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经验?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2:29:41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经验?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经验?
成功的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一样的意义.它摆脱了一个旧时代,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在战国那个群雄逐鹿,战乱频仍的年代,商鞅变法能够取得成功,不能不让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
首先,改革要等到时机成熟,适时而动,方能取得成功.而要做到水到渠成,还要重视变法以前的准备工作,化劣势为优势..
商鞅入秦之时,秦国还很落后.秦晚至春秋才立国,又偏处西陲,民众袭用戎狄习俗,“父子无别,同室而居”,贵族身亡,以人殉葬,一人犯罪,诛及三族,中原各国鄙视秦国,不让它参加“会盟”.秦国长期内乱,战备不修,魏国乘虚而入,夺去了肥沃的河西之地.面对如此严峻的内外形势,秦孝公于公元前361年继位伊始,就下令“求贤”,公开承认“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并且诚心表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可见事实而言秦国有变法的需要,秦孝公有变法的想法.否则,秦国有亡于战国其它强势对手之下.
另外,当时形势瞬息万变,楚有吴起变法,魏有李悝改革.当别人大踏步前进时,弱小的秦国也需要短期而有实效的强国之策.所以,商鞅“帝道”“王道”“霸道”三“道”治国之策中的“霸道”,内蕴严厉的发家思想,正合孝公之意,两人“语数日不厌”.经过这次长谈,秦孝公决定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以图富强.
商鞅根据李悝的《法经》,调查了秦国的情况,于公元前359年提出了变法的设想,可是遇到的阻力很大.就连孝公也犹豫不决,便召集廷议.当时旧势力的代表甘龙、杜挚反对变法,强调用旧法治国,官吏熟悉,人民习惯,即“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杜挚甚至说:“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编辑:泡菜草堂博客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面对这种情况,商鞅看清形势,针锋相对,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商汤、周武不循古法而兴盛,夏桀、殷纣不改变旧礼而灭亡的历史打动了秦孝公的心,因而商鞅的主张得到他的肯定和支持.商鞅也因这次辩论达到了变法前的级别最高的舆论宣传.
面对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合理利用对手的情况,达到预定的目的.所以,商鞅利用秦国的危急形势和孝公的急切心理,利用了和众反对者的直面交锋,做好了变法前的准备工作.以后变法的发展也是在这些基础之上顺利进行的.
其次,变法或改革都要取信于民,并且还必须以法治为辅助.由于变法或改革的受众是广大的民众,取信于民有利于获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由于变法或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保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改革的成果,法制的确保是关键.人治,只会带来人亡政息的后果.
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徙置北门者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于是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毛泽东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商鞅以重法著称,他极力主张以“法”代“礼”,反复告诫国君“不可以须臾忘于法”.他认为,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具有“定分止争”和“兴功禁暴”的作用.“缘法而治”是法家的基本主张,最早由商鞅在秦国付诸实施.他认为:“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因此商鞅变法所以较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化法治.他把变法中行之有效的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强制贯彻,或者通过制定法律改变旧有的经济关系和某些阶层的特权,保证变法有效地进行,并巩固它取得的成果.如果不以法治,而以人治,那么随着统治者的变化,变法就有可能终止或废弃.商鞅虽死,其法未废,改革仍在延续,就是由于法律保障的缘故.
对于商鞅变法在这方面的成功,张居正改革的最终失败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反例.编辑:泡菜草堂博客张居正以理财为监察的中心,整顿官府,使新政得到财政收益.而且注意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人才,培植改革的中坚力量.以均赋役作为改革的中心,厚商利农,发展社会经济.万历九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各种税收合并为一种,并将力差归入田赋,一律按田亩核算,减化手续,统一征收.并可改折银两,允许被征调的差役出银雇人代役.这就扩大了货币流通的范围,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使商贩和工匠获得了人身自由,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张居正生前的改革,搞得是有声有色,很有效果,大有挽狂澜于衰世的情形.但由张居正个人主导的改革,成功的背后却也隐伏这巨大的危机,那就是没有以法律的形式把改革巩固下来,而导致最后的人亡政息.所以张去世后,被满门查抄,至于他一腔心血建树的新政,更是付诸流水.
再次,不论变法或改革,都要有创新的精神.从实际出发的创新能够立足现实,能够突破陈规.
商鞅从小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在秦国主持变法时,并不是完全照搬李悝的主张,而是从实际出发进行的.如耕战政策,当时许多政治家都在各个诸侯国实行过,然而只有秦国的效果特别显著.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商鞅能够从秦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奖励军功等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军功晋级原则取代官禄世袭制度,庸碌无为的世袭奴隶主贵族丧失了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调动了地主阶级和下层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和参军作战的积极性,使土地日渐开垦,物资日渐丰富,秦国从而逐渐富强起来.因此,改革很有成效.编辑:泡菜草堂博客http://www.epaocai.com/blog/据《史记》记载,商鞅在秦国推行改革十年之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亍私斗,乡邑大治.”
最后,在改革和变法中,主持者要富于斗争精神.因为,无论任何的改革都是对社会财富和权力的再分配,都会遭到一些即得利益者的坚决反对与阻挠.面对这些,就需要改革者冲破层层迷雾,承担着来自于上级和下级的种种压力与不理解.
在推行新法过程中,商鞅也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的.商鞅变法的实质是消灭旧的制度,发展新的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因此,新法的制定与颁行,必然要遭到旧的习惯势力,特别是旧奴隶主贵族的阻挠和反对,激烈的廷议就是明证.另外,新法颁布不到一年,以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为首的一批人,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令,破坏新法的推行.面对上层的阻力,作为国君继承人的太子不可直接施刑,于是就“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他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为维护封建统治毫不动摇.历史上许多改革家之所以失败,并不完全是因为改革的内容不符合实际,有的改革方案甚至很理想,但一触犯权贵的利益和特权,就不敢继续坚持下去,使改革成为纸上谈兵.商鞅却能以极大的勇气推行新法,不畏权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以说,改革是有风险的,需要有胆识与魄力.否则,改革是不会成功
尽管商鞅先为变法入秦,后却以殉法死秦,但这始终不能阻止植根深厚的商君之法在秦的延续不该,为弱秦变强秦开辟了一个坚实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