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后感3篇15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08:20:32
散文读后感3篇150字左右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读后很受启发.是啊,蜜蜂,“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这东西就是又香又甜的蜂蜜,它是蜜蜂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它奉献和“给予”的集中体现.它给我们人类以深刻的启示.
蜜蜂是渺小的,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从来不被人们重视,可它却有着自己的行动规律和奋斗目标.它整日地忙碌着,辛勤地劳动着,哪里有花,它就出现在哪里,飞过去,又飞回来,默默地,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一直到死.这精神,这品格,这现象,在我们人类社会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你看,清洁工,为了能让人们在优美环境中生活工作,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打扫街道,可他们毫无怨言,他们是在“给予”啊!设计师为了让人们使用图案新颖、美观大方的日用品,为了让人们能住上称心如意的房屋,他们不惜放弃假日,潜心钻研,他们是在“给予”啊!人民教师,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们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粉笔染白了头发,钢笔描粗了皱纹,他们也是在“给予”啊!这种忘我工作、默默“给予”、无私奉献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多了,举不胜举,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都具有蜜蜂一样的品质,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
谁说蜜蜂渺小?它的工作是可贵的,它的劳动是无价的,它的形象是美好的,它的品德是高尚的!谁说劳动者平凡?没有他们,便没有了世界,没有了生活;没有了他们,便没有了创造,没有了发展!建设四化,富强祖国,正需要这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给予”的人们.这就是小小蜜蜂“给予”的精神对我们的有益启示!
杨朔先生的散文《荔枝蜜》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篇散文.蜜峰“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这种“奉献”“给予”的品格,曾引发出人们多少赞叹之情,小作者也以此作为切入点,阐发议论,抒发己见.启示,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之意,蜜蜂的“给予”精神,使我们领悟到什么呢?作者从蜜蜂形体的渺小,不被人们重视,“却有着自己的行动规律和奋斗目标”谈起,蜜蜂的行动规律就是:“哪里有花,就出现在哪里”,这自然使我们领悟到: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的奉献者的无私的精神;蜜蜂的奋斗目标是“默默地,一丝不苟地工作,一直到死”,这又“启示”我们:多少平凡之人正像蜜蜂一样啊!这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清洁工、设计师、教师等等,他们不正是像蜜蜂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忘我工作,默默给予,无私奉献吗?此文采用的联想方式极为得当.除此之外,其结构安排也较成熟:由蜜蜂酿蜜谈起——归纳蜜蜂的精神和品格——运用类比法,揭示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处——高度赞颂平凡人的伟大品格及精神.再有,文章以“它给我们人类以深刻的启示”开篇,以“这就是小小蜜蜂‘给予’的精神对我们的有益启示”作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尤其是读了《匆匆》这篇文章,更使我牢牢记在心中,《匆匆》主要讲的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生的时候,但是,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一但去了,就无法复返,时间只有三天“今天”、“明天”和“昨天”.无论你在干哪件事情,时间都会慢慢地流过,可见时间多么宝贵,想想自己,平时在学校里嬉戏的时候,在和同学玩闹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终于我明白了,要做时间的小主人,利用好每一分钟,那么生活就变得更有意义了.同学们,好好利用时间吧!
还有《背影》这篇文章,它讲的是:父亲送儿子去车站,看见有买橘子的,就去买橘子,此时,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儿子一下子感觉到父亲的伟大.想想自己,妈妈每天送我去上学,我却感觉不到什么,现在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是多么伟大、无私.
散文集还有许多感人的文章,如《春》、《威尼斯》……,从一件小事中,能够悟出一个大道理,这些都是靠平时积累的呀!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涩的,美酒是辛辣的,它们虽然味道同,但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
朱自清生于1898年,名字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了许多创新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自清的散文不同于俞平伯的缜密,也不同于冰心的飘逸,更不同于周伯人的隽永.他用自己“真挚清幽”的特性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这几篇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述了时间流逝之快,并且时间不能倒流.告诉我们: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黄金.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
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而我们小学六年级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春天吗?我了我们秋天的收获,我们现在难道不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吗?
清朝的顶点——康熙 (读《一个王朝的背影》有感)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封建制度终于走到了尽头.
面对一代盛世的君主康熙,我的感情总是复杂的,仿佛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一点,像是缠作一团的丝线,总也理不清.
康熙的父辈给他了一个好摊子,他或许能坐享其成.但有勇有谋、满腔抱负的康熙怎能容得下鳌拜的大权在握、吴三桂的割据一方,终于他开战了,十六岁干净利落的除掉鳌拜集团,二十岁又花八年时间打败吴三桂,他由稚气未脱变得成熟自信了.
他个才能远不止如此,当蔡元提出修筑长城时,他断然拒绝,答复是:“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乐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可谓众志成城者也.”这一句回答体现了他远见卓识、一代明君的风范.对待外族,他一方面设立木兰围场,进行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另一方面,他又每年在避暑山庄会见北方少数民族首领,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用一个木兰围场和一个避暑山庄代替了连绵千里的长城和数以万计守军,岂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提到木兰围场就不得不提到康熙的涉猎,据记载,他一日之内射兔三百一十八只,可见他强健的体格.身体的强健,与心理的强健往往联系在一起,这使他有足够的精力去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
更令我折服的是,康熙作为夷人,对汉学的研究不比哪个汉族知识分子差,尤其是朱熹哲学,到了专家的程度.同时他对西学颇有研究,可以想象,紫禁城的朗朗夜空,康熙站在玉砌栏杆边,托着西方的望远景,遥望灿烂的星河,以及大清王朝的未来.
康熙也犯过错,尤其到晚年,文字狱,继位的纠葛,对西方传教士的不信任.清朝开始落后于西方大国,空前的繁荣也带来了闭关锁国的自大.
在封建制度逐渐没落的背景下,康乾盛世犹如晚春的绽放的花朵,虽一时充满生机,但早已落后于季节的变更,随时可能凋零.
康熙的生命热情最终没有点亮中国的前进之路,但他的背影依然伟岸高大
余秋雨的写莫高窟敦煌文书所遭受的历史厄运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沉思.但文章涉及的一些问题却引起了我的疑问和思考. 作品首先写王道士,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尽管作者也意识到"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并且也提到了一些官员的无知和腐败,但还是把相当多的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了.什么"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小丑""肮脏"等等,作品详细描述了王道士发现敦煌文书并将其卖给斯坦因等人的过程.文章名为就很说明问题,而且应该说,全文是紧扣"道士塔"这个题目的.这就给人一个印象,似乎真如作者所说:"不幸由王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如果换另一个有文化的人来当家,似乎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揭示了一个文化悲剧,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但除了愤怒与悲哀,作者也未能告诉我们出现这样的悲剧的根源所在.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道士王圆箓长眠于敦煌莫高窟已经70多年了.他是一个道士,最终却沉睡在了佛的怀抱,受到佛的永久庇荫,不能不说是非常罕见的例外.更有意思的是,从古至今,王圆箓大约还是道教史上惟一一位在死后得以建塔的道士,而且在莫高窟,而且安葬他的那座塔,比别的塔高而且大.这两点例外,已是难得的殊荣,足以表明他的不同寻常.
《信客》写的是早年在乡间的事,那时候通信手段很落后,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没有信客,好多乡人就不会出远门了.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我要说的是这里的一个老信客,曾有一次为客户送给女儿的红绸,而他也要为一远亲送一分礼,就裁下了客户窄窄的一条红绸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小小的一件事毁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誉,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这就是不讲"诚信"的结果,哪怕只有仅仅的一次,这就是我要说的,在这个世界上,你要想顶天立地的站在这个世界上,请记住一句话:万事"诚"为先!
蜜蜂是渺小的,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从来不被人们重视,可它却有着自己的行动规律和奋斗目标.它整日地忙碌着,辛勤地劳动着,哪里有花,它就出现在哪里,飞过去,又飞回来,默默地,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一直到死.这精神,这品格,这现象,在我们人类社会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你看,清洁工,为了能让人们在优美环境中生活工作,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打扫街道,可他们毫无怨言,他们是在“给予”啊!设计师为了让人们使用图案新颖、美观大方的日用品,为了让人们能住上称心如意的房屋,他们不惜放弃假日,潜心钻研,他们是在“给予”啊!人民教师,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们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粉笔染白了头发,钢笔描粗了皱纹,他们也是在“给予”啊!这种忘我工作、默默“给予”、无私奉献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多了,举不胜举,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都具有蜜蜂一样的品质,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
谁说蜜蜂渺小?它的工作是可贵的,它的劳动是无价的,它的形象是美好的,它的品德是高尚的!谁说劳动者平凡?没有他们,便没有了世界,没有了生活;没有了他们,便没有了创造,没有了发展!建设四化,富强祖国,正需要这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给予”的人们.这就是小小蜜蜂“给予”的精神对我们的有益启示!
杨朔先生的散文《荔枝蜜》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篇散文.蜜峰“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这种“奉献”“给予”的品格,曾引发出人们多少赞叹之情,小作者也以此作为切入点,阐发议论,抒发己见.启示,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之意,蜜蜂的“给予”精神,使我们领悟到什么呢?作者从蜜蜂形体的渺小,不被人们重视,“却有着自己的行动规律和奋斗目标”谈起,蜜蜂的行动规律就是:“哪里有花,就出现在哪里”,这自然使我们领悟到: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的奉献者的无私的精神;蜜蜂的奋斗目标是“默默地,一丝不苟地工作,一直到死”,这又“启示”我们:多少平凡之人正像蜜蜂一样啊!这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清洁工、设计师、教师等等,他们不正是像蜜蜂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忘我工作,默默给予,无私奉献吗?此文采用的联想方式极为得当.除此之外,其结构安排也较成熟:由蜜蜂酿蜜谈起——归纳蜜蜂的精神和品格——运用类比法,揭示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处——高度赞颂平凡人的伟大品格及精神.再有,文章以“它给我们人类以深刻的启示”开篇,以“这就是小小蜜蜂‘给予’的精神对我们的有益启示”作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尤其是读了《匆匆》这篇文章,更使我牢牢记在心中,《匆匆》主要讲的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生的时候,但是,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一但去了,就无法复返,时间只有三天“今天”、“明天”和“昨天”.无论你在干哪件事情,时间都会慢慢地流过,可见时间多么宝贵,想想自己,平时在学校里嬉戏的时候,在和同学玩闹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终于我明白了,要做时间的小主人,利用好每一分钟,那么生活就变得更有意义了.同学们,好好利用时间吧!
还有《背影》这篇文章,它讲的是:父亲送儿子去车站,看见有买橘子的,就去买橘子,此时,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儿子一下子感觉到父亲的伟大.想想自己,妈妈每天送我去上学,我却感觉不到什么,现在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是多么伟大、无私.
散文集还有许多感人的文章,如《春》、《威尼斯》……,从一件小事中,能够悟出一个大道理,这些都是靠平时积累的呀!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涩的,美酒是辛辣的,它们虽然味道同,但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
朱自清生于1898年,名字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了许多创新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自清的散文不同于俞平伯的缜密,也不同于冰心的飘逸,更不同于周伯人的隽永.他用自己“真挚清幽”的特性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这几篇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述了时间流逝之快,并且时间不能倒流.告诉我们: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黄金.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
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而我们小学六年级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春天吗?我了我们秋天的收获,我们现在难道不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吗?
清朝的顶点——康熙 (读《一个王朝的背影》有感)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封建制度终于走到了尽头.
面对一代盛世的君主康熙,我的感情总是复杂的,仿佛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一点,像是缠作一团的丝线,总也理不清.
康熙的父辈给他了一个好摊子,他或许能坐享其成.但有勇有谋、满腔抱负的康熙怎能容得下鳌拜的大权在握、吴三桂的割据一方,终于他开战了,十六岁干净利落的除掉鳌拜集团,二十岁又花八年时间打败吴三桂,他由稚气未脱变得成熟自信了.
他个才能远不止如此,当蔡元提出修筑长城时,他断然拒绝,答复是:“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乐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可谓众志成城者也.”这一句回答体现了他远见卓识、一代明君的风范.对待外族,他一方面设立木兰围场,进行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另一方面,他又每年在避暑山庄会见北方少数民族首领,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用一个木兰围场和一个避暑山庄代替了连绵千里的长城和数以万计守军,岂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提到木兰围场就不得不提到康熙的涉猎,据记载,他一日之内射兔三百一十八只,可见他强健的体格.身体的强健,与心理的强健往往联系在一起,这使他有足够的精力去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
更令我折服的是,康熙作为夷人,对汉学的研究不比哪个汉族知识分子差,尤其是朱熹哲学,到了专家的程度.同时他对西学颇有研究,可以想象,紫禁城的朗朗夜空,康熙站在玉砌栏杆边,托着西方的望远景,遥望灿烂的星河,以及大清王朝的未来.
康熙也犯过错,尤其到晚年,文字狱,继位的纠葛,对西方传教士的不信任.清朝开始落后于西方大国,空前的繁荣也带来了闭关锁国的自大.
在封建制度逐渐没落的背景下,康乾盛世犹如晚春的绽放的花朵,虽一时充满生机,但早已落后于季节的变更,随时可能凋零.
康熙的生命热情最终没有点亮中国的前进之路,但他的背影依然伟岸高大
余秋雨的写莫高窟敦煌文书所遭受的历史厄运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沉思.但文章涉及的一些问题却引起了我的疑问和思考. 作品首先写王道士,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尽管作者也意识到"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并且也提到了一些官员的无知和腐败,但还是把相当多的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了.什么"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小丑""肮脏"等等,作品详细描述了王道士发现敦煌文书并将其卖给斯坦因等人的过程.文章名为就很说明问题,而且应该说,全文是紧扣"道士塔"这个题目的.这就给人一个印象,似乎真如作者所说:"不幸由王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如果换另一个有文化的人来当家,似乎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揭示了一个文化悲剧,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但除了愤怒与悲哀,作者也未能告诉我们出现这样的悲剧的根源所在.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道士王圆箓长眠于敦煌莫高窟已经70多年了.他是一个道士,最终却沉睡在了佛的怀抱,受到佛的永久庇荫,不能不说是非常罕见的例外.更有意思的是,从古至今,王圆箓大约还是道教史上惟一一位在死后得以建塔的道士,而且在莫高窟,而且安葬他的那座塔,比别的塔高而且大.这两点例外,已是难得的殊荣,足以表明他的不同寻常.
《信客》写的是早年在乡间的事,那时候通信手段很落后,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没有信客,好多乡人就不会出远门了.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我要说的是这里的一个老信客,曾有一次为客户送给女儿的红绸,而他也要为一远亲送一分礼,就裁下了客户窄窄的一条红绸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小小的一件事毁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誉,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这就是不讲"诚信"的结果,哪怕只有仅仅的一次,这就是我要说的,在这个世界上,你要想顶天立地的站在这个世界上,请记住一句话:万事"诚"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