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如何论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11 20:21:10
如何论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如何论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目前,“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虽然已经被理论界公认为是一条普遍真理,但是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它,理论界就存在相当大的争议.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劳动只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这种传统的观点看起来很有道理,而且显而易见.然而,它却蕴含着一个重大的谬误,因为这样一来,“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完全等同于“劳动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这句话变成了一个极为简单的“逻辑闭循环”的文字游戏,毫无理论意义.建立在这种传统观点基础之上的价值理论就不是真正的劳动价值论,而是一种冒牌的劳动价值论,或者说是一种非劳动价值论. 笔者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它不仅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然而要正确地理解这一重要结论,就必须首先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并得出如下八个重要结论. 一、所有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 要理解这个结论,必须对自然界形成的两种财富的使用价值来源进行解释. 一是,不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为零.笔者在拙文“使用价值的辩证分析”中提出,任何使用价值都可以分解为功能价值和耗散价值两个分量,它们分别用于描述事物内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于使用价值的影响程度.使用价值反映了事物内部所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作用总和,体现了事物对于主体本质力量的绝对影响量,其大小是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的代数和.当事物的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相等时,其使用价值为零.就是说,当某一事物对于人的功能价值完全等于人在获取、利用和消费这一事物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即耗散价值)时,其使用价值为零.自然界中不稀缺的自然资源(如水分、空气、阳光等),由于可以充分得到供应,人们总会去充分地利用它,即不断地增大对它的的利用规模,其结果是:这些不稀缺的自然资源的耗散价值在“边际效用规律”的作用下,不断提高直至趋近于其功能价值,即其使用价值不断下降并趋近于零.使用价值为零的事物并不等于人们不需要它,而是因为它相对来说并不稀缺,能够充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根据“边际效用规律”,事物的功能价值随着主体对它的消费速度(或作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当消费速度(或作用规模)增长到足够程度时,其功能价值趋近于耗散价值,该事物的使用价值就趋于零,这就是“边际使用价值零值定理”. 二是,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归根到底来源于人类劳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可利用自然资源的类型、区域、方式、内容和规模不断扩展和深化,自然界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总量在不断增大,这在根本上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如果没有学会对火的利用,煤和柴都不可能具有使用价值,许多食物都不会具有任何使用价值,人也就不会成为杂食性动物;人类如果没有掌握炼铁和炼钢的技术,所有铁矿石都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因此,自然界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形成和增长最终都可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使用价值的增加总量就是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成果的使用价值总量.现代社会房地产价值之所以不断升高,也是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展,许多本来不稀缺的自然资源逐渐转化为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而造成的,也是人类劳动的间接产物. 二、广义的劳动能够创造所有财富 传统的观点把人类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这样一来,许多特殊的劳动产品因找不到劳动的“来头”,无法体现其报酬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也无法体现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原则.例如,那些出卖自身的人体组织、体液和器官的人得到相应的报酬绝不是剥削行为,而应该是一种特殊的劳动行为;那些通过形成、维持、改变和展现自己特殊身材、相貌、生理特征等手段来维持生计的人应该属于劳动者的行列;那些牺牲健康、享受孤独、承载精神压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人得到特殊津贴也应该属于劳动报酬的范畴;以人口为基本产品的生育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创造价值的劳动行为,绝不是一种消费行为,它们既不能完全算作是脑力劳动,也不能完全归结为体力劳动.由此可见,除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以外,必然还存在第三类基本形式的劳动——生理力劳动,它包括三种具体形式: 1、恢复性生理力劳动,是指用以恢复(含不可逆恢复)和补偿原有的生理性组织、器官和体液等功能特性的生理力劳动,这类劳动者包括那些在有害或危险环境下的工作者、人体器官和血液的捐献者,在极端情况下还包括生命的奉献者. 2、加强性生理力劳动,是指用以改善和加强原有生理性组织、器官和体液等功能特性的生理力劳动,这类劳动者包括体育运动员、歌唱家、书法家、时装模特等. 3、生育性生理力劳动,是指用以生产新生儿的生理力劳动,这类劳动者主要是指孕妇. 只有把生理力劳动纳入人类劳动的基本形式之列,才能真正囊括人类劳动的所有形式,才能为所有的劳动成果找到其人类劳动的源头,才能为所有的劳动行为寻找其报酬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据. 三、广义的财富全都来源于劳动 根据载体类型的不同,广义的财富主要有如下存在形式: 1、生活资料.这是生产系统产品的主流形式,生产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产出劳动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并投入下一个消费过程,以形成劳动者必要的劳动能力,为下一个生产过程做准备. 2、生产资料.这是生产系统产品的外延的扩展形式,人们为了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生活资料,以发展自己的消费能力与劳动能力,就需要生产出更多、更复杂的生产资料,以不断维持、发展和完善原有的生产系统,以确保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不断扩展. 3、科学技术.这是生产系统产品的内涵的扩展形式,人们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生产率,就必须不断探索、积累科学技术,学会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条件,或者学会如何改造和改善现有的生产条件,从而生产出更多、更好、更新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这些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软件”财富,并带动人类社会的“硬件”财富不断增值. 4、个体劳动信息和个体消费信息.这是人类个体素质不断发展的集中体现,人们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就必须不断积累消费信息使生活资料转化为更多的劳动潜能,通过积累劳动信息使劳动潜能转化为更多的劳动价值. 5、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这是生产系统产品的补充扩展形式,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是社会财富积累的重要形式.实际上,生产环境是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环境是生活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是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综合体现,它既制约着生产环境,又制约着生活环境.资源环境主要是制约着生产环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的变化,在本质上就是使用价值的变化,因此改善或发展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使用价值生产方式.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生产方式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显然,以牺牲生态环境或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等量使用价值的生产系统,其使用价值的增量为零,因此其生产效益亦为零.由于环境的使用价值通常是长效的、隐性的和非线性的,不容易被人们充分认识,有些生产系统所导致的环境破坏,产生了巨大的、长效的、隐性的和非线性的负值使用价值,足够抵销它所产生的正值使用价值,那么该生产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破坏性系统. 6、可利用自然资源类型和规模的扩展.这是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善的补充扩展形式,这类劳动成果很容易看作是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而不容易看作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显然,如果没有炼铁炼钢技术的发展,所有铁矿石都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如果没有学会对火的利用,许多食物都不具有任何使用价值.因此任何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形成和扩展,都起源于人类对发掘和利用这类资源的科学技术的形成,都是人类劳动的重要成果,即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切自然资源能够拥有其使用价值的真正根源. 7、人文生产环境和人文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财富,人文环境的改善在根本上来源于人的智能素质、情感素质和意志素质的提高,这些都是通过人的脑力劳动来完成的,人文生产环境和人文生活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社会财富的消费配置和生产配置的合理性,降低社会内耗,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社会的秩序性、稳定性及和谐性,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率. 四、广义的生产系统能够完成所有财富的生产内容. 由广义劳动力要素与广义生产资料要素所组成的价值增值系统称为广义生产系统.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广义的生产系统分为三种典型形式: 1、第一类生产系统.一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系统称为第一类生产系统,它由一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基本作用力,以一般物质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为基本作用对象所构成的生产系统. 2、第二类生产系统.人体的内部信息的生产系统称为第二类生产系统,它以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为主要作用力,以人类自身机体为主要作用对象所构成的特殊生产系统,它所生产出来的是机体内部的信息(包括生理信息、行为信息和思维信息),并全部凝聚于人类自身机体内部:其中,一部分信息用于提高人的消费熟练度和消费复杂度,称为消费信息;另一部分信息用于提高人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复杂度,称为劳动信息. 3、第三类生产系统.内部生理性组织的生产系统称为第三类生产系统,它是以人的生理力劳动能力为主要作用力,以人类自身机体为主要作用对象所构成的特殊生产系统,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体的组织、器官、体液及新生儿等.例如,妇女所进行的人口生产过程以及那些出卖血液、人体器官的人所进行的生理力劳动等. 这三类生产系统各有其特点:第一类生产系统既可直接生产出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需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也可生产出构筑新生产系统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从而间接地生产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第二类生产系统所生产出的信息产品,将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潜能,加入以后的劳动价值创造过程,其中,消费信息用于提高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转化效益,劳动信息用于提高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效益;第三类生产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人口,构成一个新生的劳动力,它所生产出来的生理性组织成为接受者的劳动潜能的一部分.第一类生产系统称为外部生产系统;第二类和第三类生产系统均以人类自身机体为核心,因而称为内部生产系统.这三类生产系统往往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人们在投入一般生产系统的生产时,往往伴随着自身劳动信息和消费信息的积累,还会伴随着机体的生理性组织的生长和强壮. 五、广义的社会产业部门能够涵盖所有财富的自然来源 长期以来,“只有生产领域创造使用价值,流通领域不创造任何使用价值”被确认为一条不变的真理,流通领域的生产劳动仅仅被看作是商品实现其价值的必要条件.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流通领域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其产值比例和从业人员比例也越来越高,流通领域所派生和分化出来的行业与岗位也越来越多,这一“真理”受到的置疑也越来越多.事实上,流通领域是人类创造使用价值的重要领域,而且这一领域的产值比例将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其结果将是:传统意义的生产领域将会全部消失,其社会产值和从业人员将会几乎全部转入广义的流通领域或者广义的社会产业部门. 理论界之所以认定“只有产业部门能够创造使用价值”,主要是因为传统的观点认为:事物的价值量只取决于事物本身的品质特性,即只有改变事物的品质特性才能改变事物的价值量.这就是说,价值的决定因素是(客体)事物的品质特性,这就是谬误产生的主要认识根源.其次,在农业社会和初级工业社会,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的价值量主要取决于其品质特性,社会生产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价值的主要来源在于改变产品的品质特性,流通领域对于产品价值的改变量很微弱,在社会生产中的产值比例、从业人员比例和重要性都相对轻微,这就是人们忽略和否定流通领域的价值创造作用的社会价值根源. 事实上,事物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的品质特性,而且还与使用该事物的主体的品质特性有关,并且还与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因素有关.也就是说,事物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事物的品质特性(即客体特性)、环境的品质特性(即介体特性)和主体的品质特性(即主体特性)三方面因素.就像物理学的万有引力一样,其大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质量,还取决于对方的质量以及双方之间的距离.介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所有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事物均可称之为介体,包括时间、空间、风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变量. 社会的各种行业部门分别以各自的方式改变着社会事物使用价值的变量,其中,农业和制造业主要是改变物质的品质特性;交通运输业主要是改变人或货物的空间特性;商业主要是改变商品的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归属特性;银行业主要是改变货币的时间特性;股票、证券和期货等交易主要是改变货币或商品的时间特性和随机特性;保险业主要是改变事物的随机特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是维护和改善事物的自然环境特性;社会的各种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等主要是维护和改变事物的社会环境特性;社会管理尤其是经济管理主要是改变价值资源在不同时间、空间、环境条件、生产领域、消费领域、主体之间的配置情况;生活服务性行业主要是综合性地、零散性地、随机性、个别性地改变事物的品质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环境特性、随机特性、主体特性等,以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等等,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改变事物的使用价值,均参与了使用价值的社会生产过程.因此,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就不只发生在产业部门,同样还会发生在非产业部门,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低,直至完全消失.在未来社会里,传统意义的产业部门的主要工作将通过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途径,逐渐由高智能化机器和机器人来直接完成,人们主要从事信息创造、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工作.为了更有效地、更迅速地改变事物的品质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环境特性、随机特性、主体特性等,就需要对各种变量因素进行科学的和系统的观察、分析、归纳、判断与处理,这就形成了一种更为复杂而精细的社会产业,即信息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简单地改变事物的品质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环境特性、随机特性、主体特性等具体性工作,都可以由高智能的机器或机器人来完成,人类的主要工作将是进行信息创造与信息处理,就是简单的、重复的、事务性的信息处理工作也可以由高智能的电脑来完成.随着情感机器人的产生,一些简单的社会服务性和社会管理性工作也可以由机器人来替代完成,届时,人们的主要工作将不断朝着更复杂、更抽象的信息创造和信息处理方面拓展,传统意义的产业完全消失. 六、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能够涵盖所有财富的社会来源.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经济领域能够创造财富,而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只是进行价值的消费,只能为经济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构筑必要的社会环境. 事实上,经济领域只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是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属于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财富. 经济领域的主要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要素、劳动力要素和科学技术要素等)的直接配置情况,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经济领域所增值的财富通常也是按照参与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比例来进行分配的,它实际上只是实现了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 政治领域的主要作用:以权力对比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以缓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内耗,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主要包括:劳动力的配置规则,如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自然资源的配置规则,如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资源、水法、国土资源法等;知识产品的配置规则,如知识产权保护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危险及有害产品的限制规则,如药品管理法、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人员健康安全性规则,如食品卫生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生产过程的限制规则,如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等;协调利益和解决矛盾的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还有各种条例、法规和规章等.此外,还需要建立为创立、实施、监督和评价各种经济规则的组织机构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兵役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组织法等.总之,所有政治事物的根本目的在于决定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显然,生产要素的不同配置规则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各种矛盾的现实状态和发展方向,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低层次物质利益和高层次精神利益等方面的关系,它能够间接地改变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因而是一种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对于财富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种政治主体对于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的影响权数(即权力大小)来进行分配的,它实际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 文化领域的主要作用:以理论依据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在理论上的系统性、观念上的认同性、意念上的连续性、情感上的可原性、数理逻辑上的相容性、自然法则上的和谐性和语义逻辑上的一致性,以规划社会目标、统一社会意志、集中社会智慧,团结社会力量,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文化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调整和控制所有规则之规则,它包括各种规则的书面或口头表达规则——语言;各种规则的媒体符号(如绘画、诗歌、音乐、舞蹈、戏剧、小说等)表达规则——艺术;各种社会行为规则的约束规则——社会科学;各种自然行为规则的约束规则——自然科学;社会利益关系调整规则的约束法则——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等等.同样,所有规则之规则的改变将会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在更深的层次上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各种矛盾的现实状态和发展方向,也会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低层次物质利益和高层次精神利益等方面的关系,它能够更深远地间接地改变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因而也是一种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文化领域对于财富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种理论依据所要求的内容来进行分配的(如宗教信仰普遍提倡的富人和强者对于穷人和弱者所实施的救助,以及对于他人错误所实施的宽容等),它实际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 七、劳动创造价值的内在机理 劳动是如何创造财富的,其内在机理是什么?为什么机器人的劳动不能创造财富.要深入探索价值的真正源泉,就必须彻底了解“价值”的本质内涵和“信息”的本质特性. 1、从物理学角度认识价值的本质内涵.人类社会运动是物质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人类的价值现象是自然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总可以辩证地还原(而不是机械地还原)为某种物理现象.笔者在拙文“价值与负熵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中指出,价值的物理学本质就是“广义有序化能量”,其基本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它由有序化实能和有序化虚能两部分组成,其中有序化虚能从客观效应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实量的作用,因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实能. 2、从功能特性上认识信息的本质特性.笔者在拙文“对耗散结构论进行重大改造”中指出,信息的基本特征是消除不确定性或提高有序性,然而,系统的有序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结构有序性,二是功能有序性.任何耗散结构的有序性应该是指其功能上的有序性,而不是指其结构上的有序性,人类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客观目的不是为了抽象意义地消除其结构上的不确定性,而在于实实在在地增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即增强其功能上的有序性,信息的本质应该从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和定义,而不能从它的结构特性去理解和定义.由于耗散结构的功能有序性实际上就是价值性,因此信息的本质特性就是改变耗散结构的价值率,即“一切能够改变事物价值率的内外因素称为信息”. 根据信息的定义,自然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信息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信息的原始积累来源于生物进化,虽然这一过程非常缓慢和微弱,但它形成了价值的原始基础,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生物之所以不断进化,关键在于生物信息的不断积累;人类社会之所以高速发展,关键在于信息和知识的高速积累.对于人类来说,其机体的进化过程主要是通过劳动来带动的,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的;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形成和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之所以被确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为抽象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因为劳动在信息(包括人类机体的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此时,“信息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 八、劳动创造价值的具体过程 长期以来,劳动价值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神秘、高度抽象的概念,除了政治经济学,几乎没有其他学科真正提及它,劳动价值论没有被其他学科所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实际上成为了一门“孤花自赏”的科学. 事物之间必须具有某种“通约性”才可以进行相互比较和度量,马克思根据劳动的“时间通约性”(即任何劳动都需要耗费时间)来确定劳动价值的度量方式和度量单位,提出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度量劳动价值,并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社会一般劳动条件、一般劳动强度和一般劳动熟练度”,并指出:劳动价值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由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使用价值是一个具体概念,是由人的具体劳动创造的,其结果就把劳动价值概念神秘化、模糊化了.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初期,劳动的时间通约性在体力劳动和大机器生产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劳动者个体,单位时间内所创造或所付出的劳动价值量相差不大,且对“社会一般劳动条件、一般劳动强度和一般劳动熟练度”的认定也较为容易,对于不同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和劳动熟练度之间的比较也较为直观.但是,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劳动的时间通约性在脑力劳动和信息生产过程中体现得越来越模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劳动者个体,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或所付出的劳动价值量差异越来越显著,可能存在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差异,且对“社会一般劳动条件、一般劳动强度和一般劳动熟练度”的认定也相当困难易,对于不同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和劳动熟练度之间的比较和计算也几乎不可能. 然而,劳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通约性,那就是“投入通约性”,即任何劳动者在劳动前后或以及劳动过程中都需要消费一定数量和一定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用以补偿劳动者在体力、脑力和生理力上的耗费,而且劳动条件越差、劳动强度越高、劳动复杂度越高,所需要补偿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具体体现为:劳动者的劳动量(或劳动价值量)付出越多,他所消费的食物的营养价值就越高,所使用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质量档次就越高,所需要耗费的培养教育费用就越高.可以证明,采用“社会必要的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 来度量劳动价值,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更高的准确性(详见拙文“劳动价值的辩证分析”). 事实上,人的机体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价值投入产出系统,投入使用价值(以生活资料的形式),产出劳动价值(以劳动产品的形式),具体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在“消费过程中”转化为人的劳动潜能;二是劳动潜能在“劳动过程”中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价值;三是劳动价值又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注意,劳动过程通常与生产过程同时进行),并与之一起等量转移到产品之中,同时产生一定的价值增值,也凝聚于产品之中.理论证明,劳动价值与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劳动熟练度等变量之间存在特定的函数关系(详见拙著《统一价值论》). 由于劳动价值将与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一起产生相干作用而形成价值增值,因而显著地区别于一般的使用价值,是一种能够产生使用价值增值的使用价值.如此一来,劳动价值就与使用价值一样,属于同一概念范畴中的事物,它们同属于价值的基本形态,其中使用价值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作用程度,而劳动价值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程度.