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有关赋的?谁能帮我写一篇呀,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20 12:02:49
有关赋的?
谁能帮我写一篇呀,
有关赋的?谁能帮我写一篇呀,
赋的格式
  一些文章中也略及赋的体制问题.比如《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辞赋家的传,汉代刘向、刘歆的《七略》中的《诗赋略》.那裏能涉及到一些.至於具体的关於赋的论文,
  可参阅班固《两都赋序》:
  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於郊庙.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臯、王襃、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於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且夫道有夷隆,学有粗密,因时而建德者,不以远近易则.故臯陶歌虞,奚斯颂鲁,同见采於孔氏,列於诗书,其义一也.稽之上古则如彼,考之汉室又如此.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阙也.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睠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瞍赋”.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总其归途,实相枝干.故刘向明“不歌而颂”,班固称“古诗之流也”.
  至如郑庄之赋《大隧》,士蔿之赋《狐裘》,结言扌豆韵,词自己作,虽合赋体,明而未融.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於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播其风,王扬骋其势,臯朔已下,品物毕图.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
  夫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既履端於倡序,亦归余於总乱.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写送文势.按《那》之卒章,闵马称乱,故知殷人辑颂,楚人理赋,斯并鸿裁之寰域,雅文之枢辖也.至於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
  观夫荀结隐语,事数自环,宋发夸谈,实始淫丽.枚乘《菟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鵩鸟》,致辨於情理;子渊《洞箫》,穷变於声貌;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及仲宣靡密,发篇必遒;伟长博通,时逢壮采;太冲安仁,策勋於鸿规;士衡子安,底绩於流制,景纯绮巧,缛理有余;彦伯梗概,情韵不匮:亦魏、晋之赋首也.
  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於雕虫,贻诮於雾縠者也.
  赞曰∶赋自诗出,分歧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抑滞必扬,言旷无隘.风归丽则,辞翦荑稗.
  --------------------------------------------------
  赋
  作者:陶秋英 文章来源:论坛作品 更新时间:2004-05-24
  文体名.“赋”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左传》里多有某人赋某篇的记载.“赋”是诵说的意思,不指文体.《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也是指这个涵义.《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有“六诗”的提法,《毛诗序》称之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据郑玄的注解,“赋”是铺的意思,即“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也不指文体.不过《诗经》中铺陈言志的手法,对于赋体的形成是有影响的.所以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其中分别铺写了云、蚕、礼、知、箴五种事物,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
  但是,赋作为文学体制,则可追溯到楚辞.战国中期屈原的《离骚》、《九歌》等篇章,当时并不曾以赋题称,到西汉刘向、刘歆领校秘阁图书时,为屈原编集,始称之为“屈原赋”25篇,《汉书·艺文志》予以著录,同时还著录有“宋玉赋”16篇、“唐勒赋”4篇.楚辞与赋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后代文体分类常以辞赋合称,并认屈原为辞赋之祖.但楚辞与汉以后的正宗大赋在精神和体貌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后人也有将辞与赋加以区分的.要而言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就是赋的渊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文,指赋的形貌.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诗经》里只有很简要的景物描写,到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中,写景的成分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汉代大赋更多模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地罗列各种珍禽奇兽、名花异木、虫鱼水族、车旗仪仗,名目繁多.所以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鲜明地区划了两种文体在表现内容上的不同.然而,赋在侧重“体物”的同时,也注意到“写志”,这与“诗言志”的传统又是一致的.《汉书·艺文志》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魏晋间皇甫谧《三都赋序》也说:“至于战国,王道陵迟,风雅寝顿,于是贤人失志,辞赋作焉.”可见辞赋的起源也是同讽谏述志相联系的.汉代大赋中铺张摹写物态的趋势虽发展到极点,“劝百而讽一”,但结尾仍不无讽谏之义.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史记·司马相如传赞》也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这是对赋体在内容方面的要求.
  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这也就是“铺采□文”的意思.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这是赋这种文体的重要特征.
  赋体(辞赋)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指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以及后世模仿楚辞的作品.其特点在于抒情浓郁,意象瑰玮,声调绵邈,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语助词调节音韵.它还不象汉以后的赋那样注重铺陈事物,也没有形成很固定的体制.
  汉赋主要指汉代流行的大赋,由枚乘《七发》开其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汉赋的特点在于极力摹写各类事物,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体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被视为赋的正宗.章法上多采用问难对答的形式,句式参差明显,韵文中夹杂散文,诗的气息大为减弱.
  骈赋也叫俳赋,孕育于汉魏之际,而流行于两晋南北朝.它是汉赋的变体,所谓“三国两晋,征引俳词;宋齐梁陈,加以四六,则古赋之变矣”(《汉文典》).骈赋的特点,一是骈四俪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组成,句式整齐;二是丽藻雅辞,络绎奔会,写得花团锦簇;三是两句一韵,依照章节内容的变换而转韵,格式较为固定;四是逐渐讲求平仄协调,富有音乐美;五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失去了汉赋的宏廓气象.总的说来,骈赋由于注重形式华美,趋向绮丽,辞藻益茂,而体格渐卑,内容上的意义相对地削弱了.
  到唐代,科举制度盛行,赋列入国家考试科目,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叫做律赋.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如王□《沛父老留汉高祖赋》,限用“愿止前驱得申深意”八字为韵,即全篇分八段,各段依次分用此八韵中的字押韵.这样矫揉造作的作品,显然已失去了文学的真实生命,而作为利禄之途的敲门砖,其形式却一直沿袭至清末.
  与此同时,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都是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