瞬三年,学成归来.有人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怎样踩住龙的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等,一一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问他,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他这才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教学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但人们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观存在:要杀龙,就首先要有龙的存在.这正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人和鱼雁
齐国有一户田姓人家,在家大摆筵席.客人中有献上鱼和雁作为礼物的.主人看了很高兴:“一天对我们真优厚啊!你看,这些鱼儿、雁儿,不都是为我们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吗?”客人们听了随声附和.座中有一位鲍家小孩,才十二岁,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人也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种.由于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强食的情况,但并没有什么上天注定谁为谁生的道理.人类选择可吃的东西做食品,这些东西难道是上天特地为人类创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来给它们做食物的么?”
[教学内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唯心主义和有神论者总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杰作”,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而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鲍家小孩的话,难道不能有力地说明这一点吗?
【寓言典故】画鬼最易
有一个客人为齐王绘画.齐王问他:“画什么东西最难呢?”他说:“画狗画马都是最难的.”齐王又问:“那么画什么东西最容易呢?”客人说:“画鬼最容易.因为狗和马人们天天看得见,天天摆在面前,要画得惟妙惟肖,就很不容易.至于鬼呢,无影无形,谁也没见过,不摆在人们面前,谁也不能证明它不象鬼,所以画起来就最容易了.”
[教学内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这个寓言说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之类的东西,鬼神之类的东西,无非是人们主观想象,并非客观实在.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寓言典故】从象箸推去
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箕子见了十分担忧.他认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会用陶罐土碗盛饭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来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绝不会来盛小米蔬菜,务必装象尾豹胎一类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会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锦衣、居大厦.这样下去,享受的欲望就会不断的扩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来填饱一个人的欲望,国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纣王最后就亡了国.因此,所谓圣人就是见微知著,从端倪推测后果.
[教学内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简要分析]未来事物是将来才出现的,但人们可以想象未来事物的状态,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见,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提出计划方案.这样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箕子的担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象箸”推出来的,是“从端倪推测后果”,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齐宣王问孟子说:“我听说周文王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有没有这样的事?”
孟子说:“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齐宣王叹口气说:“我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进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来齐国,问明了禁令才敢入境,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成死罪.这不是设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了吗?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理吗?”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人们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有正误之分,就主观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面对同一个猎苑,齐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阶级立场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偷鸡贼
有个人专门偷邻居的鸡.有人劝告他:“快不要偷了,这是不道德的.”他说:“我决心痛改前非,不过我偷瘾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难.这样吧,从今天起我减少到一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应及早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错的,为什么不及时改正、还要等到明年呢?
【寓言典故】死错了人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的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故事中的主人公却一切以本本为准,照抄照搬,而对眼前的客观实际却根本不看,最终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寓言典故】余桃啖君
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那时,弥子瑕很受国王宠爱.一天深夜,乡下有人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跑到宫里,偷来了国王的马车,星夜赶回乡下去了.国王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罚.”又一次,弥子瑕倍着国王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请他品尝.国王笑着说:“弥子瑕是真正的爱我啊!只想到让我尝尝甜头,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过了几年,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国王的宠爱,得罪了国王,国王说:“当初你偷驾我的马车,狂妄之极;又让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该当何罪?”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以前被认为是贤惠,后来却因此而获罪.只在于国王的爱憎改变了.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故事中的国王则完全是以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肯定会祸国殃民.
【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他疑心是邻家的儿子偷的,就很注意他,总觉得他走路、说话等动作态度无处不象是一个偷他斧头的人.不久,老头儿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头.他再留心邻家儿子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处象是偷斧头的人了.
[教学内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简要分析] 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该有认真精神.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对齐宣王说:“你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玩.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室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样办呢?”齐王说:“和他绝交.”孟子又说:“假如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呢?”“撤掉他.”“假如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应该怎么办呢?”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的地方去了.
[教学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简要分析]人往往对别人身上的缺点看得很清楚,却往往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认识不清,或文过饰非.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寓言典故】围魏救赵
魏国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急抽齐国求救.齐大将田忌准备率军赶去赵国,谋士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出动,国内一定只剩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攻其虚处.敌人必回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田忌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魏军果然慌忙回师,行到桂陵地面,齐军杀出,大败魏军.邯郸之围解也.
[教学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简要分析]为什么齐军攻打魏国首都大梁,而赵国邯郸之围即解呢?因为赵、魏、齐三国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即联系.
【寓言典故】莫如杀人
有个人喜欢谈轮回报应,逢人就劝说要积德,不要杀生.因为佛经上说过,杀什么,来世就会变成什么;杀牛变牛,杀猪变猪,即使杀一只蝼蛄、蚂蚁,也莫不如此.有下个姓许的先生说:“那么都不要杀,最好去杀人.他不是说杀什么变什么吗?那么今生杀人,来世还变人,不是好得很码?”
[教学内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简要分析]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佛教中的轮回报应,其实是某些人主观想象出来的,在这个寓言中变得如此的不堪一击.
【寓言典故】破罐不顾
东汉末年,有个叫孟敏的人,买了一只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连看也不看一眼,径自走了.路人觉得奇怪,过去问他:“你的罐子打破了,怎么连看也不看一下呢?”孟敏回答说:“罐子已经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教学内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简要分析]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和自觉性和预见性.罐子破了,看看当然不能复原,但可从中吸取教训,分析一下摔破的原因,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错误,从而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寓言典故】治驼背术
从前,山东平原城里有位医生,自称善治一切驼背,手术简便、价钱公道.有个人背驼得直里六尺,横里八尺,听说有这等神医,连忙准备厚礼前来求治.医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后跳上去就狠命踏将起来.驼背叫道:“你要杀死我啊!”这位医生说:“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写着专把驼背弄直,至于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教学内容]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简要分析]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要求我们从整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故事中的医生,只管解决眼前的、局部的问题,而根本不管是否会妨碍长远的、全局的方面,是非常可笑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寓言典故】打即不打
古时有个人,借了别人的钱,到期债主来讨债了.欠债人说:“一切都是变化的,借钱的那个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因此,我不欠你的债.”债主发了脾气,打了他,两个人撕扭到了法庭.法官问欠债的人为何不还钱,他又把理由说了一遍.法官问债主为什么动手打人,债主也说:“一切都是变化的,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因此我并未打人.”
[教学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简要分析]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否认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稳定性,会走到何等荒谬的境地.
【寓言典故】吓人的名字
大街上住着一位老汉,买了一个家僮,取名叫“善搏”,又弄来一条看门狗,取名叫“善噬”.从这以后,所有的客人朋友都不上他的家来了,整整三年.他很奇怪,就去问过去的朋友.朋友对他说:“你取的名字,又是善搏,又是善噬,谁还敢到你家去呢?老汉恍然大悟,回去就把这两个名字改了.于是,宾客又往来如故了.”
[教学内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简要分析]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把握发展的概念,就必须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但有的人总喜欢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常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以至受骗上当.其实名字和实质并不等同,故事中老汉的朋友太看重名字了,以名取人实属可笑.
【寓言典故】楚人过河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并做好标志.但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依旧按原来的标志在深夜里偷渡.结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军万分惊恐.原来测量时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河水已经上涨了,而楚国人还是按照旧的标志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败.
[教学内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简要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河水时涨时落,不断变化,人的认识也应随之变化,绝不能停滞不前、头脑僵化.否则必定会碰钉子.
【寓言典故】幼女配老翁
艾子有个老朋友名叫虞任,有两个女儿刚满两周岁.艾子见了十分喜欢,便为自己的儿子订婚.虞任也很刘兴,问:“你的儿子几岁了?”艾子回答:“四岁.”虞任沉下脸来:“你要我的女儿嫁给一个老头子吗?”艾子不明他的意思:“为什么呢?”虞任说:“你儿子四岁,我女儿两岁,你儿子比我女儿大一倍年纪.倘若我女儿二十岁出嫁,你儿子不就已经四十岁了吗?要是不幸我女儿二十五岁出嫁,你儿子不是已经五十岁了吗?你不是想叫我女儿去嫁一个老头儿吗?”
[教学内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简要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虞任之所以得出“幼女配老翁”的结论,是因为他没有把小孩的成长如实地看成一个过程,而是看成了几个点:女儿二岁时,艾儿四岁,相差一倍;女儿二十岁时,艾儿应该是四十岁.实际上女儿从二岁到二十岁,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她长了十八岁,同样艾儿也长了十八岁,应该是二十二岁,而不是四十岁.
【寓言典故】腌鸭生腌蛋
甲乙两人头一次吃到腌鸭蛋.甲惊讶地说:“奇怪,我每次吃蛋都是淡的,为什么这种蛋却是咸的?”乙回答说:“我倒是个极明白的人,亏你问着我.告诉你,这咸鸭蛋,就是腌鸭子生出来的.”
[教学内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简要分析]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腌鸭生腌蛋”中腌鸭与腌蛋之间并不存在这种联系,而是这个人的主观想象,故唯心主义观点.
【寓言典故】专修皇冠
从前有个人靠制剪刀、打铁皮为生.有一天,他碰到皇帝在郊外游玩,跌坏了皇冠,便命他去修补.补好后,厚厚赏给他一笔银子.回家途中,遇见一只老虎卧在地上呻吟,见人来了,举起一只血淋淋的脚掌,原来脚掌上戳进了一根竹刺.他取出铁钳帮老虎拔出了竹刺,老虎立即衔来一条肥鹿作为报答.他回到家里对妻子说:“我有两样技术,可立即发财.”于是他凑足了一大笔钱,把门面装修一新,并挂起一块大招牌,上面写着:“专修皇冠,专拔虎刺”.
[教学内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简要分析]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应该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故事中的主人公错把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把希望寄托在了偶然事件上,结果肯定是一无所获.这个寓言与《守株待兔》有异曲同工之妙.
【寓言典故】拨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嫌苗长得太慢,把秧苗一棵棵都拨高了.回到家里,疲惫不堪,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都长高了不少.”他的儿子跑到田边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学内容]按客观规律办事
[简要分析]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必要受到惩罚.故事中的这个人,由于违背了客观规律,结果只能是好心办坏事,事与愿违.
【寓言典故】富翁借牛
从前有个富翁目不识丁,却喜欢自附风雅.有一次,富翁正在屋里倍客,有人送来一张借柬,向富翁借一条牛去耕田.富翁拆开借柬,口中念念有辞地看了一遍,对借客点点头说:“知道了,你小待片刻,等一下我亲自来好了.”旁边的人听了,都捂着嘴暗暗好笑.
[教学内容]按客观规律办事
[简要分析]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做到实是求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懂装懂,不知为知,难免闹出笑话.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寓言典故】挤牛奶
从前有个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用于招待.转而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段时间,如果每天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多了,不便保存,容易变质,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吧,到请客时再一次挤出来,又多又新鲜,岂不更妙.主意打定,主人便把母牛和那只还在吃奶的小牛隔离开来,牛奶也不挤了.请客的一天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牛奶全部干掉了.
[教学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简要分析]本想得到又多又新鲜的牛奶,但结果却是一点牛奶也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只看到了牛奶容易变质、不易保存这一面,而没有看到牛奶不挤要干掉的另一面.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矛盾.
【寓言典故】锁箱捆笼
从前有个富翁担心自己的财产被盗,便请人做了许多藤箱、木柜、竹笼,把所有的金银细软都装在里头,又把每一只箱笼柜盒都用坚固的铁锁锁得紧紧的,用结实的麻绳捆得死死的.乡里人都就这个老头聪明.然而有一天,一群小偷溜进了富翁的房间,把箱笼柜盒背的背、挑的挑,席卷而去,决无漏物之虞.富翁的聪明之举,实为强盗偷窃带来了方便.
[教学内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简要分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富人为了防止财产被盗,做了锁箱捆笼的工作,但同时也为强盗偷窃带来了方便.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寓言典故】起死回生
鲁国有个叫公孙绰的人,他对人们说:“我能够起死回生.”有人问他:“你用什么方法呢?”他回答说:“我平时能治疗半身不遂的病.现在我只要加倍用药,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吗?”
[教学内容]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简要分析]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首先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原因就在这里.公孙绰不懂得这一点,闹了个大笑话:半身不遂和死人完全是两回事啊!
【寓言典故】量体裁衣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教学内容]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简要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位裁缝之所以名响京城,是与他能出色地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来开的.
【寓言典故】何不炳烛
晋平公同著名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说着说:“你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不高兴地说:“你身为臣子,可取笑君主吗?”师旷连忙说:“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之日一般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便象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象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比起摸黑瞎闯,哪一种更好呢?”晋平公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教学内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简要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师旷的分析告诉我们: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学习的状态是有所不同的,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但他的分析同样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学习对人总是有好处的,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寓言典故】驾车顶牛
有个汉子赶着牛车经过岔路口,老牛只顾朝前走.汉子连忙跳下车子,想要叫牛后退几步.本来他只要一手牵住牛鼻子上的缰绳,一手晃动鞭子,牛就会乖乖地向后退.可他很生牛的气,只管用双手扳住车子向后拖.而牛却拼命地朝前走.于是,一个向后拖,一个向前走,就在路上顶起牛来.这个汉子这样蛮干,结果不免要闯祸.
[教学内容]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简要分析]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即“牵牛要牵牛鼻子”.这个笨汉子牵牛没有牵牛鼻子,只会蛮干,实质上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最终难免要受到惩罚.
【寓言典故】梧鼠学技
田野里有一种梧鼠,也叫五技鼠,因为它学会了五种本领:会飞、会走、能游泳、能爬树、会掘土打洞.但一样也不精通,说它会飞吧,它还飞不到屋顶上;说它会游泳吧,连一条小河也渡不过去;会爬树,但爬不到树顶;走呢,还不如人走和得快;掘土打洞,还不能把自己的身体掩盖起来.名义上学会了五种本领,但实际上却一样也不中用.
[教学内容]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简要分析]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既要学会统筹兼顾,更要明确主攻方向,把握中心和关键,防止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梧鼠想样样都会,结果是一样都不会.
【寓言典故】买椟还珠
楚国有个人在郑国做珠宝生意.他用名贵的木兰做了一只装珠宝的盒子,拿高级香料熏染得馨香扑鼻,又用美玉和翡翠装饰得珠光宝气的.有个郑国人看到这只盒子,出高价买了下来,然后把里面装的珠宝全部还给了这个商人,只带走了盒子.
[教学内容]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简要分析]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郑国人买椟还株,没有把矛盾的主次方面地位摆正,过分突出了次要的一面,颠倒了事物的主次关系,造成处理问题的不当.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必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寓言典故】起死回生
鲁国有个叫公孙绰的人,他对人们说:“我能够起死回生.”有人问他:“你用什么方法呢?”他回答说:“我平时能治疗半身不遂的病.现在我只要加倍用药,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吗?”
[教学内容]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简要分析]公孙绰先生真的能做到起死回生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椐,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你用的药最多,也只是外因,对于一个已死之人来说,一点作用也没有.
【寓言典故】桔逾淮为枳
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设宴招待.酒过三巡,只见两个小官捆着一个人走了进来.楚王故意问:“你们捆着的是什么人?”小官禀报说:“是齐国人,盗窃犯.”楚王对着晏子说:“齐国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吧?”晏子站起来说:“我听说,桔子长在江南就结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长成枳实,叶子虽很相似,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水土的差异.老百姓长在齐国,从来不会偷东西,到了楚国却会偷盗,请问:这是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呢?”
[教学内容]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简要分析]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有时这种外因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水土的差异,对于桔子的生长来说,虽然只是外因,但是“长在江南就结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长成枳实”,正体现了这一点.
【寓言典故】杨布打狗
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一次穿了件白布褂子出去,天突然下起了雨.杨布就脱了外衣,穿着里面的黑布衬衣回来了.他家的狗仿佛看见陌生人似的,对着他狂叫不止.杨布大怒,拿起一条木棍要揍它.杨朱从屋里出来说:“不要打它,你怎么能怪狗呢?如果让你的狗出去时一身白毛,回来时变成了一身黑毛,你能够不奇怪吗?”
[教学内容]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