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点(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20:45:55
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有什么方法可以答到题点?(以课外为主)请举例说明,谢谢.
解题思路: 容易题一定要做对,难题慢慢来,不要失去信心!茜蓉老师
解题过程:
人生的标点符号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我将脚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最靠得住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是闪闪发光的。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这还不够……”
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
回答问题
1.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
句号 “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 ”(较容易,仔细阅读原文,便能找到答案)
2.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善,信,顽强,进取,创造 ”(较容易,仔细阅读原文,便能找到答案)
3.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 (较容易,仔细阅读原文,便能找到答案)
4本文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出两个例句。
比喻 比如“人生是一句话”,又如“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有一定修辞知识,都能作对)
5.用“人生——文字——坟墓——标点”的顺序和要点,写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答:.人生是一句话,要由我们的脚印落成美丽生动的文字,让后人为我们堆起的那座坟墓竖起一个感叹号。 (最难,实际上是仿句,还必须读懂原文)
6.写出“推敲”这个典故由来的两句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较难,靠平时积累,学过这两句诗吗?)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字词:
仕: 作官 护:袒护;包庇。
2.翻译句子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我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连着壳(一起吃),是想要消火去热的。
注意,原文没有的译文要用括号括起来
3.这则喻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菱角的长在水里的,那人却说”前山后山,何地不有?”这 是告诉我们不要不懂装懂,以免贻笑大方。
这道题较难,考察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最终答案:略
解题过程:
人生的标点符号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我将脚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最靠得住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是闪闪发光的。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这还不够……”
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
回答问题
1.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
句号 “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 ”(较容易,仔细阅读原文,便能找到答案)
2.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善,信,顽强,进取,创造 ”(较容易,仔细阅读原文,便能找到答案)
3.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 (较容易,仔细阅读原文,便能找到答案)
4本文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出两个例句。
比喻 比如“人生是一句话”,又如“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有一定修辞知识,都能作对)
5.用“人生——文字——坟墓——标点”的顺序和要点,写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答:.人生是一句话,要由我们的脚印落成美丽生动的文字,让后人为我们堆起的那座坟墓竖起一个感叹号。 (最难,实际上是仿句,还必须读懂原文)
6.写出“推敲”这个典故由来的两句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较难,靠平时积累,学过这两句诗吗?)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字词:
仕: 作官 护:袒护;包庇。
2.翻译句子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我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连着壳(一起吃),是想要消火去热的。
注意,原文没有的译文要用括号括起来
3.这则喻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菱角的长在水里的,那人却说”前山后山,何地不有?”这 是告诉我们不要不懂装懂,以免贻笑大方。
这道题较难,考察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