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年有什么风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9:50:16
中国人过年有什么风俗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 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
[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娘在这日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谷日][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元宵节][送孩儿灯][迎紫姑]
[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小除夕] [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拜年][开门炮仗]
[占岁][贴画鸡][聚财]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东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俗称“过年”.人们视过年为所有节令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入腊月即开始筹备:制年糕、缝新衣、办年货、掸尘、扫地、疏沟.
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择吉时放鞭炮开门,谓之“开财门”.全家起床后,要拿糖果糕点、打“早伙”.早餐素食,一般吃年糕、汤圆、米粑、油豆腐等,象征“团圆”.早餐后,首先到厅屋祖先堂,向祖先跪拜,各家由长辈带领向全村各家拜年.上午,全村人由长辈引头,敲锣打鼓,至祠堂拜祖宗或寺庙朝佛,谓之“出行”;摘回常青树枝插在门上,谓之“纳财”.这一天,忌扫地和往外泼水,意愿是免财气外流.同时忌讲不吉利的话.
从初二开始,亲友交贺, 拜年.通常先拜岳家,次拜其它亲友,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随便行”.
初三到十五,农村大都舞龙灯、狮子,或演花鼓戏.龙灯前有彩旗牌灯,大锣大鼓开道,后有帮事队、乐队、浩浩荡荡.每到一村,以鞭炮相迎,有的邀吃拦门酒,俗称“邀座”.此时,龙灯、狮子均得表演一番,以示酬谢. 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
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
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
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
这就是年了.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
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
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
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
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
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
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
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
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
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
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
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
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
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
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
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屠苏即屠苏酒,意
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
的酒统称“屠苏酒”.
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
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
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
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
写了联对,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年节
饮食很多,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另外
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如桃汤、柏酒、椒酒、五
辛盘.桃汤是用桃煮的汤,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
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
饮用,意为避邪祈福.五辛盘即以葱、姜等五种辛
辣食品置盘中,又称春盘.俗谓可以辟恶、除瘟、
通五脏,也有贺新的意思.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
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
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
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
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
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
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
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
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
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
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
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
聪慧,万事如愿.
“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
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
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
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
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
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
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
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
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 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
[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娘在这日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谷日][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元宵节][送孩儿灯][迎紫姑]
[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小除夕] [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拜年][开门炮仗]
[占岁][贴画鸡][聚财]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东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俗称“过年”.人们视过年为所有节令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入腊月即开始筹备:制年糕、缝新衣、办年货、掸尘、扫地、疏沟.
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择吉时放鞭炮开门,谓之“开财门”.全家起床后,要拿糖果糕点、打“早伙”.早餐素食,一般吃年糕、汤圆、米粑、油豆腐等,象征“团圆”.早餐后,首先到厅屋祖先堂,向祖先跪拜,各家由长辈带领向全村各家拜年.上午,全村人由长辈引头,敲锣打鼓,至祠堂拜祖宗或寺庙朝佛,谓之“出行”;摘回常青树枝插在门上,谓之“纳财”.这一天,忌扫地和往外泼水,意愿是免财气外流.同时忌讲不吉利的话.
从初二开始,亲友交贺, 拜年.通常先拜岳家,次拜其它亲友,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随便行”.
初三到十五,农村大都舞龙灯、狮子,或演花鼓戏.龙灯前有彩旗牌灯,大锣大鼓开道,后有帮事队、乐队、浩浩荡荡.每到一村,以鞭炮相迎,有的邀吃拦门酒,俗称“邀座”.此时,龙灯、狮子均得表演一番,以示酬谢. 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
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
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
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
这就是年了.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
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
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
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
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
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
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
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
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
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
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
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
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
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
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
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屠苏即屠苏酒,意
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
的酒统称“屠苏酒”.
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
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
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
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
写了联对,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年节
饮食很多,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另外
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如桃汤、柏酒、椒酒、五
辛盘.桃汤是用桃煮的汤,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
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
饮用,意为避邪祈福.五辛盘即以葱、姜等五种辛
辣食品置盘中,又称春盘.俗谓可以辟恶、除瘟、
通五脏,也有贺新的意思.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
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
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
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
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
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
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
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
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
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
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
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
聪慧,万事如愿.
“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
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
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
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
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
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
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
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
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